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形势下市县科技创新的新使命
(1)面向创新驱动战略,产业创新精准发力
重塑区域定位,调整发展格局。要求各市县对自身的环境和条件进行重新的审视,充分认识本地区的优势和缺陷,明确自己在市级及省级发展经济中的定位,适当地调整和转变本区域的经济结构,探索和实践适合本地区发展的功能布局。在新的经济形势下,具体来说,科技创新能力较强的发达市县,应进一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率先实现经济的转型升级,加强国际竞争力;科技创新能力较弱的落后市县地区要继续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培育特色优势产业行业,尽快摆脱政策依赖,提高自我发展能力;依靠传统产业发展的市县地区要积极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改造传统产业和优势产业,培育新兴潜力型产业,同时深化体制改革,提高经济效益;依托核心城市带动区域经济发展,建设现代化大型生产中心和服务中心,推进区域经济一体化建设。重塑市县的定位,合理调整地区功能布局,才能发挥各市县的优势,创新经济发展的格局,挖掘市县经济发展潜力,实现特色发展和优势发展。
在创新发展上精准发力,集中力量培育农村新型业态。把发展农村新型业态作为农民增收的主抓手,尤其要以农旅结合为引领,大力发展农业综合观光园、自驾游带动的农家乐,以农村闲置房屋利用为主的民宿经济,以风情小镇为载体的乡村旅游,以绿道山溪漂流为载体的运动休闲业,以及农村养生养老、农村电子商务等七大新型业态。利用农村现有资源,促进农民收入同步增长。三是创建农村精品小镇。依托美丽乡村建设成果,以特色产业为主导,打造一批集优美生态、新型业态、休闲旅游、智慧管理等功能于一体的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农村精品小镇。力争到2020年,全省打造50个左右农村精品小镇。
(2)面向“新三农”问题,区域创新精准定位
提升劳动生产率,增强农业基础。推进城市化进程、转移农业劳动力可以为经济发展提供新的劳动力来源,也可以促进农村土地集约利用。美国农业人口占人口总数的比例为1%,但养活了3亿人口,与之相比,中国农业人口占到人口总数的三分之一多,为此,需要通过提高农业生产效率来进一步释放农业劳动力。不仅如此,农业对于国民经济的重要性不是下降了而是提高了。随着基因技术、生物燃料技术的进步,农业对于工业的意义更加突出。这些都需要农业实行根本性的创新,过去那种传统小农式的生产方式必须通过科技创新来加以改变。创新农业生产体系、推广农业生产科技、以农业创新来提高农业生产效率、解放更多的劳动力、进一步提高城镇化程度等都需要县域经济实施科技创新战略。
加快农业科技的自主创新。一是推广农业生物技术。以生物技术改良农业品种,改善农作物的生长环境与条件,提高单产水平。二是搭建集研发、推广与产业化为一体的自主创新平台。充分整合农业高校、科研机构、政府与企业等多元化主体,实现技术、人、财、物的有效组合。三是实现县域农业科技协作创新格局。通过农业科技资源充分、有效的整合与共享,在县域间开展综合研究与协同攻关,促进农业科技资源的综合集成。四是培育急需的农业科技创新成果。着力加强农业基础研究和技术研究,有针对性地培育县域农业发展所急需的、具有应用价值的农业科技成果。
(3)面向市县和谐发展,体制创新精准服务
健全农业科技创新管理体制。一是形成一套涵盖农业教育科研、农业技术创新与农业技术推广的激励驱动机制。二是优化农业科技创新力量布局。将更多农业科技创新力量引入县级城市中,建立农业科研院所与县镇农业技术推广机构整合试点。三是深化农业科研院所改革。加快建立“职责明确、评价科学、开放有序、管理规范”的现代农业科研院所制度,扩大院所自主权,优化农业科研人员的绩效考核机制。四是设立农业科技创新基金。给予农业创新成果卓著的科研团队和农业科技推广效果明显的推广人员一定奖励,调动科研与推广的积极性。五是完善农业科技成果评价体制。实行农业科技前沿技术的同行评审,注重农业科技创新的质量与现实效果,着重将成果对农业现代化发展与农村经济社会水平的影响纳入评价体系中。
增强县级政府服务职能。一是发挥政府公共服务职能。农业基础设施如供水、防洪和环保等都属于公共服务职能,乡村通信、道路维修、气象预报等方面服务也均依赖于政府服务职能。二是发挥政府宏观调控职能。充分发挥县级政府宏观调控作用,保证农户农业信息的畅通,适当调控农业布局与生产。三是发挥政府市场监管职能。以市场需求正确引导农业生产,提高农业生产质量与效率,并采用行政和法律手段规范市场运行。四是适当履行替代职能。单靠市场机制引导县域农业现代化发展难以形成持续效果,必要时需要县级政府行使部分配置资源的职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