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存在问题

2.存在问题

湖北的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势头较好,但仍然存在诸多问题,具体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投资依旧占主导,消费对经济的贡献率仍然较低

据湖北统计局统计数据,湖北城乡居民消费率自2003年以来,以平均每年1.6%的速度逐渐下降。2003年,湖北居民消费率为57.5%,2008年为50.4%,而到了2011年全省的消费率则下降到了47.9%。由此可见,在湖北经济增长的拉动力主要是投资和出口方面,消费所占的比重明显不足。同时,我省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由2012年的9682.35亿元增加到2016年的15649.22亿元,增加了5966.87亿元,年均增长12.8%。从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速度来看,其增速从2012年最高16.0%转向2016年的11.8%,从高速逐步转向中高速,新常态特征明显。

另一方面,我省新兴消费拉动减弱。我省消费品生产企业对市场需求变化适应缓慢,企业创新能力不强,技术有待改造,优质新型产品较少。网络购物、跨境电商等新业态在高速发展之后,逐步步入平稳期。2017年上半年,全省限额以上网上零售额286.62亿元,同比增长33.4%,增速较上年同期大幅回落30.0个百分点。

(2)居民收入水平增幅明显低于国民生产总值的增幅,导致居民消费实力明显不足

近年来,随着国家对收入分配结构的重新调整,城乡居民的收入水平有了明显的增长,但是增长的速度仍然远远低于GDP的增速。2005年至2011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的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平均增长分别为12%和13.6%,同期GDP增长速度为13.8%。同时,劳动者报酬占GDP的比例则在不断地下降,这严重制约了居民的消费实力。

(3)农村经济相对萎靡,市场启动困难重重

农村经济是湖北经济发展主要的组成部分,但是自从2000年以来,湖北农村居民消费在GDP中所占的比重为14.9%,到2011年降低为8.1%。11年时间比重下降了6.8个百分点,尽管农村居民消费额增速快于城镇居民,但是消费绝对额却仅仅为城镇居民的三分之一。这说明城镇居民对于拉动居民消费增长具有重要的作用,同时也说明农村经济仍然相对萎缩。虽然,国家和湖北不断加大农村扶持力度,提高农村居民收入水平,但是农村消费市场的启动仍然困难重重。

(4)产业结构不完善,阻碍湖北产业发展

从湖北第一产业的结构来看,湖北农业目前呈现的仍然是种植业占比重较大,林业、渔牧业所占比重较小,农业产业结构仍然单一。2011年,湖北种植业比重约占45%,粮食作物播种面积占整个种植业五成以上,而稻谷作为湖北粮食作物的主要品种,种植面积也占到粮食作物种植面积的48%左右,由此可见,湖北粮食作物的品种仍然较为单一。同时,与沿海发达地区相比,湖北在农产品加工、农业市场化程度都还处于相对落后的状态。从第二产业来看,虽然湖北大中型国有企业不断进行结构调整和资产重组,但是,国有企业在工业产业中所占的比重仍然偏高。在湖北的39个工业行业中,资产总额超过整个行业一半以上的就有30个,增加值过一半的有16个,其中,在石油天然气、烟草制品业等6个行业占第二产业总量的八成以上。其次,由于湖北长期缺乏对工业产业中高新技术产业的投入,导致湖北产业技术设备落后,技术有机构成较低,造成资源投入产出不成比例,阻碍了工业化的快速发展。据统计,发达国家70%以上都是靠高新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推动工业化进程,而当前,湖北科技在工业化进程中的贡献率只有约30%。再次,近年来,虽然湖北工业连续四年保持以10%左右的增速领先全国,但是工业生产总值在全国工业总产值的比重却在下降。2011年,湖北工业增加值仅位居全国第七位。在湖北第三产业结构中,层次相对较低的商贸餐饮业仍然占主体,而在金融服务、信息服务等现代服务业中,发展速度仍然远远落后于沿海发达地区,从而导致湖北第三产业规模较小。其次,在传统的第三产业中,物流行业占据较大的比重,而居民生产生活服务业却只占第三产业比重的11%左右,远远满足不了人们生活生产的需求,从而导致这些服务行业没有价格标准,行业相对混乱。第三,湖北第三产业劳动力分布不合理,低素质、低含金量的劳动力过多,而高层次,高技术化的从业人员人数严重不足,导致第三产业发展迟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