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省产业发展对高职教育提出的要求
教育培养人力资本,人力资本带动地方经济增长,三者互相依存。贵州经济发展更多地需要依靠技术的创新以及高层次人才的加入。贵州的生产要素中,整体生态资源充沛、劳动力资源丰富,但劳动力整体素质较低,量的优势明显,质的优势缺失。人才掌握的技能比较基础,劳动力技术水平低下势必导致劳动效率不高,对地方产业发展的驱动力不足,人力资本转换经济发展不顺畅。改变现状需要将高技能型人才培养做强、做深,在实践课充沛的现状下,改良实践教学环节,真正使学生看得认真、做得扎实、总结得到位;对高等职业院校而言,人才培养的关键在于学校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立。高职教师缺乏长期在一线岗位由生产到出产整个操作过程的经验,理论能力远大于实践技能。师资技能长期滞后于产业技术,所培养的学生无法达到产业要求的高层次技能人才水平。教师的激励制度需要完善,改革针对技能型教师的培训,突出创新、实训等特色培训服务。全面增加高层次技能型人才的数量。近年来,随着第二产业与第三产业逐步的发展,与之相匹配的从业人员数量也在逐步上升,尤其是第三产业当中的服务人员,是所有产业工作中增长最快的,因服务业入门低,对从业人员技能要求低,招工数量大,所以其占第三产业的人数相对最高。每年第三产业的发展趋势与服务业人数增长呈同一趋势。从事第二产业的人才人数增长势头比第二产业本身增长要快。学校专业的设置相对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产业的变动有滞后性,学生往往同一专业,在不同届毕业,其工作待遇会有很大差异。
学校的专业设置不能紧跟市场的变动走势,这会导致岗位需求少学生求职人数多,抑或者出现用工荒,企业招不到高技能人才,学生接受的还是初级技能培养,学校专业结构的开设与产业结构发展情况不符。正因为如此,学校要开设适应产业结构发展的专业课程。
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模式应由适应型人才向引领地方经济发展转变。由低层次技能型人才向高层次技能型人才培养。职业院校的学生不但要就业,还要在岗位和生活中实现自身的发展,任何单一的人才培养模式都是不利于学生的发展。由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向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转变,将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做到实处,实现订单式人才培养新机制。由灌输式人才培养模式向引导式、提高参与效率型人才培养模式转变,现存的人才培养模式尽管关注学生的参与,但学生参与方式、成果不利于当地社会与人才自身发展的需求,人才培养产教融合的水平有待加强。学生的发展才是教学的首要任务,也是提高人才培养产教融合水平的关键。政府作为第三方参与主体,对产教融合未来发展具有推进作用,政府以构筑高产业发展战略,将提高创新能力作为高等职业院校重点培养方向。提前部署职业院校要与地区发展齐头并进,甚至起到一定引领作用,体制机制的提前部署是至关重要的,政策的支撑作为引领发展的旗帜,统筹产业和学校相互发展,支持职业院校更好地发展,以期加强服务地区产业的力度。构建贵州地区产业、经济平稳、持续、健康地发展,相配套的体制建设必须适应经济产业结构的发展,一定形势下,需发挥其引领作用。产教融合深度发展,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必然肩负起地区经济发展的重任,相关体制统筹的强度会随之加大;产教融合可持续发展离不开法律和法规的支持;加强行业、协会等相关管理机构,建立企业参与强度的体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