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目录

前言
第一章 石油资源概论
第一节 石油资源现状与分布
一、国际石油资源现状
二、国内石油资源状况
第二节 石油运输
一、石油运输贸易的形成
二、石油的运输方式
三、主要的石油运输线路和咽喉要道
第三节 我国石油安全分析
一、石油进口来源
二、进口石油安全分析
三、石油储备
第四节 交通能源多元化定位
一、资源保障定位
二、产业效益定位
三、应用技术定位
四、市场接受定位
五、环境保护定位
六、应用时段定位
第五节 能源的定义与分类
一、能源的定义
二、能源的分类
三、能源的计量
第二章 新能源汽车产业化政策研究
第一节 概述
一、醚类燃料
二、醇类燃料
第二节 电动汽车的产业化政策
一、国外电动汽车主要优惠政策
二、我国对电动汽车的优惠政策
三、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
四、示范城市扶持政策
第三节 天然气汽车的产业化政策
一、国外天然气汽车发展政策
二、国内天然气汽车产业化政策
三、地区天然气汽车产业政策
第四节 乙醇燃料产业化政策
一、乙醇燃料产业化政策
二、美国乙醇燃料产业化政策
第五节 甲醇燃料产业化政策现状
一、国家政策
二、陕西省政策
三、山西省政策
四、二甲醚燃料产业化政策
第六节 甲醇燃料产业化政策发展
一、产业政策研究的实质与方法
二、醇醚燃料产业化推进过程中的困境
三、系统动力学思想的启示
四、甲醇燃料企业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第三章 甲醇燃料产业标准体制
第一节 国家标准的分类
一、标准的分类
二、标准的分级
三、技术标准分类
第二节 标准中的名词与术语
第三节 车用燃料标准的发展
一、标准功能的拓展
二、车用燃料标准的发展
第四节 甲醇燃料产业标准体系
一、制定车用甲醇燃料标准的意义
二、醇醚燃料产业标准体系
第四章 车用燃料
第一节 石油产品
一、石油产品的分类
二、燃料的分类
三、车用燃料的组分
第二节 车用汽油
一、车用汽油性能指标
二、车用汽油的使用性能
第三节 汽油性能指标的检测
一、抗爆性的测定
二、车用汽油蒸发性的测定
第四节 车用柴油
一、车用柴油性能
二、车用柴油指标的测定方法
第五节 车用气体燃料
一、车用天然气
二、车用液化石油气
三、氢气
第六节 生物柴油
一、生物柴油的理化性质
二、生物柴油性能指标
三、生物柴油的优点
四、生物柴油存在的问题
第五章 甲醇燃料与组分油
第一节 甲醇
一、甲醇
二、甲醇的用途
三、甲醇的生产原料
第二节 燃料热值的测试方法
一、国标热值测试法
二、弹热值测试法
第三节 车用燃料甲醇指标
一、技术要求
二、车用燃料甲醇检验规则
三、车用燃料甲醇的标志、包装、运输、储存
四、车用燃料甲醇的安全
第四节 车用燃料甲醇中甲醇含量的测定方法
一、范围
二、方法概要
三、试剂
四、仪器
五、分析步骤
六、定量方法
七、结果计算
第五节 甲醇汽油组分油指标
一、高比例车用甲醇汽油组分油
二、低比例车用甲醇汽油组分油
第六章 车用甲醇汽油
第一节 车用甲醇汽油基础
一、概述
二、甲醇汽油的特点
第二节 车用甲醇汽油技术性能
一、甲醇与汽油的互溶性
二、甲醇汽油的腐蚀性
三、甲醇汽油的溶胀性
四、甲醇汽油的抗水性能
五、甲醇汽油蒸气压
六、添加剂的燃烧性
七、甲醇汽油的毒性
八、甲醇汽油添加剂的添加比例
第三节 车用甲醇汽油性能指标
一、车用甲醇汽油(M85)
二、车用甲醇汽油(M15)
第四节 低比例甲醇汽油地方标准
第五节 甲醇燃料调配
一、调配控制系统技术要求
二、安全系统
第七章 甲醇汽油中甲醇含量的测试
第一节 气相色谱法
一、主要仪器与试剂
二、内标物的选择
三、色谱操作条件
四、样品的配置
五、实验操作过程
六、反吹时间的确定
七、样品的测定及计算
八、定量方法的准确度和精密度分析
九、分析与讨论
第二节 质谱法
一、实验装置
二、配制样品
三、实验过程
四、结果与分析
第三节 中红外光谱吸收法
一、实验原理
二、实验研究基础
三、样品配制
四、实验过程
五、实际测试结果与分析
六、基础汽油作稀释液
七、石油醚作稀释液
第四节 甲醇含量的快速检测法
一、实验方法
二、实验数据
三、结果分析
四、甲醇含量测试方法说明
第五节 甲醇含量的检测法(国标法)
一、范围
二、原理
三、仪器
四、试剂和材料
五、取样
六、试验步骤
七、结果计算
第六节 甲醇含量的检测法(M85)
一、范围
二、方法概要
三、仪器
四、试剂和材料
五、柱子的填充制备
六、取样
七、仪器准备和条件确定
八、校正计算
九、试验步骤
十、计算
十一、报告
十二、精密度和偏差
第七节 甲醇含量的检测法(SH/T 0663)
一、适应范围
二、方法概要
三、设备
四、试剂和材料
五、固定相的制备
六、采样
七、TCEP毛细管柱和微填充柱的制备
八、仪器的准备及条件的建立
九、定性和定量
十、计算和报告
第八章 甲醇汽油的燃料
第一节 燃烧基础
一、理论空气量L0
二、过量空气系数λ
三、燃料的低热值hu
四、混合气的热值Hm
五、火焰传播速度UT与燃烧速率Un
第二节 燃烧过程
一、甲醇的燃烧
二、发动机中的正常燃烧过程
三、发动机中的不正常燃烧过程
第三节 甲醇燃料发动机的压缩比
一、压缩比与辛烷值的关系
二、压缩比与热效率的关系
三、压缩比与循环功的关系
四、压缩比与海拔的关系
五、热效率与油耗的关系
第九章 甲醇汽油添加剂
第一节 甲醇汽油助溶剂
一、甲醇汽油助溶剂的助溶原理
二、甲醇汽油助溶剂
第二节 清净剂
一、使用清净剂的目的
二、汽油机沉积物影响因素
三、清净剂的作用机理
四、甲醇的加入对汽油清净性的影响
第三节 抗氧化剂
一、氧化稳定性的影响因素
二、抗氧化剂的作用机理
第四节 金属钝化剂
一、金属对氧化反应的影响
二、金属钝化剂的作用机理
三、常用的金属钝化剂
第五节 抗静电剂
一、静电产生的原因以及影响因素
二、抗静电剂的种类
三、抗静电剂的作用机理
第六节 冷起动改进添加剂
一、高比例甲醇汽油冷起动问题
二、冷起动添加剂
第七节 低比例甲醇汽油气阻抑制剂
一、低比例甲醇汽油蒸发性
二、低比例甲醇汽油的气阻倾向
三、低比例甲醇汽油高温气阻添加剂
第八节 甲醇汽油添加剂指标
一、低热值
二、沸程
三、酸度
四、蒸发残渣含量
五、低温抗相分离
六、铜片腐蚀
七、灰分
八、闭口闪点
九、燃烧速度
第十章 甲醇燃料汽车
第一节 发动机燃油供给系统
一、缸外预混式电控燃油供给系统
二、缸内直接喷射式电控燃油供给系统
第二节 发动机性能指标
一、发动机动力性能
二、发动机的经济性能
三、发动机的环境指标
四、发动机的输出特性
第三节 汽车性能指标
一、汽车的动力性
二、汽车使用经济性
三、环境影响性
第四节 甲醇燃料喷射系统
一、甲醇汽油发动机的发展
二、甲醇燃料发动机的喷射系统
三、比例供给技术
第五节 甲醇燃料识别技术
一、燃料识别系统简介
二、燃料识别工作原理
第六节 甲醇燃料汽车冷起动技术
一、辅助燃料系统
二、燃料添加剂
三、辅助起动系统
四、混合气改质
第七节 甲醇汽油发动机的负荷调节
一、发动机的负荷
二、发动机的负荷率
三、发动机负荷的调节
第十一章 甲醇燃油泵的防护
第一节 电动燃油泵的结构与工作原理
一、结构与工作原理
二、电动燃油泵的分类
三、电动燃油泵的主要技术参数
第二节 电动燃油泵腐蚀的防护
一、电动燃油泵的腐蚀
二、金属腐蚀性的测试方法
三、燃油泵金属件的保护
第三节 电动燃油泵的耐醇化设计
一、基础燃油泵
二、改善抗磨性
第四节 燃料润滑性测试方法
一、高频率往复试验法(HFRR)
二、四球机试验法
三、法莱克斯轴和V形块法
第五节 燃油泵的润滑保护
一、实验仪器
二、实验试剂与材料
三、试验方案与过程
四、实验数据与分析
五、甲醇汽油的黏度
六、总结
第十二章 汽车灵活燃料控制器
第一节 灵活燃料控制器的基础研究
一、问题与分析
二、甲醇燃料燃烧特性分析
三、喷油特性分析
四、影响喷油脉宽的因素
第二节 灵活燃料控制器开发的技术路线
第三节 汽车灵活燃料控制器设计
一、第一代汽车灵活燃料控制器设计
二、第二代汽车灵活燃料控制器设计
三、第三代汽车灵活燃料控制器设计
四、第四代灵活燃料控制器设计
第四节 喷油脉宽放大系数选取
一、按进气量计算
二、按燃料的低热值计算
三、试验选取喷油脉宽放大系数
第五节 汽车灵活燃料控制器的试验
一、实验室试验
二、道路试验
三、汽车道路试验测试结果
第十三章 甲醇柴油技术
第一节 燃料性能的差异
一、沸点
二、汽化潜热
三、十六烷值
四、着火范围
五、闪点
六、甲醇与柴油的相容性
第二节 甲醇柴油的着火方式
一、助燃法
二、柴油引燃法
三、甲醇燃料发动机
四、甲醇的变性
第三节 甲醇与柴油的互溶
一、互溶性
二、互溶性试验及分析
第四节 甲醇柴油的试验分析
一、试验台架
二、试验结果
第十四章 甲醇燃料供给系统的防护
第一节 腐蚀基础
一、腐蚀的定义
二、腐蚀的分类
三、甲醇汽油的腐蚀性
第二节 金属电化学腐蚀机理
一、金属腐蚀的电化学机理
二、电化学腐蚀热力学基础
三、金属电化学腐蚀的动力学基础
四、金属的钝化
第三节 腐蚀防护原理及防护技术
一、正确选择金属材料和改善材料的组织状态
二、电化学保护
三、覆盖层保护
第四节 缓蚀剂与应用技术
一、缓蚀剂的定义与分类
二、缓蚀剂的性能指标
三、缓蚀剂的作用机理
四、缓蚀剂的影响因素
五、缓蚀剂的应用
六、缓蚀剂未来的发展方向
第十五章 甲醇燃料的常规排放
第一节 常规排放污染物的危害
第二节 排放污染物的生成机理
一、一氧化碳
二、碳氢化合物
三、氮氧化物
第三节 排放污染物的测试原理
一、废气分析仪
二、不透光式烟度计
第四节 排放污染物的限值指标
一、国家排放标准
二、国家排放污染物指标及限值
第十六章 甲醇燃料汽车的非常规排放
第一节 概述
一、甲醇燃料汽车的排放
二、甲醛及甲醇排放指标
第二节 甲醛的性能及生成机理
一、甲醛的性能与用途
二、甲醛的生成机理
第三节 甲醛的测试方法
一、仪器分析法测试甲醛
二、化学分析法测试甲醛
三、几种测试方法对比
第四节 甲醛排放测试系统
一、测试台架
二、试验仪器与设备
三、测试时间对甲醛测试结果的影响
第五节 甲醛排放试验检测
一、甲醛排放台架试验检测
二、车辆甲醛排放检测
第六节 甲醛排放影响因素
一、两次催化的影响
二、排气温度的影响
三、点火提前角的影响
五、混合气浓度的影响
第七节 甲醇燃料汽车的甲醇排放
一、实验检测
二、结果及分析
第十七章 甲醇汽车细颗粒物排放
第一节 细颗粒物研究概况
一、概述
二、国外研究概况
三、国内研究概况
四、汽车排放研究概况
第二节 大气环境质量指标
一、环境空气质量标准的发展
二、国内环境空气质量指标
三、国外环境空气指标
第三节 细颗粒物的特征
一、细颗粒物的粒径
二、细颗粒物对人体健康的危害
三、细颗粒物对大气能见度的影响
四、细颗粒物化学成分和来源分析
五、细颗粒物质量浓度的时空分布
六、细颗粒物的研究模型
第四节 环境空气中细颗粒物的测量
一、细颗粒物测定方法
二、细颗粒物切割器
三、测试方法的对比
第五节 汽车细颗粒物排放测试系统
一、取样系统
二、测试方法
三、计量系统
四、稀释取样系统和采集称量系统的匹配
五、汽车细颗粒物排放测试系统总成
六、滤纸称量
七、实验质量控制
第六节 甲醇和汽油车辆的细颗粒物排放
一、细颗粒排放试验台架
二、试验方案
三、试验结果分析
四、影响PM2.5排放的因素
第七节 柴油车辆细颗粒物排放
一、柴油机微粒的形成机理
二、影响微粒生成的因素
三、控制烟粒子排放的措施
第十八章 发电用甲醇燃料技术
第一节 甲醇燃料的适应性
一、甲醇与重油的性能分析
二、甲醇发电的可行性
第二节 甲醇对燃气轮机运行性能的影响
一、燃气轮机燃烧室
二、燃气轮机主要性能参数
三、甲醇燃料对燃气轮机运行性能的影响
四、燃气轮机与甲醇的适应性
第三节 甲醇间接燃烧应用
一、甲醇的重整应用
二、燃气轮机化学回热循环
三、甲醇裂解循环特性
四、甲醇重整循环特性
第四节 甲醇发电联产
一、甲醇和发电联产
二、燃气—蒸汽联合循环
第十九章 二甲醚燃料
第一节 二甲醚的物理化学特性
一、二甲醚的物理特性
二、二甲醚的化学特性及燃烧特性
第二节 二甲醚的生产工艺及发展现状
一、二甲醚的生产工艺
二、发展现状
第三节 二甲醚燃料的主要用途
一、作为城镇燃气
二、车用发动机燃料
三、其他燃料
第四节 二甲醚产品指标评述
一、化工行业标准HG/T 3934—2007《二甲醚》
二、城镇燃气用二甲醚国标
三、车用二甲醚国标
第二十章 二甲醚燃料的车用技术
第一节 二甲醚在汽车上的应用现状
一、二甲醚发动机的研究现状
二、二甲醚发动机存在的问题
三、二甲醚车辆的研究现状
第二节 二甲醚汽车特点
一、二甲醚发动机的燃料系统
二、二甲醚汽车的动力性
三、二甲醚汽车的燃料经济性
第三节 二甲醚汽车排放污染
一、NOx排放
二、PM排放
三、CO排放
四、HC排放
第四节 影响二甲醚发动机燃烧和排放的因素
一、供油提前角对二甲醚发动机燃烧和排放的影响
二、进气温度对二甲醚发动机燃烧和排放的影响
三、燃油系统结构参数对二甲醚发动机燃烧和排放的影响
第二十一章 甲醇燃料的储存
第一节 储存库概述
一、石油库及其分类
二、石油库的等级划分
三、石油库储存液体的火灾危险性分类
四、石油库内生产性建(构)筑物的最低耐火等级
第二节 库址选择
一、库址选择概述
二、场地设计标高
三、安全距离
第三节 库区布置
一、总平面布置
二、库区道路
三、其他
第四节 储运设施
一、储罐区
二、泵站
三、油品装卸设施
四、油桶灌装设施
五、工艺及热力管道
六、对于甲醇燃料储存的特殊要求
第五节 消防及其他安全措施
一、消防设施
二、防雷
三、防静电
四、通风
第二十二章 甲醇燃料发动机台架性能检测
第一节 甲醇燃料发动机的台架试验
第二节 甲醇燃料发动机台架性能试验方法
一、国家标准GB/T 14951—2007介绍
二、动力性及经济性测试标准
三、排放测试标准
第三节 甲醇燃料发动机台架试验装置
一、发动机台架实验室
二、测功机
三、油耗计
四、尾气测试仪
第二十三章 甲醇燃料汽车的道路性能检测
第一节 甲醇燃料汽车道路性能试验概述
第二节 甲醇燃料汽车道路性能试验方法
一、GB/T 14951—2007
二、GB/T 12534—1990
三、汽车等速及多工况燃料消耗量对比试验
四、汽车运行百公里燃料消耗量对比试验
五、汽车最高档(或次高档)节气门全开加速性能对比试验
六、汽车挂档滑行对比试验
七、汽车排气污染物对比测量试验
第三节 甲醇燃料汽车道路性能试验装置
一、汽车试验场
二、底盘测功机
三、油耗计及车速计
四、尾气测试仪器
第二十四章 醇燃料的生命周期评价
第一节 生命周期评价与进展
一、生命周期评价历程
二、生命周期评价的主要内容
三、车用燃料生命周期评价进展
第二节 评价模型与机理分析
一、模型概述
二、模型机理分析
第三节 车用燃料甲醇评价
一、燃料甲醇WTW分析
二、能耗分析
三、排放分析
四、评价结论
第四节 车用燃料乙醇评价
一、基础分析
二、WTW分析
三、能耗分析
四、排放分析
第五节 M15与E10对比评价
一、能耗分析
二、排放分析
三、车用醇类燃料经济性分析
四、结论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