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供给与人才需求的不匹配性矛盾突出
湖北科教资源富集,拥有科研院所众多、科研设施设备先进、科研人才辈出、科技成果丰硕等诸多优势。以中科院武汉分院为代表的国家级科研院所上百所,国家级科技创新平台数量居全国前列、中西部地区之首。拥有各类大学共125所,在校大学生141.06万人。2015年,湖北高校毕业生42.15万人,毕业生就业率达到92.22%。在校研究生11.99万,毕业生3.47万。在鄂两院院士68名,入选国家“973”计划首席科学家71人次,入选国家“千人计划”专家175名,居全国前列。湖北作为科教大省,但却不是科教强省,在人才的总量、结构、分布上均与北京、江苏等有较大差距。
(1)人才总量尚显不足
据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湖北具有大学文化程度的人口为545.6万人,居全国第5位,与湖南(498.9万人)、安徽(398.5万人)相比,湖北是人力资源大省;但是与广东(856.7万人)、江苏(850.7万人)、北京(617.8万人)相比,湖北人才总量偏小;同时,湖北每10万人中具有大学文化程度的为9533人,居全国第9位,而北京为31499人,上海为21953人,天津为17480人,辽宁为11956人,差距更加明显。据湖北第三次经济普查,全省第二、三产业法人单位从业人员中,具有大专以上学历的人员仅占35.09%,其中,具有研究生学历占1.75%、大学本科占13.07%、专科占20.27%;具有高级技术职称占2.65%、中级技术职称占8.50%、初级技术职称占9.27%;在具有技术等级资格证书的人员中,高级技师占0.67%、技师占1.57%、高级工占3.55%、中级工占4.50%。由此可见,湖北人才队伍不仅总量不足,而且从业人员中专业技术人员、高技能人才总量偏小,高级技术职称、高级技师、技师人员比例严重偏低。另一方面,与人才总量不足形成鲜明反差的是,湖北高校培养的研究生近半数选择了不在湖北就业和创业。据了解,2015年湖北高校大学毕业生留在湖北就业人数仅占毕业人数的三成左右,其中重点大学的毕业生留下来的比例更低,湖北高校培养的大学毕业生尤其是硕士生、博士生不在湖北就业创业的比例偏高。
(2)人才学历供需结构性失衡
图8-1 2012—2015年用人单位学历需求情况
根据湖北人才市场、17个市州人社部门所属人才交流服务机构以及前程无忧、华中、智通等专业人才服务机构提供的《人才供求信息统计表》样本数据来看,专科学历层次的需求比例最高,其次是本科生,研究生及以上需求比例最低。如图8-1所示,2012年至2015年,用人单位对研究生的需求比例依次为5.83%、4.29%、6.70%、3.7%,对本科生的需求比例逐年下降,2015年又有所上升,从40.89%下降到35.9%,又升至43.1%。说明用人单位对学历的要求趋于理性。
由图8-2可见,2012-2014年,湖北研究生求职者比例逐年增加,从2012年的7.14%上升至2014年的9.00%,从侧面反映了我省研究生求职者供大于求,部分硕士以上毕业生选择了外省就业,导致人才流失。2013、2014这两年年,人才供给和企业需求之间的结构性失衡现象比较突出,研究生、本科生求职者的累计数比例均大于企业对该学历的需求累计数比例。
图8-2 2012—2014年求职者学历供给情况
(3)专业结构待优化且人才分布不均衡
2016年湖北高校中,从事科研研究活动的科研人员76371人,其中,从事自然科学和技术领域49438人,社会、人文科学领域26933人,湖北高校自然科学和技术科研人员远不能满足现代产业发展的需求。高校扩招以后,据用人单位跟踪调查反馈,无论是重点工科院校、普通工科院校还是职业专科的学生,普遍存在着专业面偏窄,动手能力较差,既缺乏创造力、又缺乏解决实际问题的经验等问题,不能满足社会对复合型、创新型人才的需要。湖北要实现跨越式发展,迫切需要大批具有工科和应用学科背景的优秀人才加盟。工科高等教育是培养工程师的摇篮,要实现工业现代化,提升湖北产品的质量、档次和科技含量,就必须改善和优化高校学科专业结构,尽快提高工科人才培养质量。
同时,从产业分布看,2016年湖北第三产业比重为44.7%,远远落后于北京(79.8%),湖北第三产业的人才富集并没有转化为产业发展优势。从区域分布来看,具有大学文化程度的人才主要集中于武汉、荆州、襄阳、宜昌等大中城市。高层次科技人才主要集中在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以及国有大中型企业,从事教学、行政和基础性科研的人才相对较多,而直接从事工农业生产、科技推广和应用型科学研究的人员较少,特别是农村、乡镇企业和非公有制企业的科技人才稀缺。人才分布极不均衡,严重制约着湖北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4)具有原创性重大创新成果和掌控创新型企业的领军人才缺乏
虽然湖北获得国家科技奖励成果数量居全国前列,但从未染指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等国家顶级科技大奖,说明湖北缺少标志性的、原创性的顶尖重大成果。虽然近几年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的比例明显增加,但仍与湖北人力资源大省的地位不太相称。据中国科技统计数据记载,2014年湖北发表国内科技论文28674篇,位居全国第六位,数量上远低于北京(83072篇),且原创性、顶尖级高质量论文较少。
另外,我省知名企业数量明显偏少,缺乏创新型领军人才、知名企业家和亿万富翁。据中国企业联合会、中国企业家协会公布的中国企业2016年500强名单,湖北入围企业11家。美国《财富》杂志所评选的2016年世界500强中,东风汽车排名第八十一位,为湖北赢得了荣誉,但《财富》杂志公布的2016年最具创新力的25家中国公司,湖北无企业入选;在《福布斯》2016年中国富豪榜中,仅有6位湖北人入选。
创新型领军人才、知名企业家和亿万富翁是人才资源中最为宝贵的稀缺资源,是推动一个地区和行业实现跨越式发展的中坚力量。在各种排行榜中,湖北明显处于落后状态,与科教资源较弱的湖南省相比相形见绌。湖南在袁隆平、黄伯云、刘友梅等一大批创新型领军人才的带动下,不仅摘取了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国家特等发明奖、国家技术发明一等奖等桂冠,而且使湖南现代农业、先进制造业和新材料等产业集群迅速崛起;在詹纯新、易小刚等复合型高端人才的带动下,造就了中联重科、三一重工等一批具有强大竞争力的民营企业;在郑佳明、欧阳常林、贺梦凡等文化领军人物的带动下,形成了“广电湘军”“出版湘军”“动漫湘军”等享誉国内外的文化品牌。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能否充分释放人才潜能,让科技与经济紧密结合,让科教资源和人才更好地服务湖北经济社会发展,直接决定着湖北“双创”跨越式发展进程。
总之,优化区域、行业和三次产业人才布局,促进第二产业人才总量和质量的提升,提高第三产业人才贡献率,培养创新型企业领军人才,是湖北现阶段人才工作的重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