集成四维度创新资源五平台共建
(1)信息化创新资源共享平台
利用在鄂高校及科研院所密集、产业体系完善的优势,依托省部级以上重点实验室,建设示范与推广应用服务的产业技术创新基地。以高新技术行业龙头企业为主要依托,出台重大产业技术平台开放共享暂行办法,支持组建省级工程技术中心、企业重点实验室、企业研究院;鼓励支持建设综合性或专业性的以应用研究开发为特色的产业技术研究院。同时吸纳高校、科研院所、重点企业等参与平台建设,组织认定产业技术平台,并对平台开放共享服务供需方予以补贴和奖励,引导平台资源开放共享和高效利用。
(2)专业一体化创新成果转化服务平台
提高平台的技术识别力和科技感知度,通过传递科技成果、科技合作和技术商品供求信息,组织技术交易活动、举办技术交易会、开展成果验证和鉴定、引导科技贷款和风险投资、装备成套技术工程、兴办各种技术经济联合体,促进科技成果向生产转移。逐步建立健全科技成果信息服务咨询评估机构、投资顾问机构、技术市场等各种机构,并在此基础上培养一支高素质、懂科技、懂法律、善经营、讲诚信、了解科技应用方向的平台服务人员队伍。并通过陆续建设成果中介、成果推广、成果创业等子平台不断完善和发展成果转化平台,使之能够高效运作。
(3)多元化创新投融资平台
建立为企业技术成果转化服务的多元化投融资平台。通过及时发布重大技术成果转化信息,技术成果转化和金融信贷政策,引导企业利用金融资源。采取政府支持、民间加盟方式、构建高效率、低成本、可信赖的担保通道,吸引银行贷款,解决中小企业贷款难的问题,完善包括三级信用担保、互助担保、商业担保在内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制定以实现政府信用信息公开化为主要内容的信用制度,组建以社会为主体的信用体系,指导中小企业加强信用管理;及时发布成果转化政策和重点高新技术成果转化项目、金融投资政策及金融投资重点,沟通研究开发机构、企业、银行、投资机构的信息交流,大力推动技术资本与金融、投资资本的对接,拓宽企业、研发机构高新技术成果转化的投融资渠道。此外,需要引导商业银行在高新区设立科技分行、科技信贷部、金融超市。加大知识产权质押力度,促进知识产权资本化。大力推进科技保险业务发展,拓宽科技创新融资渠道。
(4)多形式创新创业平台
加大对科技企业孵化器、加速器提升创业与成长服务能力的支持,建立“孵化器+加速器+产业园”的创业服务链,为科技人员创业提供全方位、全过程、多层次、“保姆式”创业服务。以东湖高新区为依托,加强孵化中心建设。深化建设科技成果孵化体系,与京津沪深等城市共建中国城市科技企业孵化服务联盟,推动湖北孵化器向专业化网络化发展。完善科技成果转化服务体系,出台推进技术市场建设政策措施,依托在鄂高校和科研院所建立若干技术转移中心,促进科技创新和成果产权化及就地转化。建成以专业化中介组织为主体的产业科技服务机构,开展面向应用性技术的开发、测试、创业辅导、产业链整合设计等一条龙服务,形成较为完备的技术成果转移、知识经济衍生的服务网络与体系。吸引国内外知名科技服务机构在鄂设立分支机构或开展业务。加强研发设计、生产性服务等现代服务业发展。加大武汉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建设力度,积极培育科技与文化紧密结合的新型业态。
(5)多层级科技产业化平台
推进总部经济发展。大力营造适合总部经济发展的良好环境,吸引符合湖北产业发展导向的企业总部向湖北集聚,促进全省产业结构升级和城市经济转型,以“总部经济和城市发展相结合、总部经济与产业导向相结合、总部经济和鄂商崛起相结合”的原则,在培育在鄂企业总部的基础上,大力吸引行业中处于领先地位的省内外民营企业来鄂设立总部。通过培养、引进等多种方式,打造湖北总部集聚区,以“一核、多区块”为重点进行总体功能布局。“一核”指以武汉为核心的总部经济发展区,“多区块”是以武汉城市圈为基础包含黄石、鄂州、孝感、黄冈、咸宁、仙桃、潜江、天门等八大区块,使湖北成为真正意义上的总部经济发展强省。
促进中央商务区建设。通过突出城市中心区的高端综合功能,立足于服务辐射中部地区,坚持产城融合、区域联动、高端发展、先行先试,促进金融集聚、商务集聚、商贸集聚、要素市场集聚,以发达的现代服务业为基础,以金融、商贸、商务、文化创意、旅游服务、信息服务、教育培训以及咨询等专业服务为支柱,着力打造湖北高端商务区。努力建设以武汉为核心,宜昌、荆门为副翼的湖北商务区“金三角”,通过三大商务区间的功能互补协调发展,共同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使湖北的商务区建设跨越式发展。以此壮大金融业、高端服务业等现代化产业的载体,使这些产业要素迅速聚集湖北,最终使湖北经济高端化、国际化。
推进高新区跨越发展。重点支持东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在体制机制创新、重点园区和重大项目建设、提升自主创新和辐射带动能力方面实现重要突破。加快落实《促进东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科技成果转化体制机制创新的若干意见》,激发各类主体创新创业活力。重点支持襄阳、宜昌、孝感等国家级高新区建设创新型特色园区;支持有条件的省级高新区形成各具特色的产业布局和创新体系,积极创建国家级高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