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

[1] 刘生全.车用甲醇燃料应用技术[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13.

[2] 刘生全,马志义,等.车用甲醇汽油燃料技术性能[J].长安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4):88-91.

[3] 郝吉明,陈向国.实现PM2.5治理目标第一阶段很关键[J].节能与环保,2012(2):18-24.

[4] 秦红岭.环境伦理观:一种重要的城市规划价值观[J].高等建筑教育,2009,18(2):15-19.

[5] 李秋香,周彤.PM2.5纳入常规空气质量评价[J].地球,2012(01-02):126-129.

[6] 张岩.燃料添加剂MMT对轻型汽车排放和环境的影响[D].北京: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2006.

[7] 傅敏宁,郑有飞,徐星生,等.PM2.5监测及评价研究进展[J].气象与减灾研究,2011,31(4):1-6.

[8] 戴海夏,宋伟民.大气PM2.5的健康影响[J].国外医学:卫生学分册,2001,28(5):299-303.

[9] 郝明途,林天佳,刘焱.大气细粒子研究进展[J].环境研究与监测.2006,19(2):6-10.

[10] 方凤满.中国大气颗粒物中金属元素环境地球化学行为研究[J].生态环境学报,2010,19(4):979-984.

[11] 吴琳.降低二次有机碳对大气颗粒物源解析影响的研究[D].天津:南开大学,2010.

[12] 乔玉霜,王静,王建英.城市大气可吸入颗粒物的研究进展[J].中国环境监测.2011,27(2):22-25.

[13] 沈恒根,赵兵涛.空气环境微粒PM2.5的研究进展[C]//全国暖通空调制冷2000年学术年会论文集.南宁:中国知网数字出版,2000:196-199.

[14] 于建华,虞统,魏强,等.北京地区PM10和PM2.5质量浓度变化特征[J].环境科学与研究.2004,17(1):45-47.

[15] 王京丽,谢庄,张远航,等.北京市大气细粒子质量浓度特征研究[J].气象学报.2004,62(1):104-110.

[16] 黄嫣旻.城市地面扬尘的估算与分布特征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6.

[17] 余学春.北京PM2.5水溶性物种污染特征及来源解析[D].北京:清华大学,2004.

[18] 王潇洵.烟气颗粒物浓度检测技术的研究[D].天津:天津大学,2010.

[19] 尹洧.大气颗粒物及其组成研究进展(下)[J].现代仪器.2012,18(3):1-5.

[20] HJ618-2011,环境空气PM10和PM2.5的测定重量法[S].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11.

[21] 孙志春,金盼盼,张腾.汽车PM2.5排放[J].科海故事博览·科技探索.2012,(8):150-150.

[22] 戴村供.现行汽车尾气排放法规及试验方法[J].福建工程学报.2007,(5):149-151.

[23] 宫宝利,王志伟,蒋习军,等.采样方式对柴油机微粒排放测量的影响分析[J].汽车技术.2008(2):43-45.

[24] 王凤滨.基于全流和部分流稀释采样系统测试柴油发动机排放的相关性分析[D].武汉:武汉理工大学,2009.

[25] 张远军.机动车颗粒物排放测试与研究[D].武汉:武汉理工大学,2006.

[26] 张鹏飞.天津市柴油公交车尾气颗粒物成分谱建立及特征研究[D].天津:南开大学,2007.

[27] 王领辉.混合动力客车排放特性分析研究[D].武汉:武汉理工大学,2008.

[28] 胡扬.发动机排放测量全流稀释定容采样系统设计研究[D].上海:同济大学,2003.

[29] 蔡刚.环境空气中PM2.5的测定方法[J].甘肃科技.2012,28(12):45-46.

[30] 王海军.乙醇柴油混合燃料在柴油机上的应用研究[D].大连:大连理工大学,2005.

[31] 李岳林,郭晓汾.汽车排放与噪声控制[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7.

[32] 陆克久,宋正臣,代西良.燃油含硫量对柴油机排放特性影响的研究[J].汽车工程.2010,32(4):300-302.

[33] 张家玺.柴油硫含量对发动机颗粒物排放影响的研究[J].小型内燃机与摩托车.2010,39(4):21-24.

[34] 黄定华,李孟良.柴油车颗粒物排放控制技术研究[J].北京汽车.2008(2):23-25.

[35] 杨学军.MTBE作为甲醇汽油助溶剂的研究[J].化学工程师.1995(48):8-11.

[36] A I MelenChuk.Stability of methanol-blend automotive gasoline[J].Plenum Publishing Cor-poration.1989,24(5):194-197.

[37] 王幼慧.甲醇作为汽油调合组分的特性[J].石油炼制.1988(10):33-37.

[38] 杨蔚权,许世海,等.甲醇与柴油互溶性研究[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8(3):18-20.

[39] 杨程程.甲醇汽油多相体系稳定性及清净性研究[D].西安:西安石油大学,2012.

[40] 陈月.助溶剂对甲醇汽油抗水相分离能力影响的研究[J].广东化工.2011,38(216):125-126.

[41] 王刚,冯家评,袁大辉.发动机燃油清净剂的研究进展[J].当代石油石化.2003(1):22-25.

[42] 许世海,刘晓等.甲醇汽油的蒸发性与气阻倾向研究[J].车用发动机.2008(3):90-92.

[43] 王明清,胡玉斌.低比例甲醇汽油的蒸发性研究[J].广州化工.2011(2):87-88.

[44] 杨继生.表面活性剂原理与应用[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12.

[45] 王军等.表面活性剂新应用[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9.

[46] 万鑫.燃料添加剂基础与应用技术[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12.

[47] 许洪国.汽车运用工程[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9.

[48] 钱耀义.现代汽车发动机燃料供给装置[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1996.

[49] 董铁有.汽车构造(发动机)[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5.

[50] 细川武志.汽车构造图册[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5.

[51] 李春明,焦传军.汽车构造[M].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05.

[52] 董敬,庄志,常思勤.汽车拖拉机发动机[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4.

[53] 张春化,蹇小平.汽车电器与电路[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3.

[54] 曾建谋.新型汽车电控汽油喷射系统结构与检修[M].肇庆:广东科技出版社,2004.

[55] 邱淑贤,高旭.一种新型电容式燃油传感器[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2010,31(5):528-531.

[56] 崔丽琴.基于CAV444的电容式冰厚传感器及检测系统的研究[D].太原:太原理工大学,2010.

[57] 王悦欣,张金柱.电子燃油喷射系统[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5.

[58] 吴金戎,沈庆阳,郭庭吉.8051单片机实践与应用[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

[59] 王守.8051单片机开发入门与典型实例[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7.

[60] 杨文霞,孙青林.数字逻辑电路[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

[61] 黄瑞祥.数字电子技术[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8.

[62] 胡新强.汽油机电控燃油喷射系统ECU技术研究[D].天津:河北工业大学,2007.

[63] 崔厚学.一种先进的轿车发动机喷油器制造关键技术的开发研究[D].武汉:华中科技大学,2011.

[64] 康华光.电子技术基础[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65] 刘卉.基于空燃比控制系统的氧传感器故障诊断研究[D].南京:东南大学,2009.

[66] 崔心存.车用替代燃料与生物质能[M].北京:中国石化出版社,2007.

[67] 周芳芳,邢春鸿,杨庆佛.关于甲醇在内燃机中使用的几个问题[J].机械管理开发.2007(2):67-70.

[68] Held T J,Dryer F L.A Comprehensive MeChanism for Methanol Oxidation[J].International Joumal ofChemiCal KinttiCs.1998,30(11):805-830.

[69] Cribb P H,Dove J E,Yamazaki S.A KinetiC Study of the Oxidation of Methanol using ShoCk Tube and Computer Simulation TeChniques[J].Combustion and Flame.1992,88(2);186-200.

[70] 杜德兴.燃烧学[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1999.

[71] 杨长林,舒国才,刘月辉,等.高温条件下甲醇喷雾的燃烧特性[J].工程热物理学报.1996,17(3).

[72] 杜德兴.柴油机实行复合燃烧的试验研究[J].内燃机工程.2001,22(3):51-55.

[73] 马自俊.乳状液与含油污水处理技术[M].北京:中国石化出版社,2006.

[74] 天华化工机械及自动化研究设计院.腐蚀防护手册:第一卷腐蚀理论实验及监测[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9.

[75] 火时中.腐蚀与防护全书[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1988.

[76] 杨志军.甲醇汽油对车用发动机系统材料的影响及技术解决途径[J].质监天地.2009,21(2):15-17.

[77] 吴荫顺,郑家燊.电化学保护和缓蚀剂应用技术[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6.

[78] 王宝仁,孙乃有.石油产品分析[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9.

[79] 宋宝玉.汽车与发动机试验及测试技术[M].哈尔滨:哈尔滨工业大学出版社,1994.

[80] 赵立军,白欣.汽车实验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81] 黄海燕.汽车发动机试验学教程[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

[82] 吴克刚,曹建明.发动机测试技术[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2.

[83] 关强,杜丹丰.汽车试验学[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9.

[84] 姜安玺.空气污染控制[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3.

[85] 李兴虎.汽车排气污染与控制[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1999.9.

[86] 李岳林.汽车排放污染与噪声控制[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7.

[87] 周庆辉.现代汽车排放控制技术[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

[88] 李兴虎.汽车环境保护技术[M].北京: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2004.

[89] 刘巽俊.内燃机的排放与控制[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3.

[90] 边耀璋.汽车新能源技术[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3.

[91] 许国旺.现代气相色谱法[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4.

[92] 崔心存.醇燃料与灵活燃料汽车[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10.

[93] 崔心存.车用替代燃料与生物质能[M].北京:中国石化出版社,2009.

[94] 张辉.甲醇汽油燃烧过程及排放特性的研究[D].长春:吉林大学,2006.

[95] 王忠.点燃式甲醇发动机冷起动非常规排放物排放特性研究[D].长春:吉林大学,2008.

[96] 刘丹丹.醇类燃料中甲醇含量和甲醛排放测试方法研究[D].西安:长安大学,2008.

[97] 刘志锋.醇类替代燃料汽车可行性分析[D].长春:吉林大学,2004.

[98] 张珺.甲醇汽油车用技术研究[D].西安:长安大学,2010.

[99] 张仲荣.气相色谱应用于尾气排放的分析技术研究[D].天津:天津大学,2006.

[100] 王琪.汽车非常规污染物测试技术研究[D].西安:长安大学,2012.

[101] 谷占勋.发电用甲醇燃料研究[D].西安:长安大学,2011.

[102] 李孝堂.现代燃气轮机技术[M].北京:航空工业出版社,2006.

[103] 王贺武.直喷柴油机燃用二甲醚时性能和燃烧特性的试验与理论研究[D].西安:西安交通大学,2002.

[104] A.J.马特,M.A.普林特.发动机试验理论与实践[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9.

[105] 吴克刚,曹建明.发动机测试技术[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2.

[106] 周金宝.汽车试验场总论[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13.

[107] 付百学.汽车试验技术[M].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13.

编辑邮箱:502135950@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