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概述

一、概述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社会与工业化的飞速发展,环境空气污染特征也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区域性大气污染问题日益严重,雾霾天气、酸雨和光化学烟雾等复合型大气污染问题日益突出,影响人类的健康和生态安全。而导致雾霾天气的罪魁祸首细颗粒物(PM2.5)开始逐渐走进大众的视野。

细颗粒物污染形势十分严峻。随着汽车保有量的不断增加和能源的大量消耗,氮氧化物NOx和挥发性有机化合物VOCs以及臭氧O3和细颗粒物PM2.5排放都随之增加。PM10(空气动力学直径小于或等于10μm固体颗粒物)和TSP(总悬浮颗粒物)污染还未见好转,而细颗粒物PM2.5和臭氧O3污染却在加重,灰霾现象频繁发生,能见度降低导致高速公路封闭,机场航班延误,给经济社会带来严重的损失。

2010年国内9个试点城市灰霾监测结果显示,当年各试点城市发生灰霾天数占全年天数的比例介于20.5%~52.3%;细颗粒物PM2.5占可吸入颗粒物PM10的比例分布集中在50%左右。

2012年冬到2013年初,全国74个监测细颗粒物的城市中有将近一半的城市出现了监测结果超过300μg/m3的情况,也就是说将近一半的城市达到了严重污染。长安大学在2013年底对西安市大气雾霾状况进行了连续10天监测,其中某一天最严重时段的雾霾达到680μg/m3,雾霾天气严重影响了人们的正常生活。

细颗粒物主要来源于燃料燃烧以及汽车尾气等。随着国内机动车保有量的不断增长和工厂逐渐搬出市区,机动车尾气逐渐成为我国城市细颗粒物的主要来源。细颗粒物粒径小,相同质量浓度下数量更多,可吸附有毒有害物质比可入肺颗粒物PM10更多,且能轻松地进入人的肺部,甚至穿过细胞间质,进入血液循环。但是,我国刚刚制定的限制细颗粒物的环境空气质量标准,有些地区还未实施,且参考WHO提出的大气污染物浓度目标值制订的标准限值是否适用于我国还有待观察。因此,加大对细颗粒物的相关研究,为制订适合我国的细颗粒物空气质量标准,为政府制订有效的控制细颗粒物措施提供必要的科学资料和依据,为我国居民提供一个良好的居住环境,显得极为重要和紧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