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产教融合法规制定的具体路径

二、推进产教融合法规制定的具体路径

近年来,虽然我国的中央和地方政府积极倡导“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教育发展思路,并颁布了一系列的政策,促进产教融合的深入发展,但国家颁布的立法较少,关于普通本科高校产教融合相关工作的解决方法缺乏相应的法律规范和相应标准。产教融合主要利用高校和企业或科研机构和企业的不同合作方式,展示各自的优势和实力,根据资源共享、互惠互利的原则,一边培养实践型人力资源,一边发展科学技术。教学型院校运用的“合作科教”方式,不能达到企业的要求。运用“合作科教”方式的目的是培养一批具备创新能力且高级技术的实践型人力资源。在资源可以共享的基础上,没有做到互惠互利,也没有国家的宏观政策和法律保障,一切美好的“合作科教”方式不会长久发展下去。我国现行的政策与国外政策不一致,我国通过减少职业教育税费来支持教育。当收取职业教育税费后,企业为国家、社会培养人才的责任和义务就荡然无存了,企业可接纳学生来进行实习培训,同时也可不接纳。假设我国改变这项政策,向国外学习,即不收取或少量收取教育附加费用,并作特殊规定,对于减免的教育附加费用的用途加以约束,企业为国家、社会培养实践型人才的责任和义务也就存在了。

产教融合在德国、美国、韩国、日本等国家得到了较好的应用,各个国家的法律和法规和政策均予以支持,鼓励企业积极参与产教融合,并及时规范关于产教融合中企业和高校的权利和义务,政府在政策、财政等方面都给予大力支持。如德国政府自1950年以来,相继颁布了《企业基本法》《高等学校总纲法》《劳动促进法》《青年劳动保护法》等10余项法律和法规,规定了产教融合中高校和企业各方的责任和义务。我国政府应该加快立法工作,早日实现产教融合的法治建设。

国家和政府应该加强宏观管理和指导,鼓励行业、用人单位和高校参与产教融合政策和法规的制定,比如制定有关鼓励行业、企业参与产教融合实践型人力资源培养和产教融合研究促进方面的法律和法规,利用法规法律来进一步限定政府、企业和行业在产教融合培养实践型人力资源的权利与义务,特别是对参与产教融合的行业、企业,对其参与培养实践型人力资源的性质和地位做出具体规定,为其提供政策和法规的保障。目前,我国的不同地区、不同层次的产教融合在不断地尝试和实践,这些实践将为建立标准化的产教融合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基础。

宁波市颁布了《宁波市校企合作促进条例》,其产教融合开展得很好,发挥了重要作用。该条例颁布的意义和范围明确了校企合作的运行规则;在市、地方政府建立了校企合作开发专项资金。该条例的颁布助推了其他省市制定产教融合法律和法规。产教融合运行较好的国家,除了制定国家级法律和法规外,同时也制定省级和地方的具体的法律和法规。如加拿大的阿尔伯塔省制定了《学徒制与产业培训法》,规范了学徒制和产业界,加强了培训学徒工作。各级政府应充分利用当地的优势开发一个可行的和实用的产教融合法律和法规,更适应当地经济发展的实施细则,建立可行的产教融合标准,支持和引导普通本科高校产教融合的长期机制。我国政府对普通本科高校产教融合的专门法律和法规需要尽快制定并颁布,更深地明确产教融合中高校、企业和学生的权利、义务及互相的关系,维护双方的合法权益,限制产生机会主义的可能性,努力减少产教融合的成本。及时有效的法律和法规建设将有助于产教融合制度化教育建设和良性运行。

虽然我国先后共制定了关于产教融合的法产教融合法律和法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等,但法规政策缺乏强制力,条款和规定相对零散。我国可以建立特殊的和专门的产教融合法律和法规的实施条款,以法律的形式来规范产教融合的良性运行,当事人的权利和义务明确规定了产教融合的权利和义务、管理模式、人才培养模式和经费的使用,以及相应的奖惩机制、政府部门的责任、法律责任等。

在法律的监督下,政府应该依据区域的实际发展现状,建立健全产教融合支持系统,通过建立产教融合各级教育管理协会进行加强指导和协调。一个现代企业人才培养工作的特点应是建立现代企业教育制度。制定职业等级标准辐射所有就业准入制度,改变现有的就业准入制度的现状,健全就业准入制度。各级政府应该加强对产教融合法律和法规的重视程度,加强监管,使我国普通本科高校产教融合的基本政策和法律保护得以正常运行。我国科学技术的进步、推进产教融合各方的真诚合作、加速科技成果转化的重要保障是依靠正确和有效的政策和法律和法规。目前,产教融合立法在我国仍处于起步时期,虽然引入了许多刺激和促进产教融合的法律和法规和政策,但缺乏配套的实施细则、良性制度保障和协调监督机制。政府应该尽快制定企业参与产教融合的税收优惠、允许企业捐赠教育资金的30%~50%抵扣企业所得税等具体措施,使企业对高等教育投资的热情高涨。政府和行业需要共同制定实施细则,包括奖励、惩罚、企业承担的义务和责任。政府和行业共同制定有关政策,用以支持企业更深入地参与到产教融合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