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湖北建设对市县科技创新带来的新机遇

2.创新湖北建设对市县科技创新带来的新机遇

建设创新型省份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发挥科技创新的引领和支撑作用,地方主导在前,先行探索符合地方特点的创新驱动发展路径;科技部跟踪在后,全力做好支持与服务。为此,地方要根据区域创新发展的规律和特点,主动作为,以激发科技创新活力为目标,进一步深化体制机制改革。湖北已确定拟通过实施产业提升、成果转化、企业培育、基地建设、人才培养五大工程,大力推进创新型省份建设,加快把湖北建设成为中部地区崛起的重要战略支点。创新型湖北省份试点为各县市的创新发展注入强大的动力,为各市县的产业创新发展、科技成果的引进和产业化、创新人才的引进、创新型城市建设等带来系列的发展机遇。

(1)“产业提升工程”为市县产业提档升级提供了难得的机遇

近年来,湖北多措并举,经济发展步入快车道,三大产业的规模均呈现出较快的增长趋势。如图9-4所示:2005年到2015年,第一产业增加值由1082.13亿元增长到3309.84亿元,增长了3倍,年均增长率5.2%;第二产业增加值由2852.12亿元增长到13503.56亿元,增长了4.7倍,年均增长率16.1%;第三产业年增加值从2655.94亿元 增长到12736.79亿元,增长了4.8倍,年均增长率12.6%。

图9-4 2005—2015年湖北三次产业增加值及其增长情况

经国家统计局初步核算,2016年全省生产总值为32297.91亿元,首次迈入3万亿元大关,按可比价格计算增长8.1%,高出全国平均水平1.4个百分点。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3499.3亿元,增长3.9%。第二产业实现增长值14375.13亿元,增长7.8%。第三产业实现增长值14423.48亿元,增长9.5%。

在规模总量不断扩大的同时,湖北三次产业的结构也在不断调整优化。第一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逐年降低,第二产业比重快速上扬,第三产业比重保持稳健。如图9-5所示,2006年,第一产业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为14.97%,到2016年已降至10.80%;第二产业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由2006年的43.28%上升至2016年的44.50%,在2011年、2012年均已超过50%;第三产业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一直保持在40%左右。

图9-5 2006—2016年湖北三次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情况

2016第三产业占GDP比重为44.7%,比上年提升1.6个百分点,继2004年以来首次超过第二产业,同时第三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由上年的47.9%提升至50.7%,比第二产业贡献率高了6.8个百分点。此外,我省工业结构也在改善,2016年全省高技术制造业和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分别增长10.7%和11.1%,其占规模以上工业的比重分别达8.3%和30.3%,较上年提高0.4个和1.2个百分点,同时六大高能耗产业增加值占比下降至26.9%。

湖北建设创新型省份将围绕加快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实现产业关键共性技术、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规模、传统支柱产业转型、农业发展创新、民生科技产业“五个提升”。产业提升能够为市县科技创新带来一定的促进作用,以帮助地方政府合理规划产业发展形成产业集聚效应。

各个市县抓住省“产业提升工程”的契机,结合本地的产业基础和特点,力争把本市县的产业更多地纳入省产业提升工程的笼子,做好产业规划,搞好产业衔接、产业技术改造,紧紧围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培育壮大,各市县有望在新一轮产业发展中,形成产业特色和优势。

(2)“科技成果大转化工程”为市县吸纳科技创新成果提供了难得机遇

近几年来,湖北科技活动广泛开展,科研产出优势突出。2014年,湖北科技项目经费支出3768678万元,共投入R&D经费内部支出5108973万元,居全国第七位;R&D经费投入强度为1.19%,居全国第十一位。开展科技项目(课题)55777个,发表科技论文93590篇;出版科技专著2900种。2277个大中型企业中,开展科技活动的有633个;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有R&D活动的有1714家,有研发机构的企业数927家。取得省级以上重大科技成果1621项,增长3.5%;省级科技奖授奖项目共321项(人);2015年获得国家级科学技术奖27项,居全国前列。科技成果新增产值331.33亿元,年度节约资金56.38亿元。科技奖授奖项目共321项(人),受理专利申请50816项,批准专利28760项,其中发明专利4052项,居全国第十位。签署技术买卖合同14909个,完成合同金额418.74亿元,增长82%,居全国第六位。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为3604.96亿元,占全省GDP比重的14.61%,拥有高新区23家,其中国家级高新区5家,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8家,国家火炬计划特色产业基地13家。根据《2014全国科技进步统计监测报告》,2014年,湖北综合科技进步指数居全国第十一位,科技投入指数居全国第十位,科技活动产出指数居全国第十位,高新技术产业化指数居全国第八位。

湖北创新型省份试点将继续全面推进国家技术转移中心建设,促进湖北和中部技术市场的开放共享、高度融合,实现创新资源的空间集聚。加强科技成果转化中介服务机构建设,重点培育100家技术转移中介(示范)机构,培养1000名技术经纪人。完善成果转化引导机制。探索设立省级科技成果转化引导基金,支持非商业化科技成果通过转让实现技术转移和转化。强化知识产权的创造、运用和保护。在全省范围内营造创新氛围必然能够使各市县认识到科技创新工作的重要性,进而加强科技创新工作,将科技创新能力提升到新的高度。同时,也给各个市县创新成果的引入吸纳提供了千载难逢的机会,各个市县利用创新成果、创新能力洼地的优势,利用资源和土地优势,科学合理规划宣传,出台系列利于成果转化的政策,筑好巢,必然引来更多的凤。

(3)“创新企业培育工程”为市县创新型企业培育提供了强大的平台支撑

高新技术开发区拥有基础设施完善、人才供应优秀、信息共享、创新氛围浓厚等优势,是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发展的重要平台。截至目前,湖北已形成以武汉东湖高新区为龙头,襄阳、宜昌2个国家级高新区为两翼,荆门、孝感、随州、仙桃4个国家级高新区为轴身,20个省级高新区为支撑的高新技术产业区域发展新格局。

图9-6 湖北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布局

高新区越来越成为区域创新体系和自主创新能力建设的主战场,成为引领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农业现代化和新型城镇化的重要支撑。据省科技厅相关统计,全省60%以上的高新技术企业汇聚在高新区,50%以上的企业授权专利集中在高新区,50%以上的科技企业孵化器活跃在高新区,国家“千人计划”引进的高层次人才90%以上落户在高新区。2014年,全省共有高新技术企业1881家,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8086.7亿元,实现税收总额为1248.6亿元。其中,仅武汉、襄阳、宜昌、孝感、荆门5家国家级高新区在各项指标上均占到了30%以上的比重,成为全省发展最快、最活跃的区域增长极。

湖北创新省份试点将着力破解科技型企业总量偏少、高新技术骨干龙头企业规模不大、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薄弱等短板。强化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鼓励和引导企业建设技术研发机构。加快推进科技企业创新创业,进一步完善孵化器创业服务工作体系,提升服务功能。通过改革科技专项资金分配方式,引导资金、项目、人才、平台等各类资源向创业一线聚集。

(4)“创新基地建设工程”为市县创新驱动发展提供强大的动力源泉

湖北积极推动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和现代服务业产业化基地的建设,为集聚创新要素,培育和发展区域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做出了重要贡献。根据科技部公布的2014年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和现代服务业产业化基地复核结果,2014年全国33家A类(优秀)基地中,湖北共占4家、全国188家B类(合格)基地中,湖北占7家;全国24家C类基地(整改)中,湖北全部合格,没有一家需要整改,具体名单如表9-5所示。

表9-5 2014年湖北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和现代服务业产业化基地

此外,湖北还拥有黄石高端数控锻压装备、十堰房县生物医药、荆州石油装备、孝感电子器件、宜都生物医药、襄阳精细化工、鄂州梧桐湖新区创意研发、洪湖石化装备等一批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其产业特色鲜明、创新能力突出、辐射带动作用强,已经成为引领全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重要增长极。

国家火炬计划产业基地是实现高新技术产业化和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要载体,具有创新能力强、主导产业特色鲜明、产业链关联度大、集聚度高等特点,它在同行业中有示范、带动作用,并对地方经济发展有较高的显示度和支撑作用。目前,湖北共有国家火炬计划特色产业基地13家,主要集中于新材料、生物医药、节能环保、汽车、电子、高端装备制造等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并拥有1家软件产业基地,具体名单如表9-6所示。从国家火炬计划特色产业基地的数量看,湖北13家,安徽、河南、山西、湖南、江西分别为11家、9家、8家、7家、2家,湖北在中部地区处于领先地位。在全国看来,仅低于江苏、浙江、山东、广东、辽宁五个省份,排名第六。

表9-6 湖北国家火炬计划产业基地名单

湖北创新型省份试点未来将东湖高新区建成世界一流的科技园区,带动支持襄阳、宜昌、孝感、荆门等国家级高新区建设创新型特色园区,提升全省创新能力。加快推进武汉、襄阳、宜昌“一主两副”三个国家级创新型试点城市建设。依托高校院所或行业骨干企业,部省共建一批特色鲜明、国内领先、世界一流的重点实验室。

(5)“创新人才集聚工程”为市县创新发展提供充足的人才保障

湖北是一个科教大省,众多实力雄厚的高等院校云集于此,拥有大量科技人才和高素质人才资源储备,科技活动人员总数居全国前列。全省拥有高等院校127所,在校大学生约142万人,毕业生人数近39万人。共有R&D人员205172人,科技活动人员388430人,居全国第七位;中国科学院院士27名,中国工程院院士36名,两院院士共计63名,新增“973”首席科学家5名,累计入选“973”计划首席科学家71人,入选国家“千人计划”专家175名,国家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83名,长江学者151名,高端人才数量居全国前列,中西部地区之首。2008年以来,湖北科技人员承担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973”计划项目数量保持在全国前三位。可以说,湖北拥有雄厚的人才培养师资队伍和拔尖人才,是我国重要的人才培养摇篮和人才聚集地。

湖北创新型省份试点工作将突出高、精、尖、缺导向,引进一批与湖北产业、企业发展需求紧密对接的海内外高端人才、拔尖人才和紧缺人才。加大创新型人才培养力度,实施“千名创新人才计划”和“万名创业人才计划”等重大人才工程。加大青年拔尖人才、科技型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培养力度,引导科技人才到一线创新创业。创新人才集聚工程的开展将为湖北市县科技创新带来重要契机,有效扭转高端人才只愿到大城市发展的尴尬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