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供给与创新需求的不匹配性问题突出

2.科技供给与创新需求的不匹配性问题突出

(1)科技成果应用转化率亟待提高

据统计,2016年,湖北获得国家级科学技术奖29项,由湖北主持完成的有11项,其中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1项,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3项,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1项,二等奖5项,创新团队奖1项;湖北参与完成的有16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1项,一等奖1项,二等奖13项。科技奖授奖项目共321项(人),受理专利申请50816项,批准专利28760项,其中发明专利4052项,居全国第十位。签署技术买卖合同14909份,完成合同金额4187410万元,增长82%,居全国第六位。获国家科技奖励成果数量居全国前列,展现出科技资源大省雄厚的创新实力。但是,这些高水平的科技成果大多集中在高校和科研院所,直接为湖北地方经济服务的比例偏少,应用转化率不高。据对湖北71家单位的已授权自主知识产权成果调查显示,其中34.6%实现产业化;而18家高校和科研单位实现产业化的仅为17.9%。

一方面是科技成果转化率低,另一方面却是科技成果远嫁他乡,“墙里开花墙外香”。武汉大学的氨基酸技术、武汉科技大学耐火材料技术为外省众多企业发展插上了腾飞的翅膀;武汉纺织大学“高效短流程嵌入式复合纺纱技术”、武汉大学“印刷型书式柔性显示器技术”等技术成果“远嫁他乡”。“高效短流程嵌入式复合纺纱技术”在山东某科技集团转化后,荣获2009年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荣誉归属山东所有。可见,加快科技体制和机制创新,促进科技成果应用转化已势在必行。

(2)科教平台有待进一步提升

截至目前,湖北建有国家重点实验室27个、企业国家重点实验室6个、国家重大科学基础设施1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7个、工业技术研究院10个、湖北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67个、国家级产业技术创新联盟7个、省级产业技术战略联盟31个、国家现代服务业产业化基地3个、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4个;而北京地区拥有开放实验室825个,服务功能平台133个,研发试验服务基地27个。湖北的重点实验室,或者说创新平台数量远远低于北京,与湖北科教资源大省极不相称,核心要素是科技创新环境不优、企业没有成为创新主体、科教平台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不完善,这也是湖北科教优势没有转化为发展优势的关键因素。

(3)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相对滞后

据《中国高技术产业统计年鉴2016》显示,2014年湖北高技术产业总产值列全国第七位,而科教资源明显落后于湖北的广东省,高技术产业总产值列全国第一位。相比之下,湖北除缺少改革开放的先导政策之外,科教优势没有转化为发展优势是至关重要的因素。

据湖北科技厅统计,2015年湖北完成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5028.94亿元,高新技术制造业完成增加值4337.75亿元,增长12.0%,快于同期规模以上工业增速3.4个百分点。全省高新技术服务业完成增加值609.04亿元,增长3.8%,保持了平稳发展态势。2016年,湖北完成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5574.54亿元,较上年增长了13.9%,但据《中国高技术产业统计年鉴2015》显示,2014年全国高技术产业企业单位数为27939个(注:数据口径为年主营业务收入2000万元及以上的法人工业企业),其中湖北为920个,占全国比重的3.29%,居全国排名第8位。而广东省高技术产业单位数为5874个,是湖北的6.38倍;江苏省高技术产业单位数为4852个,是湖北的5.27倍;浙江省高技术产业单位数为2437个,是湖北的2.64倍。从全国水平来看,湖北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相对滞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