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在全国创新能力的排位

1.湖北在全国创新能力的排位

根据上述的评价指标体系、评价方法,最终得出全国各省的创新能力评价结果。如表7-6所示。

表7-6 创新能力评价结果

续表

数据来源:计算所得。

根据变异系数法和综合加权法得出“五力”的最终权重,分别为0.25、0.15、0.15、0.25、0.2。

(1)总体评价比较

从整体结果来看,江苏、广东、北京、上海、浙江分别位居前五,其综合创新能力水平较强。前十强中除了重庆、安徽外,其余八个席位均被东部沿海地区各省包揽。而排名中的最后十位除河北以外,均来自西部地区,表明西部各省的整体创新水平较低。中部、东北地区的九省则处于排名的中部。因此,整体来看,除了重庆、安徽、河北等少数省份排名较为特别,其余各省的排名均呈现创新能力的空间规律弱化,东部地区创新实力最强,东北、中部地区其次,西部地区最弱。

(2)企业创新能力比较

企业是创新的核心主体,创新过程的健康稳定与企业有着密切的关系,而就区域创新而言,区域内的企业创新质量,深刻影响着区域创新能力的高低,因此企业创新能力是反映区域创新能力的核心指标之一。企业创新能力的高低主要由创新投入和创新产出决定,因此本书选取研发人员投入和研发经费投入反映研发投入综合状况,选择新产品销售收入及其占比、企业技术改造经费来反映新产品研发销售状况,即创新产出状况。通过计算得到31个省的企业创新能力情况。

表7-7 全国各省企业创新能力状况

数据来源:计算所得。

在企业创新能力排名中,江苏、广东、浙江、山东、北京位居前五,湖北位居十二。在全国范围来看,湖北的企业创新能力处于中等偏上水平,表明中小企业创新活力较好。从具体指标数据来看,湖北的企业创新能力呈现以下特点:

①科研人才资源密集

广东、江苏、浙江位列科研人员数量排行的前三甲,湖北的企业科研人员数量为11.3万人,位居全国第八位,在全国范围来看,湖北具有较多的科研人才资源。截至2014年湖北的科研人员数量已经连续两年增速超过15%,在全国31省中处于快速增长状态。此外,湖北不仅科研人才数量多,增速快,其科研人才结构也持续优化,2013年高级职称的科研人员数达到1.19万人,2014年增长到1.22万人。总体来说,湖北的企业科研队伍发展势头良好。

②科研经费投入充足

2012年全国科研经费达10298.4亿元,同比增长18.55%,从排名来看,北京、上海、江苏位居前三甲,湖北则以384.5亿元科研经费居于第七位,总体来看,湖北的企业科研经费支出比例较大、经费投入角度,而且年增长率也较快,连续两年超过10%。从投入强度来看,湖北的经费投入强度为1.73,位列全国第九,属于经费投入高强度省份。总体来看,湖北的企业研发经费数目大、增长快、比例高,具有较大优势。

③新产品研发状况不佳

从企业新产品角度来看,北京、上海、江苏、广东排名靠前,湖北以3698亿元排列第八,这表明湖北的新产品的销售状况好,具有广阔的市场,但是从新产品销售收入占比状况来,看湖北的状况略显劣势,湖北2014年新产品销售收入占比11%,排名十七,处于全国中等水平。这表明从研发效果角度看,湖北的企业新产品研发存在弱势,新产品占的比例较小,附加价值不具有竞争优势。因此湖北的企业虽然有较大的研发投入,但企业创新绩效和研发新产品的效率有待提高。

(3)产业带动能力比较

作为企业集合的中观表现,产业的创新能力不仅与企业相关,更与自身结构有密切联系,产业的创新能力对区域创新具有较强的带动作用,带动各种创新要素相互作用,形成较强的凝聚力,带动区域创新能力发展。为了对产业的带动能力进行评价,本书从结构角度出发,设计产业匹配性和产业创新度两个二级指标,产业匹配性由产业关联度和第三产业比例两个指标反映,产业创新度有高新技术产业产值、比例和工业增加值。通过计算得到31个省的产业带动能力情况。

表7-8 全国各省产业带动能力状况

数据来源:计算所得。

在产业带动能力中,北京、江苏、广东、上海位居前列,表明这些省份,在产业结构、产业创新能力、高新技术产业方面尤为突出,以产业带动全省的创新发展。湖北在全国排名十三,处于中等水平。从排名数据来看,湖北产业带动能力呈现以下特点:

①产业关联度不高

产业关联度是整个指标体系中,唯一有专家打分的主观指标。根据专家的打分,满分十分,按照各省支柱产业间的关联程度进行打分,上海、江苏、浙江位居前三,湖北位居第十五。湖北的支柱产业为汽车、钢铁、石化、食品、电子信息、纺织等产业,这些产业的产值全部超过破千亿元,在打分过程中,专家认为湖北的产业具有一定的关联性,如钢铁、汽车、石化等产业,但是食品、纺织、电子产业之间存在的关联较弱,因此整体来看,湖北的产业关联度处于中等水平,产业间并没有呈现出较强的关联,没有形成合力发展。

②产业结构有待完善

从产业结构看,按三次产业划分标准,第三产业比例排行最高的为广东、江苏、上海三个地区,湖北排第十二位,第三产业占比较小,而第三产业增加值为8608.6亿元,全国排名第十八,这表明湖北第三产业比重较小,产业的附加价值较低,湖北作为中部重要的粮食产地,其第一产业比重较大,整体来看,湖北具有较大的结构调整压力,在调整产业结构时,“三农”问题是较大难题。

③产业创新绩效不高

从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状况来看,江苏、广东、上海位列三甲,湖北以2027亿元位列第十一,虽然排名位置较前,但是相对于江苏、广东等省来说湖北差距较大。从产业增加值来看,湖北排名为第十八,说明湖北的产业产品附加价值不高,处于全国产业链中低端。整体来看,高新技术产业在湖北产业中的占比维持在16%左右,处于全国第十七,因此湖北产业创新绩效不高,产业带动效应不强,需要进一步强化。

(4)机制促进能力比较

创新呈现网络化趋势,除了必需的要素,要素之间的关系是构成创新网络的必要条件之一。本书从机制角度衡量要素关系,强调要素之间的互动频度以及密切程度。为了保证结果的客观性,本书选择从企业经费构成和技术流动两个角度考察要素关系,进而评价机制对创新互动的促进程度。在衡量要素间合作方面,从高校的科研经费的构成角度选择高校、科研院所研究经费中来自企业经费的比例和大小作为指标,在衡量技术流动程度方面,选择技术市场交易额、企业购买国内技术经费支出和企业引进国外经费支出作为指标。

表7-9 全国各省机制促进能力状况

数据来源:计算所得。

在机制促进能力排名中,上海、江苏、北京、广东以及重庆等地排列前五,表明这些地区的创新要素联系较为频繁,合作发生的概率高,具有鼓励合作、鼓励技术引进与交易的氛围,其政策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支持创新的作用。而湖北排名为第十五,从排名来看湖北机制促进能力处于全国中等水平,但与全国平均水平(30.89)相比较,湖北则落后于全国平均水平。具体来看,湖北机制促进能力呈现以下特点:

①高校、科研院所与企业研发活动联系密切

从统计数据来看,高校、科研院所研发经费来自企业经费排名前三的是北京、江苏、四川三省,湖北以14.3亿排名第七,处于排名靠前的省份;从比例关系来看,来自企业的经费比例较大的是重庆、浙江、黑龙江三省,湖北的比例为17%,排名第十一位。从数据中可知湖北无论是从经费大小还是从经费占比来看,来自企业的经费都处于全国前列,这表明湖北的高校、科研院所与企业在科研、创新活动中具有很强的联系,互动较为频繁,也从侧面说明湖北具有较好的机制保障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进行协同研究。

②技术市场活力不足

从技术市场来看,北京、辽宁、江苏排名前三,其中北京以679.3亿元的交易额两倍于排名第二的辽宁,处于绝对优势地位。湖北以86.3亿元排名第十,处于全国前列,但是从经费大小来看,处于全国平均水平以下,没有竞争优势。技术市场的活跃程度是反映科技与经济的结合程度、企业的活力、科技流动的重要指标,湖北的技术市场从全国来看没有竞争优势,技术市场的活力有待提高,市场活力促进机制有待完善。

③企业技术引进程度较弱

技术引进程度最高的三个省份为江苏、上海、广东,这三个省份的引进经费大大超过全国平均水平。湖北从国内引进技术的排名第二十、从国外引进技术的排名第十三,经费的水平落后于全国平均水平,表明湖北在技术引进方面没有很强的动力,多数企业选择进行自主研发,技术流动的动力不足,缺少机制促进湖北的技术引进。

(5)环境保障能力比较

区域创新系统的创新能力与其所处的环境具有密切关联,优越的创新环境将会支持、保障系统创新能力的提升。而从宏观环境来讲,创新环境主要能分成三个子环节:科技环境、金融环境和中介服务环境。科技环境由高校、科研院所构成,主要是通过高校、科研院所的论文、项目和专利等科技产出来衡量;金融环境主要由区域内的风险投资总额和外商直接投资衡量;中介服务环境由孵化器、生产力促进中心、各类高新区、经济开发区组成,并由这些组织的数量来衡量。通过计算得到31个省的环境保障能力情况。

表7-10 全国各省环境保障能力状况

数据来源:计算所得。

环境保障能力的排名中广东、江苏、北京、浙江、上海分别位列前五,这表明在这些地区创新的知识生产者——高校、科研院所较为活跃,使区域内具有较为深厚的知识积累;由于这些省份均为东南沿海,经济发达、对外交流频繁,相对于其他地区而言更具有吸引外资、社会游资的能力,因此具有能够支持创新发展的金融支持。此外,这些地区的产业园区、孵化器、高新区、经济开发区的数量、实力都比其他地区更具优势,因此这些优势形成了该地区更具竞争优势的中介环境。而湖北在这一分项的排名为第八,说明湖北的创新环境较为优越,具体来说,表现为以下特点:

①科技产出量大

从排名来看,专利数量最多的省份为江苏,而湖北以17409件排名第十二;发表高水平科技论文数量最多的省份为北京,达到61302篇,湖北以17684篇位居第五。从以上数据可知,湖北的科技产出较大排名较为靠前,湖北的高校、科研院所的数量也位居全国前列,这些都促使湖北形成在全国具有竞争优势的创新科技环境。

②金融支持力不足

从各地区的风险投资总额来看,山东、江苏、浙江三声位居前三,湖北以31.6亿元的风投资金排列第十名;但是从金额大小来看,湖北的风投资金较小,与山东省相比,湖北与其相差接近两百亿元;从中部地区来看,河南、安徽、湖南都比湖北的风投资金多,因此在风投资金上,湖北没有较大竞争优势,金融支持力度相对不足。

③中介服务机构效率较低

从中介组织数量来看,北京、江苏、广东三省最多,湖北排名第十八,从高新区数量来说北京、上海最多,湖北排名第八。根据统计年鉴数据在各省的中介组织发育及法律环境统计中显示,湖北的中介机构发育完善度排第十五,其环境优越度排第十三。这说明湖北的中介组织在完善程度上有待提高,其环境也有待完善。因此,可以看出虽然在数量上湖北的中介机构较多,但是效率上中介组织却没有竞争力。

(6)社会贡献能力比较

区域创新能力的最终目标就是通过提升创新能力提升区域竞争力,竞争力的最基本的方面就是对社会的贡献程度。本书从经济贡献和非经济贡献来评价社会贡献能力。在经济贡献方面,本书选择出口、人均GDP和税收来衡量,非经济贡献选择高新技术产业就业人数、每万元GDP能耗来衡量。通过计算得到31个省的社会贡献能力情况。

表7-11 全国各省社会贡献能力状况

数据来源:计算所得。

在社会贡献能力上,广东、江苏、上海、天津等地区排名靠前,这说明这些地区的创新能力在经济方面对地区的发展起到推动作用,更在就业、环境改善等非经济方面起到了促进作用。湖北排名第十八,处于较为靠后的排名,由此可见创新能力对社会的贡献作用不强。具体来说有以下几点:

①积极贡献不强

从人均GDP指标来看,天津、上海、北京三大直辖市位列前三,湖北以人均34197元位列第十三名。从进出口来看,湖北作为一个内陆省份出口额以190.78亿美元排列第十三。从税收来看,湖北排列也处于中部位置,排列第十五名。总体来看,湖北的积极贡献程度一直排名中间位置,与湖北较好的科技环境、较大的人才投入具有不对称性,创新能力对经济的贡献能力不强。

②非经济贡献有待提高

从环境保护角度来看,除去西藏外,江苏、广东、浙江的每万元GDP单位能耗排名靠前,而湖北处于中间靠后位排第十七位。从就业角度来看,湖北的排名第十八。这些数据和计算结果表明湖北的创新能力对居民就业、环境改善的贡献出得不高。因此湖北的创新能力对非经济贡献能力有待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