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
[1]约瑟夫·熊彼特.经济发展理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0.
[2]厄特巴克.产业创新与技术扩散[M].北京:商务印书馆,1974.
[3]彼得·德鲁克.创新与企业家精神[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7.
[4]E.V.Hipppel.The sources of innovation[M].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4,(08).
[5]傅家骥.技术创新学[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8:34~96.
[6]周寄中.科学技术创新管理[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2.
[7]林志扬,林泉.中国企业自主创新的若干问题探讨[C].中国企业自主创新与品牌建设学术研讨会暨中国企业管理研究会2006年年会,2006.
[8]池仁勇.中小企业创新网络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52~109.
[9]C.S.Solo.Innovation in the Capitalist Process:A Critique of the Schumpeterian Theory[J].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1951(8):417~425.
[10]J L Enos.Petroleum progress and profits[J].A history of process innovation,1962(8):150~156.
[11]Mansfield,E.Industrial Research and Innovation[M].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etric Analysis.NewYork:Norton,1968:112~133.
[12]C.Freeman.The Economies of Industry Innovation[M].The MIT Press,1982.
[13]Mueser,R.Identifying technical innovations,IEEE Trans.on Eng[J].Management,Nov.,1895:574~584.
[14]诺思.制度、制度变迁与经济绩效[M].上海:三联书店,1994.
[15]Lance Davis,Douglass North.Institutional Change and American Economic Growth:A First Step Towards a Theory of Institutional Innovation[J].The Journal of Economic History,1970.
[16]Cook P.,Uranga M.G.Xtxebarria G.Regional Innovation System:Institutional and Organizational dimensions[J].Reseach Policy,1997(26):475-491.
[17]Wiig,H.&Wood,M.“What comprises a regional innovation system”?An Empirical study[C].Regional Association Conference,1995.
[18]Gouranga Gopal Das.Information age to genetic revolution:Embodied technology transfer and assimilation-A tale of two technologies[J].Technological Forecasting &Social Change,2007(74):819~842.
[19]Jeannette A.Colyvas.From divergent meanings to common practices:The early institutionalization of technology transfer in the life sciences at Stanford University[J].Research Policy,2007(36):456~476.
[20]Paul Markillie.A third industrial revolution[J].The Economist,2012,4:1~15.
[21]施建军.科技统计分析与评价[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90.
[22]K.N.塔克西尔.加速科技进步的经济问题[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86.
[23]国家科委综合计划司.俄罗斯科学技术发展[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95.
[24]国家科委综合计划司.美国科学和工程指标[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87.
[25]科学技术黄皮书.中国科学技术指标[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99.
[26]李晓丽.基于钻石模型的区域科技创新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北京:大众科技,2007.
[27]张克英,黄瑞华,朱爱辉.多种综合评价方法在科技创新评价指标分析中的应用[J].科技管理研究,2005.
[28]高波,王丽芳.基于可信度分析的高校科技创新能力评价[J].武汉科技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
[29]孙孝科.高校科技创新驱动因素:内涵、表征、关系及其调试[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5,(12):92~97.
[30]胡松,蔺雷,吴贵生.服务创新的驱动力和模式[J].研究与发展管理,2006,(02):33~38.
[31]张秀武,胡日东.区域高技术产业创新驱动力分析——基于产业集群的视角[J].上海:财经研究,2008,(04):37~47.
[32]朱晓霞.基于SD模型的RIS创新驱动力研究[J].科学学研究,2008,12:1300~1309.
[33]刘世平.基于油气勘探开发目标的技术创新驱动模式[J].中国科技论坛,2008,(03):22~25.
[34]方健雯,朱学新,张斌.长江三角洲技术创新驱动机制的比较分析[J].软科学,2008,(02):113~115.
[35]蒋玉涛,招富刚.创新驱动过程视角下的创新型区域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09,(07):168~169.
[36]夏天.创新驱动经济发展的显著特征及其最新启示[J].中国软科学,2009,(09):113~118.
[37]付娟,屈瑞芳,毛加强.发展中国家投资创新驱动产业的过度竞争力研究[J].统计与决策,2009,(11):56~58.
[38]夏天.对创新型城市建设的启示[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10,(02):124~129.
[39]刘家树,菅利荣.科技成果转化效率测度与影响因素分析[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0,27(20):113~116.
[40]洪银兴.论创新驱动经济发展战略[J].经济学家,2013,(01):5~11.
[41]蒋天颖.我国区域创新差异时空格局演化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经济地理,2013,(06):22~29.
[42]向东进,谢名义,俞伟悦.县域经济发展综合评价方法及其应用[J].统计与决策,2010,(04):65~67.
[43]赵伟.县域经济发展模式——基于产业驱动的视角[J].武汉大学学报(哲社版),2007,(04).
[44]何黎明.县域经济发展模式的理论思考[J].决策探索,2006(8).
[45]王松,胡树华,牟仁艳.区域创新体系理论溯源与框架[J].科学学研究,2013(03):344~349.
[46]郭强,夏向阳,赵莉.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影响因素及对策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2,29(06):151~153.
[47]朱宁宁,王溦溦.我国科技成果转化典型模式及影响因素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1,13(06):34~37.
[48]王 坤,袁 静.创新评价研究热点分析及其相关启示[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12,(02):35~38.
[49]蒋天颖,华明浩,张一青.县域经济差异总体特征与空间格局演化研究——以浙江为实证[J].地理经济,2014,(01):35~41.
[50]陈向东.国际技术转移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2008.
[51]多西等.技术进步与经济理论[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2.
[52]凌云,王立军.技术创新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4.
[53]李柏洲,苏屹.基于改进突变级数的区域科技创新能力评价研究[J].中国软科学.2012,(06),90~101.
[54]崔长彬,姜石良,张正河.河北县域经济影响因素的空间差异分析——基于贝叶斯地理加权回归方法[J].经济地理,2012,32(02):39~45.
[55]胡晓瑾,解学梅.基于协同理念的区域技术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0,(01):101~104.
[56]吴宜财.“黄金十年”机遇期下湖北县域经济跨越发展战略路径选择研究[J].商场现代化,2012,(24):88~92.
[57]王松,胡树华,牟仁艳.区域创新体系理论溯源与框架[J].科学研究,2013,(03):344~349.
[58]杨燕,高山行.创新驱动、自主性与创新绩效的关系实证研究[J].科学学研究,2011,(10):1568~1576.
[59]屠启宇,邓智团.创新驱动视角下的城市功能再设计与空间再组织[J].科学学研究,2011,(09):1425~1434.
[60]韩宝龙,李琳.区域产业创新驱动力的实证研究——基于隐性知识和地理邻近视角[J].科学学研究,2011,(02):314~320.
[61]陈向军.湖北高校科技管理体制创新探讨[J].科技管理研究,2009.
[62]黄璐.湖北高校科技创新能力综合评价[D].武汉:武汉理工大学,2007.
[63]赖一飞,刘伟.魏敏杰.构建湖北区域科技创新系统的若干设想[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5.
[64]江军民,晏敬东,范体军.基于区域自主创新的科技创新平台构建——以湖北科技创新平台建设为例[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1.
[65]周祝红.面向WTO的湖北科技人才竞争战略——借鉴与创新[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4.
[66]王仁祥,李敏,邓平.金融促进武汉城市圈科技创新研究综述[J].工业技术经济,2008.
[67]中国科技发展战略研究小组.中国区域创新能力报告[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13.
[68]向书坚,郑瑞坤,郜元兴.循环经济视角下的县域经济增长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研究——以江苏省江阴市为例[J].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11.
[69]邹光,李春香.“增长极”理论在发展湖北县域经济中的启示[J].科技创业,2008.
[70]折晓叶.县域政府治理模式的新变化[J].中国社会科学,2014,(01):121~128.
[71]傅为忠,韩成艳,刘登峰.区域自主创新能力评价与建设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2,(06):107~111.
[72]梅志雄,徐颂军,欧阳军.珠三角县域城市潜力的空间集聚演化及影响因素[J].地理研究,2014,(02):296~309.
[73]李高扬,刘明广.基于结构方程模型的区域创新能力评价[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11,(05):28~32.
[74]吴婷,肖健华.基于SVDD的中国区域创新能力的评价[J].商业研究,2009,(02):49~50.
[75]陈丽佳,李奎.2009广东市县科技进步监测分析报告[M].广东省科学技术厅,2010:1~44.
[76]王淼,田晓琴.贵州省县域科技创新能力提升对策[J].中国科技信息,2014,(16):211~212.
[77]王鹏飞.科技创新驱动煤炭资源型县域转型探究[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14,(21):130~134.
[78]张来武.论创新驱动发展[J].中国软科学,2013,(01):1~5.
[79]张来武.科技创新驱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J].中国软科学,2011,(12):1~3.
[80]刘冬梅,毛学峰,李秀敏.对县域科技创新路径的再认识——关于“院县共建”模式的思考[J].中国科技论坛,2012,(08):119~125.
[81]李奎,陈丽佳,杜丹.县域科技进步监测评价研究——以广东各县(市)为例[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1,(05):120~125.
[82]杨丹辉,李红莉.地方经济增长与环境质量——以山东省域为例的库兹涅茨曲线分析[J].经济管理,2011,(03).
[83]湖北内需扩大型经济发展战略研究课题组.湖北内需扩大型经济发展战略研究[J].理论月刊(理论与实践),2011,(01).
[84]陶化冶,张鑫等.区域科技创新能力的可拓综合评价研究[J].技术与创新管理,2010,(03):257~2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