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服装商会概论
服装工业是温州第二大经济支柱产业,1999年全市服装总产值达到203.4亿元,仅次于制鞋业。温州人最早是以“地摊式”开始温州服装业的发展。尽管衣服的销量很大,但发展规模基本上都是家庭手工作坊,衣服档次较低。在温州市政府提出“质量年”以后,服装行业改变经营方式,狠抓质量,如今温州已经成为中国服装名城。1999年,温州服装达到国家质量最高等级标准的有35个企业,其中五家企业代表中国去法国参加“99巴黎·中国文化周”,温州服装一鸣惊人。2011年9月,中国服装协会正式发布了“2011年温州服装行业百强企业”名单,其中温州的报喜鸟、法派、庄吉等六家企业入围 最近,温州服装领军企业家邱光和、吴志泽、郑元忠三人喜获“中国服装行业功勋奖章”,浙江森马、庄吉、报喜鸟等集团公司获得“中国服装行业优势企业”称号。[81]温州服装业发展的骄人战绩都和温州商会有很大的关系。
1.温州服装商会的组建和经费来源
1994年3月25日,温州市服装商会成立,是由工商联牵头、企业自发建立的一个商会 成立之后,商会有了长足的发展,在1999—2001年期间连续三年被评为温州市优秀社团之一。服装商会在刚刚成立时,会员中没有政府机关人员,显示了较好的民间性,温州市总商会主管商会,社团登记在民政局,党团关系在统战部。这些机构间接领导商会。1998年,党支部在服装商会成立,是温州商会中第一个党支部。商会成立初期采用“五自”方针: 自愿入会、 自选领导、 自聘人员、 自筹资金、 自理会务。商会的领导通过商务大会公开选举,并且实行差额选举。 目前,服装商会会员有1000多家,100多位理事,会长和秘书长连任不可超过三届。商会有八个工作委员会和三个专业委员会,其负责人由正副会长、理事担任,他们负责协商内部事务和与政府结合处理问题。商会经费来源主要有二:一是会员费。按照企业在商会中担任领导职位高低来缴纳费会。二是服务收费。利用商会对外给非会员企业提供咨询获取一定收入。一般来讲,这些费用刚好够商会使用,如果遇到大的问题,如展览会等,商会会专门筹集资金,比如向政府要钱,或者利用多给摊位、广告面积等吸纳企业多交资金。作为一个典型的民间组织,温州服装商会对会员没有太多的硬性指标,本着自愿的原则。
2.温州服装商会工作职能
温州服装商会从成立以来一直承担的主要职能是:
第一,注重提升温州服装的质量。温州服装产业技术水平整体落后,小农经济意识浓厚和手工作坊较多,服装质量一直不高。为此,商会开始宣传教育,通过座谈、召开研讨会宣传质量意识。同时,商会还通过培训企业的管理、营销、设计等方面的知识,提升企业整体管理水平。商会也承担监督职能,定期检查企业产品质量,一旦发现有不好的质量问题,马上进行通报批评。在培训人才方面,商会为企业服装设计、管理提供人才,从而推进了企业的发展。
第二,注重向外推介温州服装产品,打好宣传战。温州产品在改革开放初期,由于质量意识不高,假冒伪劣产品居多,企业产品声誉因此受损。为了挽回不好的名声,商会定期或者不定期组织大型温州服装展览向国内和国外宣传温州商品质量,由此提高了温州服装的知名度。
第三,注重做好服务,为会员解忧排困。比如在1998年,一个企业由于不慎着火,商会号召会员募捐,为该企业迅速恢复生产带来契机;在2002年,商会还组织人员调研,开展对小企业的支助行动,维系行业的整体利益。
第四,注重承担政府职能,开展政策参与。商会积极引导会员遵守政府法规、支撑政府决策;同时商会还为政府提出搞好服装发展的行业规划——“十个一工程”。商会承担了政府部分职能,也显示出自身的参与能力,并由此受到了政府的重视。
3.温州服装商会作用和目前发展困境
温州服装商会对温州地区经济、社会文化的发展均起到了重要作用。在服装商会的带领下,温州服装行业取得了骄人战绩。到2011年时,温州服装行业共有2777家企业,整个服装行业总产值有620亿元,同比增长6.9%;在出口方面,据海关统计服装及其配件出口总额是15.77亿美元,同比增长21.78%;全年完成服装产量有39100万件,同比增长37.76%。[82]服装行业取得骄人的战绩,温州服装商会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从提升温州服装行业服务上看,经过温州服装商会的努力,温州服装行业的服装质量、规模和档次都得到了提升。数次的研讨会和培训使业内人员树立了质量意识、人才观念和技术意识,让温州服装行业的发展上了一个新台阶;从温州服装行业整体发展上看,商会催生了温州服装行业的规模化经营模式。温州地区是生产力落后的地方,分散经营是其主要特点。在温州商会的推介和整体带动下,温州服装行业整体态势开始显现,大批大规划化的服装品牌发展起来,形成产业规模效益。温州服装商会正在以鲜活的作用影响温州地区服装行业的发展。
当然,服装商会在促进温州地区服装行业发展的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
第一,温州服装商会缺乏制度化保障。温州服装商会和其他商会一样,尽管政府已经意识到商会作用,认为商会是沟通企业和政府之间的桥梁,但到目前为止,缺乏较为系统的成文法律来界定商会的法律地位。正是因为缺乏系统的法律保障,温州服装商会在和政府博弈中,充其量只是一个协调组织,其根本性功能的出现带有显著的政府主导意识痕迹。
第二,温州服装商会与温州地方政府关系模糊。尽管温州服装商会存在自主性,是个典型民间组织,但随着在商会设立党支部和商会领导的行政化,商会面临着统战部等部门多头领导。政府也经常用行政命令方式干预商会活动,或者通过工商、税收、物价等行政部门制约商会的活动,商会经常处在不想干或者干不了的境地。这严重制约商会自身的发展。
第三,温州服装商会专职人员缺乏。行业协会在中国发展的历程十分短暂,本来就缺乏管理人才。温州服装商会虽然是民间性很强的组织,但其商会工作人员也缺乏专业训练,业务水平差。这些都制约了商会的发展,对开展商会工作极为不利。为了解决此类问题,商会往往聘请退休行政人员,利用他们的社会资本为商会谋求发展空间,尽管起到一定的作用,但其也导致政府人员过度地介入商会,商会自身的民间性也因此开始萎缩。
第四,温州服装商会面临整体契约性不高的窘境。温州服装商会尽管是自愿参与、协调成立的组织,但商会在一开始成立就是由较大企业来主导。商会会员权利很大程度上是由于那些实力较大企业所掌控,其他小企业基本无法掌握商会权利。历届温州服装商会会长或其他领导的承担者几乎是大服装企业的领导。从刘松福到陈敏,再到吴仁毅、吴志泽等人,他们都是温州业界有名服饰集团的老总。这些领导者一旦缺乏为公的思想,商会就逐渐成为私人服务的机构,商会自此丢失了契约精神,商会也将渐渐地被寡头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