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展三层次区域三要素专项行动
(1)开展市县创新主体培育行动
①培养壮大骨干高新技术企业
围绕湖北省新材料产业、光电子信息技术产业等重点、优势、特色产业链和产业集群,结合湖北高校的优势知识创新资源,形成企业与高校的实质性联盟,共同推进组建综合性或专业性的,以应用研究开发为特色的产业技术研究院。重点在光电、生物、新材料等产业组建10~20家产业技术研究院,聚焦产业发展共性需求,以终端产品为目标,加强产业发展源头技术创新,突破关键核心技术,提高产业技术创新水平。推动产业技术研究院建立企业化的管理机制和市场化的运行机制。对产业技术研究院给予建设初期基础条件资源支持,对其创新活动给予财政稳定补贴,推动产业技术研究院培育商业化技术和创业企业。
综合运用科技计划引导、创投、跟投等手段,优先配置科技资源,重点支持和培育具有自主知识产权核心技术和终端产品的骨干高新技术企业做大做强。重点引进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企业,加快引进产业链配套企业,有针对性地引导和服务科技招商,快速增加高新技术企业总量。培育形成10个综合竞争力居全国前列、拥有终端产品的百亿级高新技术骨干企业、10个千亿级高新技术产业集群。
②培养扶持科技型中小企业快速成长
遴选有发展前景的科技型中小企业,尤其是高端装备制造业和新能源、新能源汽车产业、新生科技型中小型企业,以资本金注入和重大科技项目支持相结合的方式,给予这些新生的中小型企业一定的资金支持,同时允许其参与政府实施的一批重点项目,以此支持企业创新能力建设,培育出一批创新能力强,成长性突出、发展潜力大的科技型中小企业群,并引导推动符合条件的科技型企业在中小板和创业板上市。
加强高新技术企业认定服务工作,对世界500强和国内500强在我省设立研发中心的企业给予“一企一策”的支持措施,对引进高新技术企业给予项目、土地、厂房等方面的优惠。积极构建面向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全过程的服务体系,为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发展提供孵化抚育、投融资、成长辅导系列服务。
(2)开展市县科技创新项目精准对接行动
建立中心城市高新区与县域工业园区的对接机制。县域工业园区是全县产业最为集中的区域,也是全县经济发展的活力所在。县域科技创新活力的大小与工业园区创新活力密不可分。但相比于中心城市的高新区,县域工业园区创新能力还不够强,必须借助于更大的平台与载体来带动园区的创新活力。为此,可充分发挥中心城市的高新区在科技创新方面的优势,推动中心城市高新区与县域工业园区建立协同创新中心,共同开展技术创新。先期可考虑在县域工业园区设立高新区园区的分区或成立联合的科技研发中心等,共同推动科技创新。
构建以“互联网+”为平台的科技信息资源对接机制。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以“互联网+”为特色的发展模式不仅为经济发展提供了信息技术支撑,而且促进了产业融合发展,涌现出各式各样的产业发展业态。对县域而言,信息技术手段的出现,改变了县域信息搜索成本,为获取各类科技创新资源提供了条件。对县域科技创新而言,需要顺应“互联网+”的发展趋势,加快信息技术手段在县域科技创新中的应用,以“互联网+”促进科技创新构建县域科技大市场。科技大市场是集线上与线下各类资源于一体的综合性信息技术平台,涵盖买方需求信息和卖方服务信息,包括成果发布、展示、推介、交易以及后续产业化的投融资、知识产权代理、创业辅导、项目申报等各类服务内容。科技大市场是企业获取县内外科技研发成果,推动科技创新的重要手段。因此,要在县域建立科技大市场,以此为依托与省内外各类高校、研发机构等合作交流,构建成果转化中心等。同时,打通县域科技大市场与上海、北京、杭州等中心城市科技市场的对接通道,支持中心城市技术交易所在县域设立创新驿站等。
(3)开展市县科技创新政策集成化专项行动
统一思想,提高科技创新工作组织化程度。一是继续深化“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理念。市政府及其相关职能部门要充分认识科技创新在新形势下谋求新发展的关键性和决定性作用,切实把科技创新作为推进转型升级的主战略,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二是健全工作机制。进一步健全领导机制和工作推进机制,充分发挥政府的规划引领、政策激励、调控推动和服务保障等职能。三是加大科技创新宣传力度。充分利用各种媒体进行宣传引导,使各个领导层面、各类经济实体、乃至生产一线工人和普通百姓不断强化创新理念,尊重科技人才创新自主权,大力营造勇于创新、鼓励成功、宽容失败的社会氛围。
优化管理,完善科技创新政策体系。一是完善政策体系。市政府及其相关职能部门要解放思想、统一认识,真正落实好现有的科技创新政策,并根据本地实际,关注、参照省、市科技创新的相关政策,进一步完善各县优惠举措。在政策的制定过程中要突出实效性、普惠性,在奖励规模企业的同时,也要研究出台针对小微企业、在孵企业的扶持政策,既“锦上添花”,更要“雪中送炭”。二是加强指导培训。科技创新涉及财政、科技、人力资源、税务、金融等多个方面,各相关部门必须整体联动,加大对科技创新政策的宣传力度,加大高新技术企业申报、培育力度,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对企业重大自主创新项目开辟“绿色通道”;切实加强对企业的培训、指导,帮助企业完善研发制度和财务制度,使之与科技创新政策要求相适应。建立全市统一的科技创新政策法规信息平台,为企业提供“一站式”、系统化、专业化的政策宣传和服务。三是强化考核激励。要加大对科技创新考核的力度,进一步建立健全科技创新绩效考核机制,相应增加科技贡献率、每万人口发明专利拥有量、高新产业增幅等创新性指标,提高科技创新成效在综合考核中的比重。通过考评,把推进科技创新的压力传递到位、责任落实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