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产业,培育科教优势向“双创”强势转化的中坚力量

4.抓产业,培育科教优势向“双创”强势转化的中坚力量

(1)依托学科优势,差异化发展新兴特色产业

由于湖北地处我国中部地区,在自然资源、人才科技、技术基础、经济力量等方面都处于东部的沿海发达地区与西部的经济落后地区之间,所以,协调发展模式是发展湖北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最佳选择。在全省范围内,呈现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齐头并进、共同发展的现象,又因各产业现状的不同、各市区已有资源的不同使省内在各产业目标及产业的空间分布上存在差异性。

实现产业发展方向的差异化。根据本地禀赋优势打造特色产业,以城市各产业已有的技术优势和高校院所的重点学科为依据,结合国家战略新兴产业发展方向,发展区域重点产业和新兴特色产业。鉴于目前湖北内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各自的技术基础、人才力量、资金支持等资源的不同,湖北对各个产业实行差异化的目标发展。在未来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中,湖北可将主要力量集中于装备制造、信息技术和新能源等产业,对各产业又有几个着重发展的方向。如,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的发展重点在光电子信息、下一代网络、微电子与应用电子、软件和信息服务,各产业形成发展重点。在地域上,湖北根据省内各地区的现有资源及产业基础优势,使各地区走特色化道路,实现差异化发展,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区域优势集群发展。宜昌大力发展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其中宜昌力帝是国内最具专业化的废钢加工处理设备研发生产企业。襄阳市依托现有的风神襄阳汽车有限公司、东风汽车股份有限公司等大型汽车公司所具有技术基础及研发规模,重点发展新能源汽车产业。荆门、仙桃等市促进节能环保产业的发展,建立再生资源回收加工基地。

实现产业经济规模上的差异化。湖北根据产业的发展情况、技术基础及研发的困难程度,湖北对每个产业的经济规模目标有不同的定位。要求至2015年,节能环保产业产值达1700亿元,新一代信息技术产值达2500亿元,生物产业产值达1300亿元,高端装备制造业产值达2000亿元,新材料产业产值达2500亿元,新能源产业初具规模,新能源汽车产业的混合动力汽车保有量达到10万辆。同时,结合区域产业发展需求,依托大学、科研院所优势重点学科,推进校地共建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中心,加快形成以产业、市场为导向,以优势学科知识技术化、核心共性技术工程化为重点的产业创新机制,畅通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渠道,成为支撑区域新兴产业发展的创新中心和重要平台。

(2)壮大产业规模,培育优势产业链和主导产业集群

根据本地产业集群发展的现状,以构造区域经济特色为方向,以提高产业竞争能力为目标,大力培育一批产业集群,促进区域内产业集聚、整合和升级。建立专业化市场,宣传区域品牌,强化专业市场与特色产业配套,通过市场建设加速产业集中,为产业规模壮大提供稳定的市场空间。

以技术创新为切入点,促进产业升级,构建全社会的公共研发平台和特色产业集群技术创新平台。提高政府部门对通用技术的开发投入,鼓励产业集群同大学、科研院所联姻。围绕特色产业集群的发展选择技术攻关课题,组织行业关键技术、工艺的研究开发,为众多中小企业提供技术服务。通过建立重点产业集群的技术创新基金,运用财政贴息、税收返还等政策手段,引导产业集群的核心企业逐步增加研发投入,加大技术改造力度,引进国际先进设备,加强新产品研发,加快产品的升级换代。加快国家级、省级各类公共服务示范平台建设,重点支持建设一批提供工业设计与解决方案、产业联盟标准的制订修订,以及检验检测、融资服务、技术开发、信息服务、知识产权等技术服务平台。

依托资源条件、产业基础和龙头企业,加快发展特色鲜明、集中度高、关联性强、市场竞争优势明显的产业集群,扶持一批重点成长型产业。按照集约程度高、规模效益好、创新能力强、品牌形象优、配套条件好、节能环保水平高的要求,加快推进特色产业园区建设,完善基础设施和服务平台,提升园区产业发展承载能力。打造新型工业化示范基地,以重大项目为载体,以龙头企业为实施主体,加快推进省级新型工业化示范基地建设,积极推荐有条件的基地创建国家新型工业化示范基地、国家知名品牌创建示范区。

(3)优化产业布局,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

改革服务业发展体制,创新发展模式和业态,扩大服务业对内对外开放,放宽外资准入限制。围绕服务实体经济,优先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围绕满足居民需求,加快发展生活性服务业。按照区域资源禀赋条件、生态环境容量和主体功能定位,促进产业布局调整和集聚发展。支持和鼓励开展产业园区战略合作,建立产业转移跨区域合作机制,以发展优势城市国家、省级开发区为载体,建设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和加工贸易梯度转移承接地,推动产业协同合作、联动发展。以发展优势城市国家、省级开发区为载体,以大型企业为骨干,培育世界产业集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