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颗粒物的研究模型

六、细颗粒物的研究模型

目前,源与受体模型分析已经成为评价某一时间段或区域不同环境影响下的细颗粒物的重要手段。在美国,长期模型和短期模型是应用于PM分析的两大主要模型,表17-10总结了不同条件下适用的模型。

表17-10 美国目前常用的几种细颗粒物评价3D模型

978-7-111-48866-8-Chapter17-14.jpg

(续)

978-7-111-48866-8-Chapter17-15.jpg

但是由于各模型评价的侧重点不同,细颗粒物的动力学行为受到各种物理过程的控制,所以在具体确定评价模型时,必须先确定边界条件,再根据条件对现有模型进行互补和改进。

总体来说,细颗粒物的源头广泛,主要是人为造成。包括一次排放源和二次粒子前体物。一次排放源包括流动源排放(使用交通工具产生)、固定源排放(工厂与民用燃烧排放)、固定源工业过程排放(工厂各个工艺、石化企业挥发、化学试剂等)和无组织排放(扬尘等)。二次粒子前体物包括氮和硫的氧化物、一氧化碳、氨、和挥发性有机物。它们与一次排放源来源基本相同,只是过程更复杂,污染特征有所差别。值得注意的是,随着汽车保有量的增加和工厂搬出市区,城市细颗粒物很大部分来自汽车尾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