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指标体系建立

1.指标体系建立

(1)指标选择

创新能力评价研究主要集中在建立能反映系统创新水平的评价指标体系,从文献来看,评价指标设计主要分为三种设计思路。

①投入产出角度。投入产出分析是分析特定经济系统内投入与产出间数量依存关系的常用方法。它能够清楚地表达出一个系统的运行效率。因此很多学者在进行区域创新系统创新能力评价时选择从投入产出角度进行分析。Cossiolato通过分析投入要素和产出的关系来研究区域创新系统的创新能力,并通过改变创新系统内要素的结构来提升系统效率。黄鲁成认为区域创新能力由区域资源投入能力、区域内创新管理能力和企业研发能力构成,因此他从资源、管理和技术三个方面的投入以及系统产出来评价区域创新系统的绩效。从投入产出角度对能力进行评价是较为直观和简便的,但是它的不足在于没有能够将区域创新系统的内部运行机理表现出来,完全忽视体系内部的运行。

②系统功能角度。区域创新系统的创新能力是一个综合性概念,因此学者们将它分解为由系统表现出来的若干功能,并对这些功能单独研究。波特和斯特恩共同主持编写了《创新指标》用来评价美国的综合创新能力。他们认为,区域创新能力取决于创新基础的强度、支持创新的环境条件,以及两者互动联系的强度。其中创新基础包括用于研发的资本和人力、GDP、金融支持程度、人均受教育程度和知识产权保护水平;支持创新的环境条件包括整个产业的研发资金投入量;这两者的关联程度用高校科研院所的研发资金投入来衡量。Larry和Barton都认为区域创新能力是一种综合能力,是有多个子能力按照一定方式合成的能力:Larry认为区域创新能力是组织能力、适应能力、创新能力和技术与信息的获得能力的综合;Barton认为区域创新能力是由掌握技术核心的人、创新管理、技术系统、科技意识等组成综合。国内学者远德玉认为区域创新能力是一种综合性能力,按照组成来分可以将其分解为企业的技术与市场机会选择能力、技术设计能力、样品制造能力、中试能力、规模生产能力、销售与市场开拓能力、市场信息反馈以及产品更新能力。从区域创新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出发,能够揭示区域创新主体在区域创新系统中的作用,从而从系统功能的角度来研究区域创新系统创新能力。但许多学者从区域创新系统功能角度对区域创新能力所作的研究只是针对区域创新系统构成要素的一部分功能,很难揭示区域创新能力的全部内涵,这也是系统功能角度研究区域创新能力的一个缺点。

③结构层次性角度。欧盟设计出一个由创新驱动、创新资源、知识资源、市场和需求五方面构成的25个评价指标的指标体系,用于评价区域创新能力。国内最为权威的层次评价指标体系是由柳御林领衔的中国科技发展创新研究小组所编写的《中国区域创新能力报告》,构建出由创新环境、知识创造、知识获取、企业创新能力、创新绩效五个维度21个指标构成的区域创新能力评价框架。学者魏江和刘锦将区域创新能力分为创新决策能力、R&D能力、生产能力、市场营销能力、组织能力五个要素。他们认为创新决策能力、R&D能力、生产能力可归纳成为主体层能力,而后两个则可看作为制度层能力。从层次性这个角度对区域创新能力评价的研究较少,原因是层次性角度的研究涉及很多领域,包括政治制度、文化等,这些都很难在研究中量化研究。

纵观国内外的相关研究,创新能力评价研究主要侧重投入产出等外部显性指标的研究,忽视了内部创新要素之间的协同作用,指标对其内部的要素、结构以及功能评价的研究更少。基于此,本书将借鉴产业集群、区域创新系统的研究成果,从区域创新系统的结构功能出发,以内生功能与外显能力视角为基础,构建一套基于系统内部要素、要素间关系、外部环境与内部构造关系的创新能力评价指标,对区域创新能力进行评价。在充分研读国内外区域创新能力评价研究文献的基础上,本书从企业创新能力、产业带动能力、机制促进能力、环境保障能力、社会贡献能力等五个方面来设计区域创新能力评价体系,初步建立了包含三级43项指标的评价体系。

①企业创新能力。创新的主体是企业,企业的研发投入则是企业创新的保障,而企业创新的最终目标是新产品的成功商业化,因此,新产品的销售状况将是评价企业创新绩效的最佳标准。因此本书在企业创新能力中选择具体研发投入、新产品销售作为评价指标。

②产业带动能力。产业的基础是企业,产业也是评价创新能力的中观要素之一。区域创新能力的强弱与其产业的创新能力有着密切的同向均衡一致性,因此本书选择产业创新能力、产业间匹配性等指标反映产业对提高创新能力的带动性。

③机制促进能力。组成系统最基本的是要素和关系,在创新系统中要素就是参与创新的各类主体,而关系则是保持各类主体相互联系、调动主体进行创新的机制。因此选择要素合作、技术流动两大指标反映创新体系中的关系密切状况与最终的合作绩效。

④环境保障能力。创新是一个高风险、高投入的过程,它的发展离不开资本的投入和中介组织的参与。而创新的过程是一个需要大量知识聚集的过程,因此知识生产与聚集将是保障创新稳定发展新的决定性因素之一。因此本书将科技环境、金融环境以及参与创新过程的中介组织包含到环境中,组成一个涵盖范围广的“创新大环境”。因此环境保障能力具体指标构成是知识集聚指标、金融环境指标和中介组织环境指标。

⑤社会贡献能力。创新的实质与成功标志是实现商业化。为了直接和准确的表达能力高低,本书主要从经济效果和非经济效果来衡量创新能力效果的高低。

(2)指标甄别与筛选

在区域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初步确定之后,为提高指标的识别能力和正确反映问题实质的能力,下一步进行指标的甄别筛选过程。

①进行专家甄别。选择了10位专家以问卷形式征询意见,这些专家既有来自创新与区域经济领域的学者,也有来自具有技术创新实践经验的企业专家。根据专家的意见,我们剔除了R&D经费支出占销售收入的比重、产业数、区域科学家、工程师占区域科技人员的比重、集群企业从银行贷款的容易程度、高新区总收入6个指标。

②指标相关性分析。经过专家甄别后的指标体系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但依然存在指标过多,指标之间逻辑上相关,产生信息冗余问题。采用SPSS21.0统计软件对剩余的指标进行相关分析,得到相关系数矩阵,对关联程度过强的进行逻辑分析,又剔除了有R&D机构企业数量占全部企业比重、R&D经费支出占销售收入的比重、技术性收入占收入的比重、出口创汇占收入的比重4个指标。

③进行指标信效度分析。对余下的指标运用SPSS软件进行信度、共同度检验等手段,逐步剔除了有R&D机构的企业数量、区域R&D经费占区域GDP的比重等指标。经过三个层次的筛选,最后得到的指标体系如表7-5所示。

根据甄别得出的指标体系,可以鲜明地看出其独特的反映集群创新系统特征的科学内涵。具体特征如下:

①契合区域创新系统特性

从区域创新的角度看,一个省可以看作一个区域创新系统,它是以企业主体系统为核心,以产业集群为重要组成部分,以创新环境为支持的创新网络。区域创新能力的微观基础是组成集群的企业,因此,宏观考察一个省的创新能力必须结合区域创新体系,将其作为一个有机系统和网络。从建立的指标体系来看,基本反映了区域创新系统构成,指标体系能够全面涵盖创新的内涵、特征。

②指标内生的协同性

区域创新能力的大小不只取决于要素的创新能力,更取决于要素之间形成合理的结构及其相互之间的互动能力。在最后的指标构成上看,体现出两个层次的协同:其一,要素间的协同,体现参与创新的主体之间(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在创新资源投入间的协作(高校、科研院所研发经费中来自企业的经费);其次,技术流动体现在创新过程中阶段成果的流向,而这种流向体现出要素间的关系。因此,在整个指标构成中融入协同内涵,实现指标能反映资源之间的耦合整合能力状况,能正确评价系统的创新能力强弱。

③指标的政策导向性

评价创新能力的目的是改进功能,为地方政府政策的制定提供思路。我们建立的指标体系既体现了产业链发展状况,也涵盖了产学研协同创新体系建设问题,更从机制角度对创新能力进行评价,这为地方政府采用本研究结果制定切实的政策措施提供了直接的证据,对推动各省加快创新驱动发展有很强的针对性。

表7-5 创新能力指标体系

④指标间的关联性

本书从企业创新能力、产业带动能力、机制促进能力、环境保障能力、社会贡献能力等五个方面来设计区域创新能力评价体系,评价指标体系各层级间及层级内部具有显著关联,各控制变量均为互补型。如一级指标“五力”之间就具有明显的互补特征,企业创新能力作为各省创新能力的基础,是提升社会贡献能力的根本动力,而环境支持能力是其他四方面能力实现的基础,社会贡献能力在某种程度上又反哺企业创新能力和产业带动能力,机制促进能力既对企业创新能力和产业带动能力有促进作用,又对宏观区域创新能力的政策制定有促进作用,从而“五力”之间关联作用明显,为互补型。

图7-9 五力关系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