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现由“大而泛”的创新向“小而精”的创新的转变
(1)加快经济发展由“杂货店模式”向“专营店模式”转变,实现科技创新的精准发力
经济学家钟朋荣曾指出,市县经济发展有两种主要的模式,一是“杂货店”模式,二是“专营店”模式,两者的主要区别就在于产业是否集群化。“杂货店”模式是粗放式招商的结果。由于市场上的激烈竞争,湖北有些市县在招商引资时,也存在为了完成招商任务,贪多求大、照单全收,只考核引资金额的现象,除了不符合环保要求的企业外,基本是来者不拒。“专营店”模式依靠产业集群战略,引进带动性强、产业层次高的企业,进而使企业集中布局、产业关联发展、资源集约利用、功能集约构建,从而加快产业集聚,延长产业链、缩短供应链、降低成本链、提升价值链。某些地方引进了一些质量不高、效益不佳的项目,发展弊端已经逐步显现。湖北目前的县域产业集群往往数量多而规模小,必须通过县域的资源整合,形成县域的强势产业集群,通过企业地域上的集中形成合力,借助规模效应来分摊成本。因此,要积极推动企业广泛的社会合作与联系,打破集群内企业各自发展的状态,重点扶持有竞争能力的企业,打造具有跨县域整合能力的龙头企业。如湖北鄂西南县域整合茶叶优势,共同形成“采花毛尖”品牌,应城市整合盐化工和精细化工等产业集群为化工产业集群。
(2)加快产业发展由“大企业、小集群”模式向“小企业、大集群”模式的转变,实现科技体制机制的精准服务
传统产业集群对于促进区域经济发展、推动城乡一体化与经济一体化具有重要作用,对于带动当地经济发展、扩大劳动力就业、提高居民收入水平亦做出了应有的贡献。但随着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时期,产业集群也开始面临资源约束趋紧等挑战,并且我国目前在加快建设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型社会,对地方产业实施环境保护与宏观调控等措施亦变得愈加严格,加快推动传统产业集群转型升级、推动创新型产业集群变得愈加迫切。
就湖北内市县产业集群发展状况看来,已经形成了许多较大的县域产业基地,如仙桃是我国最大的无纺布生产基地,鹤峰是全国最大的氨基酸生产基地,而湖北省内主要的汽车零部件主要分布在十堰到武汉沿线和荆州到黄冈沿线两条汽车产业带,同时形成了以东风日产、东风本田、东风雷诺、神龙富康等品牌为主的汽车零部件配套经济。但湖北市县产业集群同样面临着产业集群规模小、集群企业关联度较低、集群产业重型化高、产业集群分布不均衡等问题。在产业集群内部,大都还未形成完整的产业链条,关联结构松散,属于“大企业、小集群”模式,不利于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必须向“小企业、大集群”模式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