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产教融合发展的经验借鉴
通过对以上西方经济发达国家校企合作模式的分析,政府、行业用人单位和高校三方形成了稳固的铁三角有关系,立足国情,形成了本国特色的实践型人力资源联合培养模式。这些成功的经验对我国实施产教融合背景下的实践型人力资源培养有着非常重要的参考和借鉴意义。
国外产教融合理论研究发现于校企合作的探索与发展,实际上,产教融合正是校企合作在程度上的进一步深入。相关国外学者对校企合作从不同角度都进行了相关研究。最初,校企合作的相关构想是在研究经济学领域的创新理论时提出的,由熊彼得在其《经济发展理论》中提出,这是最早提出校企合作相关构想的。《滑铁卢大学提高教育与职业服务的经验》一书中指出,滑铁卢大学在加拿大首创了校企合作教育这种形式。经过多年的发展,整个加拿大已形成企业、高校和学生三方共同参与的成熟校企合作模式。20世纪80年代后期,美国经济学家甘地第一次采用数理分析的方法,对产校合作行为进行了详细的数理描述和过程分析,标志着对校企合作研究走向了系统化的分析阶段。此后在不同时期国外学者对产校企合作展开系统研究。阿特朗将产校企合作分为一般性研发资助、合作研发、研发中心、校企合作发联盟、大学中的业界协调单位、创业育成中心与科学园区六大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的UNISPAR计划大大助推了产校合作在全世界范围内的推广和实施。国际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1998)归纳了校企合作对象关系的主要类型,即辅助一般研究、非正式研究合作、合约研究、知识转移和训练计划、政府补助合作研究计划、合作联盟、合作研究中心,并分别对其进行了描述和案例分析。以托宾和盖洛特为代表的学者从宏观制度角度对校企合作创新进行考察,剖析了不同制度环境下的合作特点。贝蒂特和费舍尔则从微观项目层次,应用现代厂商理论,探寻在不完全的市场环境中,合作项目的最优制度安排。古尔布兰德森则对产校合作的效益进行研究,通过对挪威的研究得出高校教授在开展科研时如果与企业科技人员协同,其研究的成果更容易推广及更好地服务于市场,有助于服务企业发展的同时研究成果较之以前也更加丰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