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三次区域四大机制

5.建立三次区域四大机制

(1)区域共治机制

实现市域、县域、镇域三层次区域共治,一方面为了增强区域性中心城市经济实力,完善城市功能,扩大承载能力。另一方面为了促进区域协调发展,“以强带弱”推动区域经济发展,必须跳出现有的行政框架,因此湖北需要打破行政壁垒,建立并完善统筹全局的区域机制与组织。区域共治机制发展的最大障碍是由于行政区划和自然经济区划的不整合所造成的重大体制问题。因此要尽快建立并完善具有约束力的能统筹全区的区域合作机制与组织,打破行政壁垒,模糊行政界线,在重大项目申请与建设上统筹规划,并能够有效协调各方利益。

(2)资源共享机制

在增强经济实力的同时,应当着力提高共治区域的建设质量。因此,湖北需要搭建一体化合作平台,发挥行业协会、企业集团及中介组织的作用,迅速实现各市优势资源的共享,达到互利共赢协同发展的目的。如武汉可联合鄂州、黄冈两市努力搭建各种合作平台,如在共治区域内开办博览会、企业家论坛等,促进区内各方的了解,以此促进交流合作。建立区域内农业、工业、商贸、旅游、科技、文化、教育、环保、生态、产权等信息网,实现区域内各种网络资源的连接和信息共享。企业是市场活动的主体,而行业协会则是打破行政界线,调节各种生产要素自由流动的良好手段。要采取各种措施促进区内行业协会和企业集团的发展,鼓励行业协会在区内各地设立分支机构,企业集团跨地域经营,以此最大限度地利用各地资源,加强合作促进发展。

深化城市管理体制改革,按市场经济规则建设和管理共治区域。加快改革中小城市和小城镇户籍管理制度,消除政策性障碍,促进各类生产要素合理流动。湖北是农业大省,县域经济是全省综合经济实力的重要体现。在继续加快发展大中城市的同时,要坚持以民营经济为主、以吸引内外资为主、以发展农副产品加工业和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以发展特色工业为主,促进优势资源的合理流动共享,着力抓好县域经济的发展。坚持开发式扶贫方针,巩固脱贫成果,加快革命老区和贫困地区小康建设进程。最终通过区域共治推动湖北协同创新发展。

(3)人才共用机制

各县(市)联合打造一个人才交流的统一网络发布和共享平台。届时不仅有关人才招聘和交流的信息与政策能统一发布,也便于求职者和用人单位查询。一是建立产业人才共享平台,建议省政府加强人才资源信息库的分类工作,建立起覆盖全省、包含各类人才的人才信息资源共享平台,在此基础上,健全和完善以人才供求为核心的信息交换和发布机制,贯通省、市、县三级人才市场,形成覆盖面广,时效性强的人才信息共享平台;二是推动人才社会化流通。建议定期开展网上人才交流活动;开展中高级人才、区域人才、行业人才、特殊人才的供求情况调研工作,定期发布分析报告;利用人才网络资源,逐步在远程面试、远程教育培训和远程智力服务等方面进行合作;三是充分利用现有人才资源。建议政府制定政策引导国有大中型企业调整人才管理制度,鼓励国有大中型企业的产业人才利用业余时间,参与中小微企业的产业转型升级和技术升级研发,甚至可以以技术参股的方式参与民营企业的经营和发展,以充分发挥产业人才自身的作用。

(4)利益共赢机制

地方政府协同治理建立在合作共赢关系的基础之上,参与合作的各方都是区域共同利益的占有者,在共享合作所带来共同利益的同时,也需要承担各种有形或无形的利益损失。因此,如何实现合作过程中的利益均衡,减少各方的利益损失,是地方政府间合作的关键。因此需建立利益补偿机制对各方所遭受的利益损失进行利益补偿,一是对资源开发的补偿。资源要素分布不均衡是我国普遍存在的问题。劳动力资源和土地丰富的地方多集中在相对落后的地区,但是这些地方缺乏高效使用资源的能力,资源的使用更多地分布在沿海较发达地区。而这些地区又面临着资源利用不合理,资源过多使用或环境污染等问题,造成了不可挽回的损失。建立起资源补偿机制,加强地方政府在产业资源方面的合作,能够将丰富资源运用到产业发展中去,同时给予落后地区资金或技术补偿,实现落后地区和发达地区的经济共同增长。这种补偿机制保证了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同时也加强了地方政府间的合作,有利于缩小地区之间的发展差距;二是生态补偿。产业的发展面临共同的生态问题,产业中的承接地政府为了政绩,往往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获取微薄的收益,这种短期的经济利益对地区的长期发展造成了严重的影响,因此要通过建立发达地区对相对落后地区生态保障的援助机制,为其提供必要的支持,从而调动落后地区进行生态建设的积极性,保障生态的可持续发展,同时也能促进经济的增长和社会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