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众创空间发展的现状及格局

2.湖北众创空间发展的现状及格局

(1)孵化器起步早,进化快

1987年6月,武汉东湖新技术创业中心正式成立,这是中国第一家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是中国孵化器事业的发源地,也是国内第一家由事业单位改制为公司化运作的企业孵化器。在随后20多年的时间里,湖北孵化器数量保持快速增长态势。截至2015年底,各级各类科技企业孵化器200多家,孵化面积达到900多万平方米,基本覆盖全省各市州和国家级、省级高新技术开发区。其中,国家级孵化器数量43家,数量位居中部第一;孵化器数量、面积以及在孵企业数,均位居中部第一。

湖北孵化器起源于20世纪80年代,20多年间经历了从孵化器1.0的“二房东”身份到2.0的“服务员”,而今发展成为“天使+孵化”的3.0版本。运营主体也自上而下,由政府主导,到政府与大型企业合作,再到创投机构或者各类民间资本共同兴办,逐渐形成了市场化的新型孵化器。

表10-2 湖北孵化器发展历程

(2)传统型孵化器多,创新型孵化器少

湖北孵化器虽多,但大多数是传统型孵化器,众创空间等新型孵化器数量仍然偏少。以国家级孵化器为例,截至2016年2月,湖北共有43家国家级孵化器,传统型孵化器占29家,而国家认定的众创空间仅为14家。

表10-3 湖北孵化器分类情况

从产业领域看,湖北众创空间主要集中于五大板块:一是光电子信息,如武汉光电谷孵化器、武汉长城创新科技园、工科院科技园孵化器、光谷创客空间等;二是生物医药产业,如光谷新药孵化平台、高科医疗器械园等;三是创意设计产业,如东创创意园、光谷创意产业孵化器等;四是节能环保产业,如青山创业中心、华创源孵化器等;五是“互联网+”、物联网、3D打印、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

(3)武汉集聚效应明显,地区分布不均衡

受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对众创空间的认识程度、政策支持力度等因素影响,湖北大众创新创业及众创空间的发展呈现出明显的区域性失衡。武汉创业创新较为活跃,不断涌现出一大批各具特色的众创空间。相对而言,地区较偏远、经济欠发达的区县城市,其产业模式落后、发展创新能力不足、经济效益较低,“双创”的红利更需惠及。然而,人才匮乏、资源短缺、认识不足、扶持难以到位等各种因素限制着这些地区众创空间的发展,利用众创空间带动产业转型和经济效益仍然任重而道远。截至目前,湖北共有14家国家级众创空间,全部集中在武汉东湖高新区,其他6家国家级高新区均没有1家国家级众创空间。湖北科技厅认定的首批80家省级众创空间中,50家集聚在武汉(其中东湖高新有33家),7家在襄阳,4家在黄石,宜昌、十堰、荆门、鄂州各3家,咸宁2家,孝感、仙桃各1家。钱江、随州、天门、恩施、神农架等还没有一家省级众创空间。

图10-4 湖北省级众创空间分布

(4)众创空间经验不足,形式趋同

众创空间在湖北蓬勃发展,起到了服务企业创业创新的重要作用,但同时也存在这一些问题。

其一,运营模式趋同。湖北众创空间成立时间较短,普遍不足3年,运营经验有限,主要是模仿美国硅谷和中关村的做法经验,并没有真正创新的商业模式。在14家国家创新型孵化器中,以“咖啡厅”形式出现的就有7家,商业模式严重趋同。

其二,服务能力有限。部分创新型孵化器“新瓶装老酒”,出现定位服务能力不足、基础配套设施不全、科学运营模式不健全、管理团队水平和专业质量难以匹配支撑等问题,众创空间成了“空架子”“杂货铺”,没有整合各种资源的能力,也无法为创业者提供真正需要的创业服务和融资服务,只是借着“创业”的噱头,销售地产、出租办公场所、经营咖啡简餐。

其三,持续盈利困难。部分孵化器资金实力不足,盈利模式不清,陷入运营困境。一方面,在房价较高的城市,众创空间的租金成本和运营成本较高,高成本与高服务的巨大落差,致使众创空间很难摸索出成熟的盈利模式;另一方面,众创空间的“大跃进”,促使地产商争相加入分食,而由他们主导的众创空间多以租金作为重要盈利来源,不能真正给予创客们场地和服务上的优惠。同时,这些众创空间的服务往往只停留在提供平台的初级层面,甚至为求办公使用率的上升,未对进驻的创客进行审核,拉低了众创空间的专业度。

其四,市场准入不畅。一方面,湖北众创空间刚刚开始创办设立,当地工商部门尚未具备配套的登记注册实施办法,对其行业类型、企业名称、经营范围等要素的核准缺乏成熟的操作依据,导致众创空间市场准入困难。某些实际上为创客提供服务的众创空间,准其经营范围在法律上尚未有对应的表述,常常被核定为“投资”“信息咨询”“商务服务”等,导致企业定位不清晰。另一方面,工商部门对登记为企业住所的房屋类型、用途等审查较为严格,住所登记手续较为复杂,“一址多照”政策尚未完全放开,集中办公区登记制度尚不完善,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众创空间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