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

一、国外

(一)中文部分

1.[美]乔治·弗雷德里克森:《公共行政的精神》,张成福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2.[法]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商务印书馆1961年版。

3.[德]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

4.[古希腊]柏拉图:《理想国》,商务印书馆1986年版。

5.[美]格林斯坦、波尔斯比:《政治学手册精选》下册,商务印书馆1996年版。

6.[英]戴维·米勒、韦农·波格丹诺编:《布莱克维尔政治学百科全书》,邓正来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7.[美]萨缪尔·P.亨廷顿等:《难以抉择——发展中国家的政治参与》,汪晓涛、吴志华等译,华夏出版社1989年版。

8.[日]蒲岛耶夫: 《政治参与》,经济日报出版社1989年版。

9.[美]加·阿尔蒙德、西德尼·伏巴:《公民文化》,浙江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

10.《十八世纪法国哲学》,商务印书馆1963年版。

11.[法]米歇尔·克罗奇:《民主的危机》,求实出版社1989年版。

12.[美]莱斯特·M.萨拉蒙:《全球公民社会——非营利部门视界》,贾西津等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年版。

13.[美]萨缪尔·P.亨廷顿:《变化社会中政治秩序》,王冠华、刘为等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14.[美]曼瑟·奥尔森:《集体行动的逻辑》,陈郁等译,上海三联书店1995年版

15.[英]戴维·米勒、韦农·波格丹诺:《布莱克维尔政治学百科全书》,“合法性”条目。

16.[美]曼瑟尔·奥尔森:《权力与繁荣》,苏长和译,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5年版。

17.[美]李普塞特:《政治人》,商务印书馆1993年版。

18.[美]安东尼·奥罗姆:《政治社会学导论— 对政治实体的社会剖析》,浙江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

19.[美]科恩:《论民主》,商务印书馆1988年版。

20.[加拿大]威尔·金里卡:《少数的权利、民族主义、多元文化主义和公民》,邓红风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5年版。

21.[美]彼得·布劳:《社会生活中的交换与权力》,华夏出版社1988年版。

22.[美]林德布洛姆:《政治与市场:世界各国的政治——经济制度》,王逸舟译,上海三联书店1991年版。

23.[法]卢梭:《社会契约论》,何兆武译,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

24.[美]费正清:《美国与中国》(第四版),张理京译,世界知识出版社1999年版。

25.[美]马克·彼特拉克:《当代西方对民主的探索:希望、危险与前景》,载《国外政治学》1989年。

26.[奥地利]约瑟夫·熊彼特:《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与民主》,杨中秋译,电子工业出版社2013年版。

27.[美]萨缪尔·P.亨廷顿:《第三波——20世纪后期民主化浪潮》,刘军宁译,上海三联书店1998年版。

28.[美]萨托利:《民主新论》,冯克利、阎克文译,东方出版社1993年版。

29.[英]洛克:《政府论》,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

30.[法]托克维尔:《论美国的民主》(上下卷),董果良译,商务印书馆1988年版。

31.[美]罗伯特·达尔:《多元主义民主的困境》,尤正明译,求实出版社1989年版。

32.[德]黑格尔:《法哲学原理》,商务印书馆1961年版。

33.[美]朱莉·费希尔: 《NGO与第三世界的政治发展》,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

34.[意]罗伯特·帕特南:《使民主运转起来》,王列、赖海榕译,江西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35.[法]迪尔凯姆:《社会学研究方法》,胡伟译,华夏出版社1998年版。

36.[美]菲利克斯·格罗斯:《公民与国家》,新华出版社2003年版。

37.[美]吉尔伯特·罗兹曼:《中国的现代化》,中国社会科学基金“比较现代化”课题组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38.[美]阿尔蒙德、西德尼·伏巴:《公民文化》,华夏出版社1989年版。

39.[英]阿克顿:《自由史论》,胡传胜译,译林出版社2006年版。

40.[美]莫里斯·梅斯纳:《毛泽东的中国及其发展》,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2年版。

41.[英]哈耶克:《自由秩序原理》(上卷),三联书店1997年版。

42.[古希腊]亚里士多德:《政治学》,颜一、秦典华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43.[古罗马]西塞罗:《论共和国·论法律》,王焕生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44.[英]亚当·斯密:《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下卷,郭大力、王亚楠译,商务印书馆1972年版。

45.[瑞士]彼埃尔·德·塞纳克伦斯:《治理与国际调节机制的危机》,载《国际社会科学》(中文版)1999年版。

46.[英]F.哈耶克:《自由宪章》,杨玉生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

47.[美]詹姆斯·布坎南:《自由、市场和国家》,吴良健等译,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88年版。

48.[英]马歇尔:《经济学原理》,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

49.[美]西蒙:《现代决策理论的基石·前言》,北京经济出版社1989年版。

50.[加拿大]威尔·凯姆利卡:《论公民教育》,载马德普:《中西政治文化论丛:第3期》,天津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51.[美]曼瑟·奥尔森:《集团行动的逻辑》,陈郁等译,上海三联书店1995年版。

52.[日]青木昌彦:《市场的作用国家的作用》,林家彬译,中国发展出版社2002年版。

53.[德]L.达仁道夫:《现代社会冲突》,林荣远译,中国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0年版。

54.[瑞典]G.缪尔达尔:《世界贫困的挑战——世界反贫困大纲》,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91年版。

55.[美]白苏珊:《乡村中国的权力与财富:制度变迁的政治经济学》,郎友兴、方小平译,浙江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

56.[英]卡尔·波兰尼:《大转型:我们时代的政治与经济起源》,红冯钢、刘阳译,浙江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57.[英]霍布斯:《利维坦》,杨昌裕译,商务印书馆1995年版。

58.[法]贡斯当:《古代人的自由与现人的自由》,商务印书馆1999年版。

59.[英]斯蒂文·卢克斯:《个人主义》,阎克文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60.[德]诺贝特·艾里亚斯:《文明的进程(Ⅰ)》,王佩莉译,三联书店2007年版。

61.[奥匈帝国]波兰尼:《大转型》,冯钢译,浙江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62.[法]涂尔干:《乱伦禁忌及其起源》,汲喆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63.[美]斯蒂芬·L.埃尔金、卡罗尔·爱德华·索乌坦:《新宪政论——为美好的社会设计政治制度》,三联书店1997年版。

64.[英]门禄:《欧罗巴政治》,第1章。

65.[美]汉密尔顿、杰伊、麦迪逊:《联邦党人文集》,程逢如等译,商务印书馆1980年版。

66.[古罗马]西塞罗:《论共和国法律》,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67.[美]詹姆斯·N.罗西瑙:《没有政府的治理》,张胜军、刘小林译,江西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68.全球治理委员会:《我们的伙伴关系》,1995年研究报告。

69.[法]莫里斯·迪韦尔热:《政治社会学》,华夏出版社1987年版。

70.[美]古拉斯·亨利:《公共行政与公共事务》(第7版),项龙译,华夏出版社2002年版。

71.[美]汉娜·阿伦特:《人的条件》,竺乾威等译,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72.[美]汉娜·阿伦特:《公共领域和私人领域》,载汪晖、陈燕谷《文化与公共性》,刘峰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5年版。

73.[美]丹尼斯·C.缪勒:《公共选择理论》,杨春学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

74.[美]林德布洛姆:《政治与市场》,王逸舟译,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75.[美]爱德华·希尔斯:《市民社会的美德》,载邓正来等编《国家与市民社会——一种社会理论的研究路径》,中央编译出版社2005年版。

76.[英]休谟: 《休谟政治文选》,张诺衡译,商务印书馆1993年版。

77.[法]辛西亚·休伊特·德·阿尔坎塔拉:《治理概念的运用与滥用》,载《国际社会科学杂志》(中文版)1999年。

78.[美]W.E.哈拉尔:《新资本主义》,冯韵文等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1年版。

79.[美]詹姆斯·N.罗西瑙:《没有政府的治理——世界政治中的秩序与变革》,张胜军等译,江西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80.[英]罗伯特·罗伯茨:《新的治理》,载俞可平主编:《治理与善治》,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版。

81.[英]格里·斯托克:《作为理论的治理:五个论点》,俞可平主编:《治理与善治》,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版。

82.[美]戴维·H.罗森布洛姆等:《公共行政学:管理、政治和法律的途径》,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83.[法]让·皮埃尔·戈丹:《何为治理》,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年版。

84.[印]哈斯·曼德等:《善治:以民众为中心的治理》,国际行动援助中国办公室编译,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07年版。

85.[美]孔飞力:《中国现代国家的起源》,陈兼、陈之宏译,三联书店2013年版。

86.[俄]弗拉季斯拉夫·伊诺泽姆采夫主编:《民主与现代化——有关21世纪调整的争论》,徐向梅等译,中央编译出版社2011年版。

87.[法]皮埃尔·卡蓝默:《破碎的民主:试论治理的革命》,高凌瀚译,三联书店2005年版。

88.[美]罗伯特·A.达尔:《民主及其批评者》,黄海军、佟德志译,吉林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89.[英]鲍勃·杰索普:《治理的兴起及其失败的风险:以经济发展为例的论述》,《国际社会科学》(中文版)1999年第2期。

(二)英文部分

1.Garrity,M.& L.A.Picard.,Organized Interests,the State,and the Public Policy Process: An Assessment of Jamaican Business Associations,The Journal of Developing Areas,1991(25): 369-394.

2.Bell,S.Between the Market and the State: The Role of Business Associations in Public Policy,Comparative Politics,1995,28(1): 25-53.

3.Parris,K.(1993),Local Initiative and Reforms : The Wenzhou Model of Development,China Quarterly,6.

4.Anton.1997.Between Past and Future : Elites,Democracy and the State in Poset-Communist ...A Comparisons of Estonina,Lativia and Lithuania.Ashgate Publishing Ltd.,p.16.

5.Dorothy Solinger,Urban Entrepreneurs and the State : The Merger of State and Society,In Arthur Rosenbaum,Boulder,eds.,Sate and Society in China: the Consequence of Reform.(Colo: Westview Press,1992),pp: 121-142.

6.Bruce J .Dickson,Red Capitalists in China: the Party Entrepreneurs,and Prospect for Political Chang,(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3.),p.9.

7.Max Web: Economy and Society,Vol.1,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1978,p.213.

8.Peter L.Berger and Richard John Neuhaus : To Empower People : The Role of Mediating Structures in Public Policy,Washington: American Enterprise Instiutie for Public Policy Research,1977.

9.Robert Nisbet : Community and Power,New York : 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62.

10.Peter L.Berger and Richard John Neuhaus: To Empower People: The Role of Mediating Structures in Public Policy,Washington : American Enterprise Instiutie for Public Policy Research,1977.

11.Schattsneider: The Semisovereign People : A Realist's Wiew of Denocracy in American,New York Hold,Rinehart and Winston,1960.

12.Schmitter,P.C.,Still the Century of Corporatism?,The Reviewof Politics,1974,36: 85-131.

13.Bernard Mandeville,The fable of the Bees,or Private Vices,Public Benefits,F.Bkaye(ed),LibertyClassisc,1988,Vol .I ,p.3.

14.J.Bchanan.“ A Contract ran Paradigm for Applying Economics ” ,American Economics Review,No5,1975.

15.Arthur,Bently,The Process of Government,Principia Press,1949,p.211.

16.Pfeffer,J.& Salancik,G .R.The External Control of Organizations : A Resource Dependence Perspective .Stanford,C A: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2003.

17.Saidel J.Resource Interdependenc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tate Agencies and Nonprofit Organizations.Public Administration Review,1991,51(6): 543-553.

18.Beck,U.Rick society: Towards a New Modernity,Sage,London,1992,pp.95-96.

19.Beck,U.& W.Boss,C.Lau.“The Theory of Reflexive Modernization: Problematic Hypotheses and Research Programme.” In Theory,Culture &Society Vol.20(2),2003.

20.Arnstein,Sherry R,“A Ladder of Citizen Participation” ,JAIP,Vol.35,No.4,July 1969,pp.216-224.

21.Dennis H.Wrong,Power: It's Forms,Bases and Uses.New York: Harper &Row Publishers,1979,p .2.

22.Taehyon Choi.Information Sharing,Deliberation,and Collective Decision-Making : A Computional Model of Collaboration Governation Governmance Doctoral Dissertion of University of Southern California,2011,p.4.

23.Shui yan Tang,et al.“ Understangding Collaborative Governmence from the Structural Choice” ,Politics,IAD,and Transaction Cost Perpective,2010,pp.25-37.

二、国内

(一)著作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人民出版社1965年版。

2.邓正来:《国家与社会》,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3.何增科:《公民社会与第三部门》,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

4.邓国胜:《非营利组织评估》,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年版。

5.张捷、徐林清:《商会治理与市场经济——经济转型期中国产业中间组织研究》,经济科学出版社2010年版。

6.虞和平:《商会与中国早期现代化》,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7.陈清泰:《商会发展与制度规范》,中国经济出版社1995年版。

8.郁建兴等:《民间商会与地方政府:基于浙江温州市的研究》,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

9.刘华光:《商会的性质、演进与制度安排》,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年版。

10.朱英:《转型时期的社会与国家— 近代中国商会为主体的历史透视》,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11.胡珠生:《温州商会之创立与改革》,辽宁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12.《中华民国法规大全》,第四册,商务印书馆1936年版。

13.史晋川等编著:《制度变迁与经济发展:温州模式研究》,浙江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14.王浦劬: 《政治学基础》,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15.《当代世界政治实用百科全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年版。

16.《中国大百科全书·政治学》,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2年版。

17.罗志渊:《云五社会科学大辞典·政治学卷》,台湾商务印书馆1971年版。

18.杨光斌主编:《政治学导论》第二版,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19.李元书主编:《政治发展导论》,商务印书馆2001年版。

20.陈振民、李东云:《政治参与概念辨析》,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21.王立京:《中国公民参与制度化研究》,武汉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22.孙关宏、胡雨春等编著:《政治学概论》,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23.陈华:《吸纳与合作——非政府组织与中国社会管理》,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年版。

24.郁建兴等:《民间商会与地方政府:基于浙江温州市的研究》,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

25.余辉编等:《行业协会及其在中国的发展:理论与案例》,经济管理出版社2002年版。

26.沙莲香:《社会心理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27.赵丽江:《中国私人企业家的政治参与》,中国经济出版社2006年版。

28.徐克恩:《香港:独特的政制架构》,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

29.郁建兴、黄红华、方立明等:《在政府与企业之间——以温州商会为研究对象》,浙江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30.李景鹏:《权力政治学》,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

31.汪波:《利益共容体、比较优势与制度变迁— 区域兴衰中地方政府功能透视》,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32.毛寿龙:《政治社会学》,吉林出版社集团2007年版。

33.陶东明、陈明明:《当代中国政治参与》,浙江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34.董明:《新兴商人群体形成与地方社会转型——以义乌为例》,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年版。

35.王绍光:《多元统一— 第三部门的国际比较研究》,浙江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36.王沪宁主编:《政治的逻辑》,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37.王明生等:《当代中国政治参与研究》,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38.李金河、徐峰:《当代中国公众政治参与和决策科学化》,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

39.李世众:《晚清绅士与地方政治——以温州中心的考察》,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40.叶适:《习学记言序 目》卷19、 23,《汉书》。

41.徐令义:《温州实验区发展态势》,上海科学出版社1988年版。

42.刘建军:《单位中国:社会调控体系重构中的个人、组织与国家》,天津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43.董明:《中国私营企业家的政治心态研究》,中国经济出版社2001年版。

44.周志忍、陈庆云:《自律与他律:第三部门监督机制的个案研究》,浙江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45.文史哲编辑部:《国家与社会——构建怎样的公域秩序》,商务印书馆2010年版。

46.刘军宁等:《市场与宪政》,三联书店1995年版。

47.俞可平:《治理与善治》,社会科学文献出版2000年版。

48.梁治平:《清代习惯法:社会与国家》,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 6年版。

49.梁启超:《先秦政治思想史》,东方出版社1990年版。

50.梁漱溟:《梁漱溟全集》第三卷,山东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

51.邓正来:《国家与社会——回顾中国市民社会研究》,载张静:《国家与社会》,浙江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52.孙立平:《转型与断裂——改革以来中国社会结构的变迁》,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53.燕继荣:《发展政治学:政治发展研究的概念与理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54.俞可平:《治理与善治》,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

55.孔繁斌:《公共性的再生产》,江苏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56.张静:《基层政权:乡村制度诸问题》,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57.曲彦斌:《行会史》,上海文艺出版社1999年版。

58.徐家良:《互益性组织:中国行业协会研究》,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59.谢维扬:《中国早期国家》,浙江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60.汤蕴懿:《行业协会组织与制度》,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61.康晓光:《权力的转移:转型时期中国权力格局的变迁》,浙江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62.何增科主编:《公民社会与第三部门》,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

63.邓国胜:《公益项目评估——以“幸福工程”为案例》,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年版。

64.中国史学会主编:《戊戌变法资料》第二册。

65.彭泽益主编:《中国工商行会史资料》下册,中华书局1995年版。

66.《中华民国法规大全》第四册,商务印书馆1936年版。

67.邹谠:《二十世纪中国政治:从宏观历史和微观行动的角度看》,牛津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

68.荣敬本、催之元:《从压力型体制向民主合作体制的转变:县乡两级政治体制改革》,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年版。

69.张静:《基层政权:乡村制度诸问题》,浙江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70.蔡秋生译:《世界银行1997年世界发展报告:变革世界中的政府》,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7年版。

71.李友梅等编著:《中国社会生活变迁》,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8年版。

72.张静:《法团主义》,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

73.章秀英:《公民意识评价和培育机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年版。

74.王士如等编著:《宪政视野下的公共权力与公民财产权》,法律出版社2011年版。

75.应夏克等:《西方民主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年版。

76.王怡:《宪政主义:观念与制度的转 捩》,山东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77.刘军宁:《共和·民主·宪政——自由主义思想研究》,上海三联书店1998年版。

78.王士如等编著:《宪政视野下的公共权力与公民财产权》,法律出版社2011年版。

79.吴经熊:《中国制宪史》,商务印书馆1937年版。

80.王人博:《宪政的中国之道》,山东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81.贾西津主编:《中国公民参与案例与模式》,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年版。

82.王丽莉:《服务型政府,从概念到制度设计》,知识产权出版社2009年版。

83.黄俊杰、江宜桦:《公私领域新探:东亚与西方观点之比较》,台北台湾大学出版中心2005年版。

84.张康之:《公共行政的哲学与伦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85.王虎东主编:《公民意识研究》论文集,郑州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86.高丙中、袁瑞军:《中国公民社会 发展蓝皮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87.郭道辉:《社会权力与公民社会》,译林出版社2009年版。

88.刘鑫淼:《当代中国公共精神的培育研究》,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

89.陈剩勇:《组织化、 自主治理与民主:浙江民间商会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

90.顾建键、布鲁斯·哈迪:《非政府组织的发展与管理——中国和加拿大比较研究》,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91.俞可平:《论国家治理现代化》,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4年版。

92.张喜红:《当代中国社团的政治参与研究》,吉林大学2004年博士学位论文。

93.陈春常:《转型中的中国国家治理研究》,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博士学位论文。

94.周巍:《中国非政府组织政策参与的困境及对策研究》,湘潭大学2006年硕士学位论文。

95.麻宝斌:《公共治理理论与实践》,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3年版。

96.毛寿龙:《西方政府的指导变革》,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97.萧功秦:《中国的大转型——从发展政治学看中国变革》,新星出版社2008年版。

98.罗许成:《全球化与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国家理论的新发展——一种国家治理的视角》,浙江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99.王名:《中国民间组织30年——走向公民社会》,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年版。

100.许海清:《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13年版。

101.虞崇胜、唐凤凰:《第五个现代化: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湖北人民出版社201 5年版。

102.王蒲劬:《国家治理现代化理论与政策》,人民出版社2016年版。

103.虞崇胜、唐凤凰:《第五个现代化: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湖北人民出版社2015年版。

104.《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105.徐家良主编:《中国行业组织评估发展报告(2103)》,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年版。

106.张翼主编:《行业组织与社会治理》,经济管理出版社2016年版。

(二)论文

1.邓国胜:《民办非企业单位与中国社会事业单位的发展》,载《学会》2005年第12期。

2.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代表大会上报告》,2007年。

3.王名、刘求实:《中国非政府组织发展的制度分析》,载《中国非营利评论》2007年第1期。

4.马庆钰:《非政府组织生成与发展逻辑解释》,载《天津行政学院学报》2006年第6期。

5.国家经贸委员会:《关于选择若干城市进行行业协会试点的方案》[ 1997] 、 《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工商领域协会的若干意见》,国经贸产业[1999] 1016。

6.李景鹏:《后全能主义时代的公民社会》,载《中国改革》2005年第11期。

7.李元书、刘昌雄:《政治参与的内涵、特征和功能》,载《学术交流》1995年第6期。

8.梁军峰:《中国参与民主发展模式研究》,中共中央党校2006年博士学位论文。

9.张建民、江华:《国外行业组织政策参与研究及对中国的启示》,载《南京社会科学》2012年第2期。

10.姚俊岩:《恐怖活动中公众心理恐惧效应对社会稳定的影响及对策》,载《廊坊武警学院学报》2008年第5期。

11.王有福:《论社会转型期中国公民的政治参与》,载《云南行政学院学报》2002年第2期。

12.苏晓洲:《湖南省衡南县公车消费调查》,“新华网”2004年7月25日。

13.金陵:《“三乱”背后的政府利益难题》,“金羊网”2004年10月26日。

14.陈剩勇、魏仲庆:《民间商会与私营企业主阶层的政治参与——一浙江温州民间商会的个案研究》,载《浙江社会科学》2003年第5期。

15.杨清:《从超经济强制到关系性合意——对于私人企业主政治参与过程的分析》,载《当代中国研究》2000年第4期。

16.陈庆云、鄞益奋、曾军荣:《论公共管理中的公共利益》,载《中国行政管理》2005年第7期。

17.周巍:《中国非营组织政治参与的特征与途径分析》,载《中南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

18.《中国乡镇企业报》2000年3月21日。

19.杜亮、刘亚洲:《民间商会:工商联的50年之痒》,载《中国企业家》2003年第11期。

20.陶庆: 《嬗变、缺位和弥补:政治安排中私人企业主利益表达——皖南宣城城市的实证分析》,载《社会科学研究》2004年第6期。

21.谢根成:《政治参与途径短缺及其影响》,载《平原大学学报》2002年第2期。

22.《温州商行业协会商会示范化建设》申报项目,2014年温州纺织商会申报材料。

23.孙立平:《社会转型:发展社会学的新议题》,载《社会学研究》2005年第1期。

24.米运生、龙柏林:《试论政治企业界主导型制度变迁——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一种理论假说》,载《宁夏党校学报》2000年第5期。

25.刘平:《新二元社会与中国社会转型》,载《中国社会科学》2007年第1期。

26.孙立平:《权利失衡、两级社会与合作主义宪政体制》,载《战略与管理》2004年第1期。

27.汪和建:《自我行动的逻辑——理解“新传统主义”与中国单位组织的真实社会建构》,载《社会》2006年第3期。

28.余明:《民营力量:温州商会做好企业“老娘舅”》,载《21世纪经济报道》2003年12月27日。

29.《光明日报》[ N ] 2006年10月19日。

30.王玉宝:《公民行业组织政治参与的效能分析》,载《市场周刊》2007年4月。

31.戎文佐:《从部门管理向行业管理的实质、难点、方案、对称》,载《中国行业协会——改革与探索》,中国商业出版社1999年版。

32.孙立平:《对市场转型实践过程的分析》,载周晓虹:《中国社会与中国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年版。

33.房宁:《西方民主起源及其相关问题》,载《政治学研究》2006年第4期。

34.刘剑雄:《改革开放后中国行业协会和商会发展的研究》,载《经济研究参考》2006年第16期。

35.《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1993年11月14日。

36.江泽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2002年11月8日,第五部分,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37.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代表大会上报告》,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38.孙立平、李强等:《中国社会结构转型的中近期趋势与隐患》,载《战略与管理》1998年第5期。

39.萧功秦:《中国社会各阶层的政治态势与前景展望》,载《战略与管理》1998年第5期。

40.刘安:《市民主义?法团主义?》,载《文史哲》2009年第5期。

41.王建生:《西方国家与社会关系理论流变》,载《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50卷第6期。

42.袁传旭:《社会自治是真正稳定的社会结构》,载《学习时报》 2010年3月29日。

43.萧功秦:《后全能体制与21世纪中国的政治发展》,载《战略与管理》2002年第6期。

44.邓正来等:《构建中国市民社会》,载《中国社会科学季刊》(香港)1992年11月第1卷,总第1期。

45.韩恒等:《分类控制:当前中国大陆国家与社会关系研究》,载《社会学研究》2005年第6期。

46.孙双琴:《论当代中国国家与社会关系模式的选择:法团主义视角》,载《云南行政学院学报》2002年第5期。

47.王名:《中国民间组织的现状与相关政策建议》,载《中国行政管理》2004年第1期。

48.何增科:《治理、善治与中国政治发展》,载《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2002年第3期。

49.徐勇:《治理转型与竞争——合作主义》,载《开放时代》2001年第7期。

50.杨雪冬:《要注意治理理论在发展中国家的应用问题》,载《中国行政管理》2001年第9期。

51.李凯:《治理理论适用于中国的对策研究》,载《中共桂林市委党校学报》第10卷第2期。

52.宋朝丽:《治理理论在中国的适用性分析》,河南大学2006年硕士学位论文。

53.朱昌好:《“经济人”假说、演变及其现实意义》,载《现代商业》。

54.邓春玲:《“经济人”与“社会人”——透析经济学两种范式的人性假定》,载《山东经济》2005年第2期。

55.熊莉萍:《经济人与社会人的辩证关系——兼谈对私人部门和政府部门的审视》,载《理论界》2008年7月。

56.叶盛楠、许健:《官员“经济人”角色分析及制约路径选择》,载《理论界》2010年第4期。

57.金太军:《政府的自利性及其控制》,载《江海学刊》2002年第2期。

58.齐明山:《转变观念界定关系——关于中国政府机构改革的几点思考》,载《新视野》1999年第1期。

59.涂晓芳:《政府利益对政府行为的影响》,载《中国行政管理》2002年第10期。

60.高庆年:《政府的自利性及其法律调控》,载《探索》2000年第1期。

61.任晓林:《政府行为的非理性、 自利性及其调控》,载《延安大学学报》2003年第1期。

62.蔡立辉:《政府部门的自我扩张行为分析》,载《人文杂志》1999年第6期。

63.何包钢:《可能的世界和现实的世界——解说休谟政治哲学的一个原理》,载《市场社会与公共秩序》,三联书店199 6年版。

64.黄玉妹:《地方政府经济人行为模式及根源探析》,载《湖南工程学院学报》2012年第22卷第1期。

65.秦德君:《制度设计的前在预设》,载《新华文摘》2003年第4期。

66.江华、张建民、周莹:《利益契合:转型期中国国家与社会关系的一个分析框架——以行业组织政策参与为案例》,载《社会学研究》2011年。

67.朱英:《中国行会史研究的几个问题》,载《江西社会科学》2005年第10期。

68.《工商同业公会法》,载《国民政府公报》1929年8月17日。

69.黄孟复主编:《中国商会发展报告No.1(2002)》。

70.朱士华:《理想与现实:中国公民社会建构研究》,载《理论与改革》2014年第2期。

71.《商部劝办商会谕贴》,载《东方杂志》1904年第2期。

72.温州市博物馆藏:《永嘉伞业调整工资谕示碑》(光绪二年四月初十)。

73.杨光斌:《试论中国现行国家权力结构与权威资源的关系》,载《学习论坛》2008年第6期。

74.杨瑞龙:《中国制度变迁方式转换的三种阶段论》,载《经济研究》1998年第1期。

75.何显明:《地方政府研究:从职能界定到行为过程分析》,载《江苏行政学院学报》2006年第5期。

76.马斌:《地方政府职能配置的三种路径》,载《学习时报》2009年6月1日第6版。

77.伍俊斌:《从全能政府走向有限政府》,载《企业导报》2009年第11期。

78.颜海林、张秀:《论有限政府本质》,载《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24卷2010年第1期。

79.伍俊斌:《当代中国有限政府建构的必要性分析》,载《理论界》2010年第8期。

80.万俊人:《市场经济与民主政治——从经济伦理的角度看》,载《哲学研究》2000年第4期。

81.《德国之声》,《德学者点评中国社会发展》,www.Singtaonet.com 。

82.李步云:《什么是宪政》,载《法学》2008年第3期。

83.文正邦:《宪政:人类法治文明的最高结晶》,载《现代法学》2002年第5期。

84.何勤华:《宪政是社会主义应当继承和发展的普世价值》,载《法学》2008年第3期。

85.莫纪宏:《宪政是一种完整的价值理性》,载《法学杂志》2004年第1期。

86.杜钢建:《新宪政主义与政治体制改革》,载《浙江学刊》1993年第1期。

87.谢维雁:《论宪政的德性》,载《探索》2002年。

88.詹世友:《公共领域、公共利益、公共性》,载《社会科学》2005年第7期。

89.童世骏:《公与私:划界问题的归属问题》。

90.王鑫、周育国:《公共性的解读》,载《大连海事大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2期。

91.祝灵君、聂进:《公共性与自利性——一种政府分析视角的再思考》,载《社会科学研究》2002年第2期。

92.高丙中:《中国的公民社会发展状态——基于“公民性”的评价》,载《探索与争鸣》2008年第2期。

93.赵映诚:《古希腊公民社会与公民精神》,载《理论月刊》2005年第5期。

94.张镇镇:《公民精神与中国现代社会改革》,上海大学2010年博士学位论文。

95.黎玉琴:《论当代中国社会中的公民精神》,载《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6年第5期。

96.叶汝贤、黎玉琴:《公民社会、公民精神和集体行动》,载《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6年第3期。

97.党秀云:《公民精神与公共行政》,载《中国行政管理》2005年第8期。

98.张融:《论公共行政的精神基础——公民精神》,载《新西部》2007年第16期。

99.魏娜、毛立红:《志愿服务:培育公民精神的新典范》,载《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2期。

100.唐士其:《市民社会、现代国家以及中国国家与社会关系》,载《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6年第6期。

101.顾成敏:《当代西方公民德性理论与中国公民精神的建构》,载《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3期。

102.曾珍宝:《论公民精神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关系》,载《中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4期。

103.马晓燕:《公民社会的核心——公民精神》,载《甘肃理论学刊》2005年第6期。

104.马长山:《公民性塑造:中国法治进程的关键要素》,载《社会科学研究》2008年第1期。

105.黄湘莲:《公民社会、公民性与公民文化建设》,载《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2期。

106.高力克:《五四伦理革命与公民精神》,载《浙江社会科学》1999年第3期。

107.吕元礼、李波婷、刘淑云:《现代民主社会的公民精神》,载《社会科学家》2004年第6期。

108.铁锴:《和谐社会构建中的民主制度供给与公民精神化育》,载《科学社会主义》2008年第2期。

109.刘鑫淼:《公民性:现代人的存在样态和品质吁求》,载《社会主义研究》2006年第4期。

110.刁瑷辉:《论协商民主与公民精神的养成》,载《江西行政学院学报》2007年第3期。

111.卢福营:《论村民自治运作中的公共参与》,载《政治学研究》2004年第1期。

112.刘银喜:《政府治理理论的兴起及中国化》,载《内蒙古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7期。

113.张连国:《治理本质:本质是复杂科学范式》,载《学术论坛》2002年第2期。

114.俞可平:《全球治理引论》,载《中国人民大学复印资料·政治学》2002年第3期。

115.汪乃澄:《治理理论中国适用性》,载《当代社会科学视野》2010年第12期。

116.蔡拓:《全球治理的中国视角与实践》,载《中国社会科学》2004年第1期。

117.刘建军:《治理缓行:跳出国家权力回归社会的陷阱》,载《理论文萃》2003年第4期。

118.沈承诚:《西方治理理论引入的社会条件分析》,载《行政论坛》2005年第5期。

119.杨雪冬:《论治理的制度基础》,载《天津社会科学》2002年第2期。

120.吴家庆等:《中国与西方治理理论之比较》,载《湖南师范大学学报》2007年第2期。

121.林尚立:《民间组织与政治改革:中国的逻辑》,载王名主编:《中国民间组织30年——走向公民社会》,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年版。

122.刘军宁:《古代政治与现代政治的分野》,载《域外书谭》。

123.韩月香:《现代政治的四维网路构架》,载《广西社会科学》2009年第1期。

124.欧阳兵:《和谐社会下中国非政府组织政治参与发展及趋势预测》,载《江西行政学院学报》2006年第8卷第4期。

125.年勇:《非政府组织公共政策参与问题与对策研究》,载《天水行政学院学报》2009年第1期。

126.王嘉让:《努力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载《陕西日报》2013年11月19日。

127.张慧君、景维民:《国家治理模式建构及应注意的若干问题》,载《社会科学》2009年第10期。

128.杨亚佳:《如何认识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意义》,载《河北新闻网》2013年11月20日。

129.杨家兴:《走向国家治理的现代化:转型期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战略选择》,载《大连干部学刊》2013年第12期。

130.俞可平:《治理和善治引论》,载《中国人民大学复印资料·政治学》2000年第1期。

131.吴志成:《治理创新——欧洲治理的历史的新热点》,载《复旦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第4期。

132.贺豪威、任晓林:《治理理论的三种模式浅析——从发展中国家的视角》,载《陕西青年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年第3期。

133.王宁:《代表性还是典型性?》,载《社会学研究》2002年第5期。

134.李江涛:《政治建设中竞争机制》,载《南方日报》2003年2月12日第4版。

135.周巍:《中国非政府组织政策参与的困境及对策研究》,湘潭大学2006年硕士学位论文。

136.张康之:《合作治理是社会变革的归宿》,载《社会科学研究》2012年3月。

137.杨文婷:《基于合作治理理论在乡村治理模式中的探索研究》,西南交通大学2011年硕士学位论文。

138.侯奇、巍子扬:《合作治理——中国社会管理的发展方向》,载《中共中央党校学报》2012年2月,第16卷第1期。

139.蔡岚:《合作治理:现状和前景》,载《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66卷第3期。

140.唐文玉:《权威型合作与民主型合作——合作治理的政治社会学类型的分析》,载《浙江省委党校学报》2011年第5期。

141.眭海霞:《中国国家与社会关系的演变及其走向——以国家和社会关系互动为视角》,载《中共四川省委党校学报》2011年第1期。

142.张康之:《论参与治理、社会自治治理与合作治理》,载《行政论坛》2008年第6期。

143.孔繁斌:《论民主治理中的合作行为— 议题建构及其解释》,载《社会科学研究》2009年第2期。

144.胡鞍钢:《中国国家治理现代化的特征与方向》,载《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14年第3期。

145.何增科:《国家治理及现代化探微》,载《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14年第4期。

146.魏崇辉:《当代中国国家治理现代化的理论指导、基本理解与困境应对》,载《理论与改革》2014年2月。

147.何增科:《国家治理及现代化探微》,载《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14年第4期。

148.薛澜:《顶层设计与泥泞前行:中国国家治理现代化之路》,载《公共管理学报》2014年第10期。

149.杨小军、陈吉利:《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加快法治中国建设》,载《行政管理改革》2014年第9期。

150.江必新:《法治现代化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核心内容》,载《行政管理改革》2014年第9期。

151.冯留建:《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国家治理现代化》,载《马克思主义研究》2014年第3期。

152.王蒲劬:《全面准确深入把握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载《中国高校社会科学》2014年第1期。

153.张尚仁:《“行业组织”的含义、功能与类型》,载《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4年第2期。

154.王振海:《行业组织发展与国家治理现代化关系辨析》,载《青岛行政学院学报》2016年第1期。

155.马庆钰:《“十三五”期间国家应进一步扶持行业组织发展》,载《人民法治》2015年第11期。

156.李思瑶:《新形势下行业组织在社会治理中的作用》,载《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16年第7期。

(三)网 站

1.温州服装商会官方网站,2012年9月,http://www.wzfashion.org/.

2.温州服装商会官方网站,《商会简介》2014年5月,http://www.wzfashion.org/.

3.温州商会官方网站,《温州服装商会章程》,第3条,http://www.wzfashion.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