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威的从做中学理论
美国著名教育学者、专家杜威在教学的过程中会把教学的过程看做是一个“做的过程”。他认为:人们“做”的兴趣和冲动都是以人为主体的。人们对知识经验的来源基本上基于主体与客体经验的总结。正是基于此,他强调学校在教育的过程中应该设置成类似于雏形社会的地方,即是开设好各类工厂、实验室、农场、厨房等,让学生们能够在学校这个“小型社会”环境之中学习好自己所感兴趣的专业和课程。为此,他还提出了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安排和编创好实践生产场景的教学方式,即在场景教学之中,激发好学生们的创造性思维,根据资料策略从场景活动中入手,解决好学生们在场景活动中所遇见的问题。这就是杜威所提出来的“从做中学”的教学理论。从杜威对整个教学的主张来看:他主张学生们需要在学校里获得生活和工作中的全部知识,他的这种教学理论对当时社会教育来说具有很好的创新性,缺点是在其开展的过程中有一定的局限性。但在对地方工科院校产教融合培养实践型人力资源的研究中,产教的深度融合需要真正把产业与教学对接,强调了“做”与“学”相结合的重要性,工科型地方类院校在实践型人力资源的培养上要把理论与实际对接,加强实践、加强学生动手能力,杜威的“从做中学”理论贯彻了从做中学、从经验中学,要求以活动性、经验性的主动作业来取代传统书本式教材的统治地位。他的“做中学”理论贯彻到我国的教育方面,将对我国教育中的管理理念、师生关系、教学方法、教学的评估方式等都具有非常深远的指导意义。
现代美国教育家杜威以“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经验的改造”为依据,对知与行的关系进行了论述,并提出了举世闻名的“从做中学”的理论。其理论实质就是要加强对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培养学生探究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从事和适应实际工作的能力,这也是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所需要的一种理论,一种既定的培养目标。杜威从他的哲学观——实用主义哲学观出发,主张“实用”,并把它引入教育,形成了实用主义教育哲学。他主张学生亲历探究过程,建立与真实世界的关系,实现学生从一个被动的观察者到一个积极的实践者的转化,学生通过自己的活动,逐步形成对世界的认识,充分体现学与做的结合。
杜威认为,人类获得解决问题探究能力才是最重要的,而这种能力的培养应该通过科学方法的训练来获得。同时,他认为,教学活动的要素与科学思维的要素应当相同,并由此提出了相应的“思维五步”或“问题五步”教学,具体包括:其一,学生要有一个真实的经验情境,要有一个对活动本身感兴趣的连续的活动,即要有一个能实现“做”的情境;其二,在这个情境内部产生一个真实的问题,并作为思维的刺激物,即要有一个可“做”的内容;其三,学生要占有知识资料,从事必要的观察以对付这个问题,即要有一个实现“做”的必要支撑;其四,学生必须负责一步一步地展开他所想出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即要有一个完整的“做”的过程;其五,他要有机会通过运用来检验他的想法,使这些想法意义明确,并且让他自己去发现它们是否有效,即有一个针对“做”的结果的检验。这里的“五步”教学表面上看完全是一个学生“做”的过程,但在“做”的过程中却是对“学”的积累。高等职业教育旨在培养生产、服务与管理第一线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就是在基层岗位和工作现场做实事、干实务、实践性很强的实用性人才,也就是专门面向“一线”的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而这种“一线人才”,不是单单依靠学历教育在学校里就能培养出来的,他们必须也只有在生产和工作的实践中获得能力、提高能力。正是基于此,高等职业教育应更注重有效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在教学过程中强调与实践相结合,实现学生的“做”,从而完成学生的“学”,以提高学生适应职业岗位能力的要求,缩短从学校教育到实际工作岗位的距离。
结合杜威的“思维五步”,不难看出,“从做中学”理论在高等职业教育教学中的应用,具体体现在师生关系的准确定位以及教学方法的合理运用上。实施“从做中学”初期,常常会出现一个角色误区,认为教师是“做”的准备者,即为学生准备好所有资料和设备,而在学生真正“做”的时候,教师也不过是个旁观者。如果以这样的态度处理“从做中学”,其结果便是学生盲目地“做”,却谈不上“学”。强调“从做中学”,并不是对教师的忽视,无论把课堂搬到实验室还是工厂,无论教学中采取什么方法,都不能缺少的一个人就是教师。只不过此时的教师不再是“一言堂”的主人,而是一个“方向标”。他的具体作用有三个,具体如下:
第一,为学生营造一个真实的经验情境,并提出一个能引发学生兴趣的问题。
第二,是在学生实际“做”的过程中出现错误、疑惑、困难、有所发现、有争论时进行有目的、富于智慧的引导,当学生有操作经验之后进行提炼、总结,等等。否则学生的操作可能是无效或低效的。
第三,给学生创造一个可以检验其“做”的结果的机会。“从做中学”理论的中心是学习者本身,是学习者通过“做”,形成“思”,最终实现“学”,是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取知识与培养能力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既少不了教师这根指挥棒的引导,更少不了学生自身的操作与思考,学生只有通过实际的动手与动脑,对问题进行分析处理,才能在“做”中体会知识的运用。
随着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教学方法越来越注重其实践性,强调与社会相结合,与用人单位的需求相结合,突出学生实际动手能力的培养,但无论采取什么样的教学方法,在其具体运用的时候依旧落点到“教与学”上。
传统观念认为,所谓“教”,就是教师站在讲台前,通过语言、行为,再配合教具、多媒体课件等手段展示教学内容,而“学”就是学生坐在教室里去听,去看,去写。在这个观念的理解中,非得处于关系上位的教师做出教授、告知的行为才是“教”,否则教师就会被认为是偷懒,不负责任。这是过于关注“教”的行为表现。至于教师“教”的行为对学生的“学”是否有实际的效果就不在研究范围了。而“从做中学”却是对“教”的另一种更为人性化的诠释,“做中学”绝不意味着让学生“做”就行,而是必须在教师指导下富有意义的“做”与“思”。这其实是把“教”的过程融入实际的情境中,教师在学生“做”的情境中教。要达成“做”以成“思”,“思”建立在平等与对等的关系上,平等的价值高于对等,没有平等就无法谈及对等,平等是对等的前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