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参与与民主正相关条件
民主离不开政策参与,但应该看到,作为民主政治核心要素的政策参与不能直接带来民主政治,因为政治民主的实现除了政治体制程序结构、社会经济条件及历史、文化等因素之外,还受到政策参与本身的性质、结构和方式的影响。[13]如果说政策参与对于民主政治的发展有促进作用,那么推行政策参与活动时必须具备的特质是:
1.政策参与与现行制度承载力匹配
在一个制度化承载能力差的政治体系中,民众政策参与不能被合适的渠道吸收入体制,结果会导致参与者寻求体制外的暴力参与。暴力政策参与不仅对民主政治的实现缺乏任何帮助,反而可能会增加非民主制度的出现。因此,政策参与必须适度,即必须与现行体制基本相适应。基本适应可以为公民或者行业组织政策参与提供渠道,从而在政策参与中推进更高层次的民主制度的到来。
2.政策参与规模适当组织化
非组织化的政策参与可能堕落为群众运动。在现代政治体系中,民众政策参与行为变得越来越广泛,特别是随着新阶层的出现,对政治权力的渴求已经激起他们政策参与的欲望。但是,个体的政策参与一方面难以适应现代社会官僚化的政治体系的发展,另一方面也会造成彼此的冲突,从而使人们陷入“囚徒困境”。因此,通过组织化政策参与以便利用集团力量介入公共政策,追寻彼此利益。如果缺乏适当的组织化政策参与,那将会降低人们政策参与的能力,通过政策参与推动民主的进程显然会因此而受阻或者被搁置。
3.政策参与体现民众性、非精英化特点
政策参与要体现广泛的代表性,不仅体现在参与者的广泛性上,也体现在参与地区的均衡性上。如果一个社会的政策参与只是少数人玩的政治游戏,那这种政治最多是精英政治。一旦出现精英政治就会导致民众政治冷漠行为的出现,政策参与的广泛性就会萎缩,政策参与也由此沦为上层经济富裕者或者组织内部精英人物玩弄的天堂,民主发展的最后趋势是精英民主。精英民主的形成从现实和法律角度上看,都无法推动现代民主制度的到来,更不会形成古典或者现代意义上的民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