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人”理论概述

一、“经济人”理论概述

“经济人”理论和“看不见的手”理论共同构筑经济学的两大理论基石。经济学上较为系统地阐述经济人假设思想并作为理论逻辑基础首推的人是亚当·斯密。其实,经济学界首次提出“经济人”思想的是曼德维尔,他比那个时代更早阐述了古典经济学家构筑的理论体系,也即是经济人思想。1705年,曼德维尔通过著作《抱怨的蜂巢:或恶棍变成老实人》描述了一群像蜜蜂一样的人的兴衰史:在他们去私人追逐荣华富贵时,整个社会是繁荣昌盛的,人人都有其工作;在他们不去贪念奢侈生活时,社会却陷入了萧条,一片凋敝。曼德维尔据此认为,正是人性的贪念、野心等个性中的罪恶铸就了社会的繁荣和进步。后期,学界据此形成曼德维尔悖论:个人劣行即是公共利益。任何人给社会带来好处不值得去夸奖,那不过是自己的激情碰巧迎合了公众利益。没有人的恶德,任何社会都不会成为富国,即使成为富国也不会长久。[15]曼德维尔悖论在17世纪末到18世纪上半期受到部分学者的认可并加以探讨,并且探讨也得出了一些理论成果。1776年,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第一个将曼德维尔的寓意进行系统化和理论化。他认为,个人具有谋取私利的动机和行为,因此,在经济学分析框架中,那种依靠道德哲学阐述个人利益和社会利益的关系被经济人假设思想所取代。亚当·斯密系统地用经济人假说分析了人类社会的分工、交换、价值等,进而他得出“经济人”和“看不见的手”的理论。经过斯密的贡献,经济人假设理论达到了新的高度,并一直支撑二百多年来整个经济学大厦的发展。斯密之后,穆勒对经济人假设作出较大贡献,总结经济人假设的三大特征:第一是利益最大化,即经济人自利,追求个人的最大私利;第二是完全理性,即人有一套完备知识,可以利用成本收益原则量化自己所面对的一切,从而可以实现自由选择,实现利益最大化;第三是完全竞争,即在现实良好的法律和制度保证下,经济人会在“看不见手”的指引下追逐自己利益,也会无意识地和有效地增进社会公共福利。法国学者魁奈也认为,利己心使人们去追逐有利于自己的事业。人们由于对利益的追求必然会采取一定的方式振兴农业,耕者利益是所有经济活动的一切原动力。学者布坎南把追逐个人利益引向了公共利益政治秩序,他对于良好的法律和制度加以论证,并由此创立了公共选择学派。 公共选择学派就是利用经济人假设分析市场本质和有关政治问题,成为时下比较流行的理论模式。

梳理“经济人”假设理论演进的路径看出,尽管每个时期学者的探讨和界定可能不完全一样,但毫无疑问的是“经济人”假设俨然成为西方经济学理论的基石之一,在探析人类的基本行为方面成为不可或缺的元素。它大致有三次大的思想蜕变:

1.古典意义“经济人”假设

在斯密和古典者的眼中,“经济人”假设还不是一个独立经济范畴,假设只是初露端倪,人们对于“经济人”概念的使用即使在《国富论》之后还只是有意或者是无意,显得不够系统。不系统主要体现在:第一,没有把“自利”假设推演到消费者身上,消费和生产行为缺乏系统分析。以至于穆勒认为,在赚钱和消费上面的感情是不一致的。第二,利润最大化假设也只是粗糙形态。第三,生产者追逐利润最大化可以依靠市场机制实现,但是市场如何实现却缺乏细致的逻辑推理和论证。[16]

2.新古典经济学派“经济人”假设

新古典经济学派主要是以西蒙为代表的一批学者。学者们在亚当·斯密“自利人”理论的基础上,对“经济人”假设进行修正。学者们普遍认为,由于现实中人的能力、知识、经验、资源等因素的制约,人们面对复杂多变的环境具有不可预测性,不可能做到完全理性地计算出最优化的决策和利润抉择,人们做到的只能是“满意”。于是,人并不是完全可以做到理性,只能是一个有限理性人。西蒙等人的修正使传统的经济人理论摆脱了现实和逻辑的窘境。

3.公共选择学派“经济人”假设

公共选择学派把“经济人”理性的假设延伸到政治学领域,认为政治领域如同市场一样,存在着交易,选票被看作“货币”,选民、官员和政府等都是政治市场的博弈者,为了实现各自利益,在现有的约束条件下每个人都努力地实现自己效用函数的最大化。在自己的职务津贴、公共声誉、权力、地位、所得等方面,人们会根据自己的成本—收益分析选择自己的行为。和经济学中的观点一样,公共选择理论也是以“自利”为出发点解释人类行为,政府组织在政治领域的行为如同经济领域个体一样都是经济人,都是自利的人。政治市场和经济市场存在相似的交易性,都是因为人类的自利而体现出交易结构上的一致性。政治市场上的政治人也会效仿经济领域经济人的行为,以经济人的面貌出现在政治市场中,政府官员天生具有“经济人”理性,政治是利益或价值市场,很像一般的经济市场,与市场不同的是政治市场的范围比经济市场的范围显得更大。[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