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学研合作效能不高

2.产学研合作效能不高

产学研合作是一个非线性的、多目标规划的动态博弈过程,在产学研合作活动中涉及企业、高效、科研院所三方单位。三方不仅在追求目标上存在差异,还存在分工定位不准确、衔接不紧密等问题。

第一,科研单位对于科研成果转化的积极性不高。科研院所和高等学校热衷于承担纵向课题,而政府委托科研项目的主要评价指标是以发表论文和申请专利为主要表现特征的研究水平。高等学校和科研机构在承担国家科研项目后,研究的兴趣在于完成政府委托的项目任务,研究的出发点和目标并不在于最终成果的产业化应用,因此,往往在科研项目取得相应的成果(论文、专利、样机等)或参加评奖之后,束之高阁,而不管取得的成果是否有用。

第二,中试阶段缺乏资金。在通常情况下,一项成熟的新技术应用到社会生产生活中,必须经历实验室成果、中间应用放大试验、工业化或产业化三个阶段,资金投入比例大致为1∶10∶100,而我国资金投入比例仅为1∶0.7∶100。显然,用于中间放大试验的资金明显不足,而这一点又恰恰是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率的关键。科技人员往往只局限于进行纯粹的原始创新和集成创新,追求论文等纯科研性产出,而忽视了与企业协同解决成果中试、产业化配套跟进技术过程中的角色定位。企业以赢利为目的,追求的是利润最大化,在赢利前景不清晰的情况下,不会对中试进行投资。中试的资金来源和中试基地就成了中试最大的困难。

第三,实质性合作缺乏。虽然产学研联盟本身是一种很好的合作方式,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往往只有形式,没有内容。在许多产学研合作战略联盟过程中,各利益相关方过于封闭,没有实质性的联盟,联盟大多只能研究共性技术,无法共享核心技术。目前,该类联盟的性质不清晰,内涵也不明确,合作过于松散,缺乏长效机制,可操作性不强。据调查,2012年湖北省产品创新方面,企业自主研发比例高达71.93%,与高校和科研院所合作研发仅占12.49%;在工艺创新方面,企业自主研发占35.17%,与高校和科研院所合作研发仅占10.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