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治理现代化与马克思主义理论

二、国家治理现代化与马克思主义理论

如何推进中国国家治理的现代化,很多人都给出自己的答案,但既然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报告认为,国家治理现代化核心要义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那么,显然以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来立国、建党的中国必然选择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来指导国家治理现代化理论的建构。1999年,英国剑桥大学发起的谁是人类纪元第二个千年“第一思想家”的投票结果是马克思位居第一位。随后,英国BBC广播公司在互联网上发起的同一问题,网上评选结果也是马克思为第一位。可见,马克思本人和马克思主义理论对于世界的影响是深远的。那么,马克思主义理论当中哪些理论是中国国家治理现代化建构的指导性理论?二者之间呈现一个什么样的关系?笔者认为,学者冯留建的观点比较正确,也即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是中国国家治理的政治基础,中国国家治理是马克思主义国家治理的实践。[56]马克思主义理论当中对于国家治理理论的论述有很多,而且这些理论随着时代的发展也在不断地吸收相关的国家治理理论,已经有了很大的发展。其实,在早期,马克思和恩格斯虽然对巴黎公社提出过治理理论,但是鉴于巴黎公社建立的时间短,治理范围小,马克思的国家治理理论并没有真正地进入到实践当中来,随着苏联和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建立,马克思主义国家治理理论在实践中开始运用。早期社会主义国家的治理实践尽管都取得了一定的成功,可结果都最终失败了。失败基本的原因是没有通过马克思主义国家治理理论形成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2008年以来,随着资本主义社会周期性经济危机的再次出现,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关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弊端的论述再次引起西方学者的关注,马克思主义关于国家治理一些理论被西方学者重新发现,世界上也再次掀起了探讨马克思主义国家治理理论的风潮。[57]中国国内通过马克思主义理论对中国国家治理理论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国家与社会关系的研究上,有一大批学者开始用无产阶级专政等一些国家治理理论来描述和指导社会主义建设,并取得了较大的成功。实际上,自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国就在党的领导下开始了国家建设,但由于“怎样治理社会主义这样全新的社会,是一项前无古人的事业,没有先例可循”[58],因此,中国人在探索国家治理道路上充满了艰辛。“在这一探索和发展过程中,中国共产党人坚持遵循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逻辑,从社会主义国家实际出发,建设和完善国家治理制度和能力”[59]。马克思主义理论对中国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指导性作用主要体现在马克思主义国家与社会关系理论上,从《共产党宣言》、《哥达纲领批评》到《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等经典著作中,马克思论述的无产阶级专政理论、公有制理论、国家统治和管理职能等理论中都深刻地论证了社会主义国家如何开展国家治理等问题。马克思主义理论强调国家与社会二元共同治理、计划与市场二元关系治理、公有制与非公有制并存治理等理论,都体现出中国国家治理一直都是在马克思主义国家治理理论指导下进行有条不紊的推进。这说明,在当下国家治理体系的完善和治理能力的提高中,中国仍然在治国中要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治国理念和原则。为此,中国建构从严治党方略、依法治国方略和以德治国方略以便更好地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建设。由此可以认为,发展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这一全面改革的总目标,其遵循的理论逻辑和思想路径是马克思主义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