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发展新常态对市县科技创新带来的新挑战

1.经济发展新常态对市县科技创新带来的新挑战

2015年是中国经济经受转型阵痛的一年,全年经济增长率只有6.9%,低于2014年的7.3%,尽管如此,2015全国规模以上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0.2%,较同期规模以上工业高4.1个百分点,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为11.8%,比上年提高1.2个百分点,全年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3.7万亿元,比2012年增长33.9%,年均增长10.2%,比规模以上工业年均增速高3.9个百分点;2012—2015年,高技术制造业对规模以上工业主营业务收入增量的贡献为19.9%。这些数据表明,高新技术产业越来越成为中国经济增长的动力,区域经济发展对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依赖将越来越明显,对于县域经济而言也不例外,作为经济社会基础单元的县域经济体,无疑是国家创新体系中重要的一环,新常态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经济发展的大逻辑,面对新常态下经济发展的新特征、新规律、新要求,县域科技创新既面临难得的机遇,也面临着一系列新的困难和挑战。一是经济下行压力加大。二是转型升级难度较大。县域产业基本上以传统产业为主,新兴产业发展很不够,产业层级不高、结构不优、竞争力不强,带动作用不明显。创新能力不强,创新资源匮乏,技术升级不快,适应新常态下发展动力转换、由要素驱动和投资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激发发展活力的任务十分艰巨。招商引资难度加大,转型升级缺乏大项目、好项目支撑,县域经济发展水平与竞进提质、升级增效的总要求还有较大差距。三是要素制约突出。对很多县(市)而言,在经济体系中处于资本、技术、人才辐射的末梢,县域内生产要素供给不足,制约了县域经济的发展。

(1)规模不大与结构不优并存

在新形势下,各省都加快了县(市)调结构转方式促转型步伐,浙江全面开展县域经济体制综合改革,不少沿海发达地区县(市)“腾笼换鸟”取得积极进展,中部兄弟省份也正在抓紧厚植县域经济增长新动力,湖北省县域经济面临着更加激烈的竞争压力,经过近几年的持续快速发展,赶上了全国县域经济发展平均水平,一批经济强县在全国崭露头角。但与先进省市比,差距仍较大,与中部省份比,优势不明显,面临着不进则退、慢进亦退的巨大压力。

表9-1 2013—2015年湖北与江浙及中部五省县市GDP、地方财政收入平均规模比较

续表

从表9-1可以看出,2014年湖北县市GDP占全省GDP的比重比2013年下降了0.5个百分点,2015年有所回升,但县域经济的发展规模持续落后于江浙及中部其他省份。具体来看,江浙两省的99个县(市)聚集了全国40%的“百强县”席位,并占据了23席“五十强”,中部的湖南有4个“百强县”、河南和江西各3个、安徽1个。在“百强县”中,湖北省的大冶、宜都分列第八十八位和第九十三位,湖南的长沙县、浏阳市、宁乡县、江西的南昌县跻身“五十强”行列,其中长沙县居第八位;而前期退出“百强县”的浙江临安、玉环、奉化,江苏仪征、金坛、句容,山东茌平等县(市),其GDP、地方财政收入不亚于大冶和宜都,居民富裕程度高。湖北县域经济正处于前有标兵、侧有强兵、后有追兵的包围夹击之中,面临着“不进则退、慢进亦退”的严峻局面。

同时,新常态下,省域之间、县域之间的竞争已不单是发展规模和速度的竞争,更是发展质效和能力的综合竞争。据湖北第三次全国经济普查数据显示,全省第二、三产业法人单位数居前5位的地区依次是:武汉12.64万个,占全省法人单位的29.7%;宜昌5.29万个,占12.4%;襄阳4.89万个,占11.5%;黄冈2.89万个,占6.8%;十堰2.47万个,占5.8%。全省第二、三产业有证照个体经营户数居前5位的地区依次是武汉23.51万个,占全省有证照个体经营户的16.4%;宜昌20.03万个,占14.0%;襄阳12.22万个,占8.5%;黄冈11.79万个,占8.2%;十堰11.57万个,占8.1%。可见,第二、三次产业企业数量不多,规模较小,全省产业结构不优。

(2)速度不快与效益不佳并存

图9-1显示,2006年以来,湖北县域经济GDP总量不断攀升,但自2012年起增速下降,2016年湖北县域GDP增速为8.4%,较2015年、2014年、2013年分别下降0.52、1.9、3.7个百分点。

图9-1 2006—2016年湖北县域经济GDP及增速

从人均地区生产总值来看,2015年中国人均GDP为5.2万元,从表9-2可以看出,湖北80个县(市)中仅有25个县(市)超过全国人均GDP,仅占31.25%,且68.75%的县(市)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表9-2 各县(市)2014—2016年人均地区生产总值

续表

(3)资源短缺与配置不优并存

①人口分布不均衡

依据《中国中小城市绿皮书》提出的按市区常住人口划分,我省17个市州可划分为四个等级:

图9-2 湖北城市人口分布图

可以看到,在17个市州中,大城市主要分布在鄂东,鄂西和鄂南城市规模相对较小,其中鄂西的城市规模最小。可知湖北城市等级分布区域差异。湖北经济水平实力强的地区处在东部地区,如:武汉、鄂州、宜昌,经济发展水平东西部呈现鲜明的对比。

②自然资源分布情况

湖北各县域均有储量较大的矿产资源,其中鄂北县域为“武当山—大别山成矿带”分布区,主要分布有铁、钒、金红石、铜、铅、锌银、金、稀土、磷、绿松石、重晶石及各类建筑石材等建材化工原料矿产;鄂西县域为“湘西—鄂西”成分带,主要分布有金、锰、钒、磷、石墨、银、铁、硫铁矿、菊花石、耐火黏土等化工原料矿产;鄂中南县域为两湖断拗成矿区省域部分,主要分布有石油、岩盐、卤水、芒硝、石膏等能源化工矿产;鄂东南县域为江南地轴东段成矿带和长江中下游成矿带部分,主要分布有铜、铁、金、银、钨、锡、铅、锌、煤和建材非金属等工业原料矿产。

图9-3 湖北主要工矿业分布图

③创新资源分布地区差异大

如表9-3所示,2015年,湖北授权专利当年累计为38781个,武汉市授权当年累计为21679个,占全省授权的55.9%,而其他16地市州合计占全省的44.1%,分布状况极为不均衡,武汉一家独大。另外,黄石授权累计为1116个,武汉为其的19.42倍;神农架林区授权累计数为20个,武汉为其的1083.95倍,差异更为明显。

表9-3 按市州分三种专利申请与授权状况(2015)

续表

另外,从开发区的分布情况来看,省内开发区主要分布在武汉、宜昌、襄阳、黄冈四市,占全省开发区数量的45%,其次是荆州、恩施、咸宁、黄石,而天门、神农架、仙桃等地开发区数量只有一两个,分布极不均衡,且在企业数量上差距巨大。可见,湖北创新资源分布呈现地区差异化态势,分布极为不均衡,创新资源分布的不均衡最终会使区域间创新能力的差距越来越大,使强者愈强,弱者愈弱。

表9-4 2014年按市、州分湖北开发区情况

续表

④企业创新活力不足

截至2015年底,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共有134家,而湖北只有7家,仅占5.2%,分别是:武汉华中师大科技园发展有限公司、武汉威仕科技企业孵化器有限公司、武汉光谷生物医药孵化器管理有限公司、襄阳市大学科技园发展有限公司、宜昌微特智慧谷孵化管理有限公司、荆门开源高新技术创业服务有限公司、黄冈科技创业服务有限公司,其中,武汉地区3家,襄阳、宜昌、荆门、黄冈各1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