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现状分析

1.现状分析

(1)全省GDP稳定快速增长,进入全国第一方阵

自2004年《促进中部地区崛起规划》制定和实施以来,湖北紧抓中部崛起的重大战略机遇,多效并举,经济整体实力水平快速提升。如表7-1所示,2006年湖北GDP为7617.47亿元,2016年达到32297.91亿元,十一年间以平均每年15.68%的速度快速增长,高于全国13.57%的平均水平。特别是2008年以后,湖北经济增长进入快车道,GDP增幅一直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同时,湖北GDP占全国GDP的比重也稳步上升,由2006年的3.48%增长到2016年的4.34%。

表7-1 2006—2016年湖北GDP总量情况

续表

表7-2 2009—2016年湖北GDP总量排名情况

从全国31个省份(包括直辖市)来看,湖北GDP总量一直处于全国中上游水平。如表7-2所示近年来,湖北GDP总量在全国31个省份中排名不断提升,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显著增强,进入全国第一方阵。

人均GDP方面,湖北也保持较快的增长速度。2006年仅为13360元/人,2016年达到55191元/人,11年间增长了4.13倍。在全国31个省份中排名也不断提升,2016年位居第十一名,处于全国中上游水平。

图7-1 2006—2016年湖北人均GDP情况

(2)投资规模持续扩大,经济拉动效应显著

近年来,湖北不断加大投资力度,拉动经济增长。如图7-2所示,2010年湖北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0802.69亿元,2016年为29503.88亿元,平均增幅保持在18.56%,高于全国13.96%的平均水平。

作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之一,投资一直是湖北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如图7-2所示,2011年至2016年,湖北固定资产投资效果系数(固定资产投资效果系数=GDP增量/当期固定资产投资额)保持在7.4%以上,最高年份达到28.33%,在多数年份皆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图7-2 2011—2016年湖北固定资产投资情况

图7-3 2011—2016年湖北固定资产投资效果系数

同时,随着消费、出口、创新等要素对经济的拉动作用逐渐增强,湖北固定资产投资效果系数呈逐年递减趋势,这说明投资的经济拉动效应正在逐步减弱,经济发展的质量正在提升。

(3)对外贸易不断增长,外向型经济展现活力

近年来,湖北对外贸易呈现快速上升趋势,进口额与出口额均有较大幅度增长。如图7-4所示,2006年湖北进、出口额分别为550157万美元和626063万美元,到2016年,进、出口额分别达到1324842万美元和2589615万美元,分别增长了2.4倍和4.13倍。尤其是出口贸易的加速增长,为湖北经济发展带来了新的活力。

图7-4 2004—2016年湖北对外贸易情况

在吸引外资方面,湖北也取得了较快发展。如图7-5所示,2004年湖北实际外商直接投资额为207126万美元,2014年达到792845万美元,增长了3.83倍,年平均增长率为16.24%,最高年份达到26.61%。

图7-5 2004—2014年湖北对外贸易情况

(4)居民收入显著提升,国内贸易快速发展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分配制度的不断完善,湖北的居民收入水平有了很大提高。如表7-3所示,2006年至2016年,湖北农村、城镇居民收入都有了较大幅度增长,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9803元增长至29386元,增长了3倍。但是,农村居民收入与城镇居民收入之间仍存在较大差距,2015年湖北城市居民收入是农村居民的2.5倍。同时,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湖北的居民收入明显偏低,这与湖北GDP在全国中的地位存在矛盾。

表7-3 2006-2016年湖北居民人均收入情况

由于统计口径的改变,2016年湖北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数据缺失。

在收入增长速度方面,取得了可喜的效果。由图7-6可以看到,农村居民的收入增长速度一直保持高于城镇的较快涨幅,表明我国和湖北地区的“三农”政策取得了良好成效,城乡统筹发展有了重大进步;同时,近年来,城镇居民人均收入的增速均高于全国增速,表明湖北在居民收入总量方面正在与全国水平逐步缩小差距,努力实现赶超,但湖北农村居民纯收入低于全国水平,说明城乡差距较为严重。具体如图7-6所示。

图7-6 2006—2016年湖北居民人均收入增长情况

随着收入水平的提高、市场的不断完善和刺激内需政策的逐步深化,湖北的居民消费水平也快速提升,成为拉动湖北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如图7-7所示,2006年湖北居民消费水平仅为5480元,2016年为21386元,增长了3.9倍。从图7-7可以看出,与收入水平偏低的情况相对应,湖北的居民消费水平也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值得注意的是,在收入水平逐渐与全国缩小差距的同时,湖北的居民消费水平却与全国的差距逐渐拉大,消费的增长明显滞后于收入的增长,湖北在刺激需求方面仍需发力。

图7-7 2006—2016年湖北居民消费水平情况

作为我国重要的商贸与物流基地,湖北在国内贸易方面具有传统优势。近年来,湖北批发与零售业快速发展,在国内的地位进一步稳固和提升。如图7-8所示,2006年至2016年,湖北批发与零售额增长了4.2倍,年均增速15.64%;批发与零售额占全国总额的比重不断提升。

图7-8 2006—2016年湖北批发与零售业情况

(5)区位优势明显,交通物流便利

湖北具有得“中”独厚的区位优势。它地处华中腹地,承东启西,接南转北,吸引四面,辐射八方,占据着全国交通网络棋盘“天元”之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共湖北省委、省政府始终把加快交通建设、提升交通能力、突出交通优势作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突破口,科学布局,形成了集铁路、公路、水运和航空为一体的“大交通”格局,使湖北成为当之无愧的华中交通枢纽。新世纪以来,湖北公路建设的主要目标是“联网、配套、升等、扩口”,主要措施是提高路网运载能力、改善县乡公路、建设等级公路、拓展大中型城市的出口路,服务武汉“1+8”城市圈。湖北境内水域众多,长江横贯东西,汉水蜿蜒南北,湖泊星罗棋布。改革开放以来,湖北先后在长江上架起了19座特大桥,在千里湖上架起了24座特大桥。2010年建成的鄂东长江大桥创造了中国内陆第一跨的纪录;同年建成的荆岳长江大桥是世界级大桥之一。新世纪以来,全面开展港行的基础设施建设,尤其是以汉江、清江、江汉平原航道网为重点。全省的港行建设的布局是,以打造武汉航运中心为龙头,提高长江中游航道等级,完善江汉平原河湖航道网,实施汉江梯级开发,建设武汉港、宜昌港、荆州港和黄石港等4个主要港口。武汉天河机场于1995年建成并开始运营。另外,还有襄阳刘集机场、荆州沙市机场、恩施许家坪机场和宜昌三峡机场四个中型民用机场相继竣工。2008年天河机场第二航站楼全面竣工,天河机场一举成为中部最大的航空港。目前,湖北还在加快天河机场的第三期工程建设。湖北建有京广、京九、焦柳、武大、汉丹、襄渝等主要干线,还有京广客运专线和沪汉蓉铁路快运通道。这一铁路布局纵揽南北,横贯东西。另外,湖北还建有很多城际铁路;地铁建设也开始起步,并且部分线路已完工。

湖北位居中部,九省通衢,又有“黄金水道”。随着武广高铁的通车以及其他高铁的兴建,高铁经济迅速发展;以武汉为中心的城市圈地处中国中西部的结合部,铁路、公路、航空、港口等运输都极其便利,是中国内陆最大的流通中心和货物集散地,以及华中最大的物资贸易中心。作为中部的综合交通运输枢纽,湖北的物流辐射力很强并大大地降低了物流成本。

(6)自然资源丰富,但化石能源紧缺

湖北矿产资源丰富,截至2011年底,已发现149个矿种(按亚矿种计155个),其中有查明资源储量矿种92个(按亚矿种计106个),已发现但无查明资源储量矿种57个(按亚矿种计83个),是全国172个的86.6%,有查明资源储量矿种数是全国160个的57.5%。截至2011年底,湖北保有查明资源储量全国排位中,有57个(亚矿种)矿种居前十位,其中有16个(亚矿种)矿种居前三位,有8个矿种居首位。累托石黏土、溴、石權子石(矿石)、碘、钕矿等矿产保有查明资源储量占全国总量的50%以上。

矿业是湖北的重要支柱产业。2011年,湖北全年工业总产值26945亿元,其中采矿业及相关原材料加工制品业产值10302.16亿元,占工业总产值的38.33%。2011年,湖北全年矿山总产值192.902726万元,人均产值13万元,分别是2001年63.02亿元和1.977万元的3.06倍和6.51倍,年均增长11.9%和20.6%。

2011年,湖北矿业总产值的前10矿种分别是:铁矿、磷矿、水泥用灰岩、煤炭、铜矿、盐矿、建筑石料用灰岩、金矿、石膏和建筑用白云岩。这10种矿山个数和从业人员分别占湖北的49.62%和68.72%,却创造了湖北年产矿量的77.08%、工业总产值88.91%、矿产品销售收总额的89.04%和利润总额的93.56%。其中,磷矿、水泥用灰岩、盐矿、石膏是湖北的优势矿产资源。

其中,湖北有60种矿产保有资源储量居全国同类矿产资源储量前十位,有18种矿产的资源储量居全国同类矿产资源储量前三位,有7种矿产的资源储量居全国同类矿产资源储量之首。湖北矿产资源主要分布如表7-4所示:

湖北水利资源丰富,可开发利用的水能资源居全国前列和中部第一位。三峡电站总装机容量达到了2250千瓦,年发电量约1000亿度,占全国年总发电量的3%,占全国水力发电量的20%;葛洲坝水电站的年发电量约100亿度,占全国年总发电量的0.3%,占全国水力发电量的2%。

湖北属亚热带季风气候,湖泊河流密集,地貌类型多样,湖北生物多样性显著,生物资源十分丰富。共有植物资源9000多种、野生脊椎动物893种、湿地野生脊椎动物441种,拥有一大批特有资源和国家保护动植物。

但是,湖北的化石能源十分紧缺,“缺煤、少油、乏气”是全省能源的基本现状。作为全国第四大能源调入省份,能源消费需求却十分强劲,总量一直排在全国前十位,能源供需矛盾十分突出。湖北煤炭储量不到全国1%,每年自产煤仅1000万吨左右,且多为劣质煤,九成煤炭依赖外省调入,其中电煤几乎完全需要外省供应;每年自产油60万吨左右,仅能满足全省10%的左右的需求;天然气储量少,产量低,只能满足全省5%左右的需求。水利资源虽然丰富,但水电开发率已超过90%,进一步开发潜力十分有限。

表7-4 湖北主要矿产资源分布

(7)政策机遇叠加,迎来“黄金十年”

湖北当前处于多重国家政策利好叠加的时期,中部地区崛起战略、“两型”社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长江经济带、长江中游城市群建设、境外和东部产业加速转移等一系列国家战略、政策和发展态势都为湖北带来了重大机遇。未来十年是湖北发展的“黄金十年”,是湖北奋发有为、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是实现湖北科学发展、跨越式发展的黄金增长期。

①国家实施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战略,湖北将成为重要战略支点

2006年,中央印发《关于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若干意见》,中部地区崛起正式成为我国区域结构调整的重大战略决策。胡锦涛总书记视察湖北时,更是要求湖北建成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重要战略支点,这是党中央从国家战略层面对湖北的科学定位,也体现了党和国家对湖北的高度重视和殷切希望,为湖北加快发展带来了新的历史机遇。

首先是实实在在的政策效应。国家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目标是建设全国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能源原材料基地、现代装备制造及高技术产业基地和综合交通运输枢纽。围绕这一目标定位,国家先后出台了“两个比照”等一系列优惠政策,国家有关部门也配套提出了许多支持措施。如商务部提出,用三年时间推动一万家左右的境外和沿海地区企业到中部地区开展投资、采购和经营协作,推动外资和沿海地区的资本、技术、管理和市场网络向中部地区梯度转移。党的十七大报告更加明确指出,大力促进中部地区崛起,重大项目布局要充分考虑支持中西部发展,鼓励东部地区带动和帮助中西部地区发展。这就意味着,中部地区的发展既有国家政策的支持,又有先进发达地区的带动和帮助,对加快湖北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必将产生重要推动作用。在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战略的推动下,近几年,湖北先后与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等近20个中央部委签订了部省合作协议,对加快我省发展起到了重要推动作用。

其次是强烈的导向效应。把湖北建设成为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重要战略支点的科学定位,既为湖北今后发展指明了方向,同时也是一块湖北的“金字招牌”,必然极大地鼓舞全省人民奋发向上,必然引起全国上下对湖北的广泛关注与大力支持,必然对海内外投资者产生强大的号召力和吸引力,对推动国内外各类生产要素向湖北流动产生积极影响。省第九次党代会把构建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重要战略支点确定为今后的奋斗目标,提出要使湖北成为中部经济要素富集、充满创新活力的区域,成为中部发展现代服务业的重要平台,成为中部地区的重要增长极,在科学发展、社会和谐、改革创新等方面走在中西部地区的前列。目前,全省上下正在以前所未有的决心和毅力奋力向这一目标迈进。

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战略实施时间不长,但对中部和湖北的推动效果十分明显。从国家层面看,区域发展的协调性出现了积极变化。东、中、西部都呈现快速增长态势,过去东部快、中西部慢的局面开始扭转,中部板块得到凸现。湖北也呈现出快速发展态势,从2004年开始,全省GDP连续保持两位数的增速和每年1000亿的增量。2008年,湖北经济总量将历史性地跨入“万亿元俱乐部”行列。2013年,湖北经济总量进入全国前十。高昂的增长曲线表明,湖北经济正在进入加速起飞阶段。

②武汉城市圈成为全国“两型”社会试验区,把湖北推向改革开放和科学发展的最前沿

在全国分区域、分类型设立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是在改革开放进入新阶段后,国家采取与着力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实现科学发展相适应的改革开放新形式。从2005年开始,国家先后批准上海浦东新区、天津滨海新区、成都和重庆为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2007年12月批准武汉城市圈、长株潭城市群为“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即“东有沪津、西有成渝、中有两湖”。这就标志着我国改革开放由原来的五大经济特区、14个沿海城市推动,转向以6个改革试验区引领的新阶段。多年的实践告诉我们,改革开放是富民之基、强国之路。谁能站在改革开放的最前沿,谁就能抢占先机,谁就能加快发展进程。武汉城市圈成为全国“两型”社会试验区,使湖北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站到了改革开放和科学发展的最前沿,为湖北实现又好又快发展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综改”试验区提升了武汉城市圈和湖北在全国区域发展格局中的地位。突破行政区划限制,以特大城市为依托,形成若干带动力强、辐射作用联系紧密的城市圈,培育新的增长极,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加快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规律,也是我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的重要内容。武汉市作为中部地区的特大城市,武汉城市圈作为长江中游最大最密集的城市群,是继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三个经济圈之后最具活力与潜力的增长极。武汉城市圈成为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使这一地位在国家战略层面上进一步得到认同。同时,国家先后设立的6个改革试验区,是按照区域协调发展的要求布局的。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试验区的设立,加快了湖北构建促进中部地区崛起重要战略支点的进程。还要看到,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试验区是在党的十七大后首个批准的试验区,是国内首个启动的以城市圈为载体的试验区,两大“首个”,意义非同一般。

“综改”试验区有利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进科学发展。武汉城市圈改革试验的主题是“两型”社会建设,目的在于通过改革探索,走出一条不同于传统模式的工业化和城市化发展新路。这为湖北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产业结构调整升级提供了契机。通过关停技术落后、污染严重的产能,通过加快利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就能在新的起点上继续发挥湖北汽车、钢铁、石化、电子信息、食品、纺织等支柱产业的优势。推进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改革试验,也为培植区域发展新的竞争优势创造了条件。国内外经验表明,资源节约的发展模式,山川秀美的生态环境正在成为新的竞争优势。节约资源就是增强发展后劲,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变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增长、低效益为低投入、高产出、低消耗、少排放,既能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又能增强发展后劲和优势。推进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改革试验,还为改善城乡人居环境,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开辟了道路。

“综改”试验区为改革开放提供了先行先试的权利,有利于推进体制机制创新。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改革试验的核心内容是推进九大体制机制创新,包括创新“两型”社会建设的资源节约、环境保护、产业升级、统筹发展、节约用地和财税金融等等体制机制创新。九大体制机制涉及较广的领域,除金融、财税、土地三个领域需按程序报国家批准外,在其他方面都赋予较大的试验权,给我们以广阔的试验空间。充分运用这种试验权,先行先试,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取得实效,就会为武汉城市圈和湖北经济社会发展注入新的动力和活力。在赋予试验权的同时,国家对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试验区给予了重大项目布置、研发基地落户等重要政策支持,对于推进武汉城市圈乃至湖北改革发展,形成了长期的重大利好。

同时,武汉城市圈作为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本身也是一块“金字招牌”,是一种极为珍贵的软资源。必然吸引国内外的目光投向武汉城市圈、投向湖北,必然带动国内外的生产要素流向武汉城市圈、流向湖北。这种无形资源的效应随着改革试验的深入会逐步放大。

③一系列政策优惠,将为湖北的发展开辟新的领域、拓展更加广阔的空间

恩施自治州整体纳入国家西部大开发范围,省内其他28个县(市)比照享受西部大开发有关政策,武汉、黄石等5个城市比照享受振兴东北地区老工业基地有关政策,大别山区、武陵山区、秦巴山区被纳入国家新一轮集中连片扶贫开发重点地区范围。东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低碳试点省、资源枯竭城市转型、荆州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等一批含金量高的重大改革试验事项相继落户湖北。

长江经济带、长江中游城市集群等得到国务院领导的重视和支持,沿江城市带开放开发进入全面推进阶段,将成为国家下步启动城镇化建设的政策支持重点。国家加大中部地区“三基地一枢纽”建设支持力度,必将对湖北发展农田水利、能源原材料、装备制造、交通等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提供机遇。国家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对湖北实施老工业基地改造、传统产业改造升级、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发展循环经济和现代农业等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

④境外和沿海地区产业加速向中西部转移,湖北将成为重要的资本及产业承接地

产业梯度转移是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迄今为止,国际上发生了五次大规模的产业转移,每次产业转移都催生了一批中心城市和工业带,带动了所在国家和地区的繁荣,成为欠发达国家和地区实现崛起的助推器。

从产业转移的态势看,近些年来,境外和沿海产业转移呈现如下新态势:产业链条整体转移趋势明显,关联产业协同转移现象增多;高新技术产业出现转移趋势;服务业成为产业转移的新热点等。这种产业转移的新态势,必然会直接或间接影响湖北产业布局和经济结构,特别会对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高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起到重要推动作用。同时,还会催生一批新的经济增长点,带动更多的就业,既可以改善民生,又可以为湖北经济注入更多的发展动力。

从产业转移的内容看,产业转移不仅是产业实体的转移,更是观念的转移、机制的转换、信息的沟通、技术的传递、文化的交流、商业网络的形成,等等。这对于湖北在更大范围内优化资源配置,进一步提高对内对外开放水平将产生深远的影响。

从产业转移的推力看,产业转移分成本驱动型和市场驱动型,目前成本驱动型正在弱化,市场驱动型逐渐加强。对于要打入内地市场的企业来说,移师湖北既可得地势之利,又可获市场之先。湖北地处我国内陆腹地,是中部的经济中心和市场中心,可以辐射广大的中部市场和内陆市场。在当前国际经济放缓,国内经济更加依靠内需特别是消费拉动的大环境下,湖北不仅能承接沿海加工贸易型产业的转移,而且更有利于发展面向内需,面向国内大市场的产业。这一优势正在吸引越来越多的战略投资者到湖北抢占先机。富士康、中芯国际等一批大企业和大项目纷纷登陆武汉。湖北已经成为承接境外和沿海产业转移的热土。

湖北承接境外和沿海产业转移,既有机遇,也有条件。湖北具有承东启西、连南接北的区位优势,既可成为境外沿海产业转移的承接地,也可作为境外和沿海产业向西部转移的“桥头堡”或“中转站”;湖北科教实力雄厚,产业基础良好,配套能力强,同时又具有资源和劳动力优势,既有发展资金技术密集型产业特别是高技术产业的优势,又具有发展资源、劳动密集产业的优势。构建促进中部地区崛起重要战略支点和推进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已经成为吸引国内外资本的旗帜。从湖北近年来先后成功举办的中部论坛、中博会、食博会、机博会、鄂港澳和鄂沪经济合作洽谈会、华创会等一系列重大活动看,海内外企业和投资商都看好湖北,踊跃参会,签约了一批重大项目,湖北承接产业转移的积极效应正在显现,并呈现出了强劲的势头。

⑤长期积聚的比较优势正在转化为良好的现实优势,湖北发展面临新跨越

比较优势是形成产业分工和产业环节分工的基本要素。湖北在长期发展中也积聚了许多特有的比较优势,如农业、重工业、科教、生态文化和区位交通等。在新的历史起点上,这些比较优势已经或正在变成现实优势。这种优势就是新的机遇,就是实现湖北发展新跨越的重要基础和有利条件。

湖北的传统产业优势正在转化为现代农业优势和现代工业优势。湖北农业资源禀赋优越,素有“鱼米之乡”的美誉,粮棉油和水产品等农产品产量位居全国前列,是全国重要的商品粮、棉、油生产基地和最大的淡水产品生产基地,为国家的粮食安全做出了重要贡献。拥有江汉平原、鄂北岗地等大片肥沃土地,大量可养水面、宜牧草坡和宜林山场,发展现代农业及农产品加工条件优越,潜力巨大。湖北人口稠密的农村市场,对扩大内需意义重大。近些年来,我们把发展现代农业作为首要任务,把农业资源优势和工业化开发结合起来,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使传统农业“包袱”正在转变为湖北发展的巨大财富。特别是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的强大动力,使湖北完全有条件建成国家重要的农副产品生产和加工区,传统农业必将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经过多年的调整,湖北已建成以大中型企业为骨干,以汽车、钢铁、石化、纺织、食品、电子信息及电力、建材等为支撑的门类较为齐全的现代工业体系,成为全国重要的钢铁、汽车、电力、机械、化工和纺织生产基地,工业规模和技术力量较为厚实,产业配套能力较强。工业始终是湖北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核心动力。近一个时期以来,我们坚定不移地实施工业兴省战略,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着力实施“千亿元产业计划”和“三个三工程”,新增了一大批新的生产力,对湖北发展产生了重大带动和支撑作用。

推动科技与经济结合,湖北科技优势巨大,随着知识经济时代来临,湖北的科教优势、人才优势将在未来十年知识经济时代更加突出。湖北是一个融科技优势与教育优势于一体的全国重要的科研基地之一,是全国重要的智力密集区及位居前列的科技教育中心,是重要的科技创新资源聚集地。在光纤光缆、光通信激光加工、3C和3S软件、生物医药、电动汽车等若干领域技术实力居全国领先水平。高新技术产业保持快速发展势头,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在全省工业中占有三分天下的地位,仅“中国光谷”就有望实现过千亿元的产值。近些年来,省委、省政府坚持“科教兴省”战略,构建区域创新体系,湖北正在成为创新型人才、创新型企业和知识产权品牌密集的创新高地。国家全面实施《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要举措,为湖北充分发挥科技优势,加快高技术产业和先进制造业发展提供了重要机遇。

湖北灿烂的文化和优良的生态正在成为促进发展的良好环境。湖北文化底蕴深厚,拥有楚文化、三国文化、巴文化、红色文化和宗教文化,是中华民族、中国古代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是中国近代工业和近现代革命的重要发祥地之一。楚文化博大精深,与中原文化一道成为中华文明的源头,堪称中华民族的文明瑰宝。湖北境内风景名胜与文物古迹众多,部分地区山川秀美,旅游资源十分丰富,具有众多全国乃至世界顶级的生态和文化资源,当前又在推进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建设,必将进一步发挥湖北生态文化的比较优势,促进鄂西地区和全省区域协调发展。

湖北的区位交通优势在大开放中得到提升,特别是高铁时代的来临进一步提升了湖北九省通衢的地位。湖北位于我国中部腹地,处于全国“十”字型区域经济格局中心,交通快捷便利,连南接北、承东启西,公路四通八达,铁路纵横交错,航空连接国际和国内主要大中城市,综合性、快速化、立体型交通枢纽地位正在形成。特别是拥有“黄金水道”优势,水运成本较低,在承接产业辐射和转移、发展面向国内市场的制造业和物流业等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