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通过生产和交易追求经济利益最大化
分析企业的利益需求的基础在于明确企业的本质。企业的本质,指企业作为一种经济利益团体或经济制度,区别于其他经济利益团体或经济制度的特殊性,它集中讨论企业的起源和企业的边界两大问题。企业产生以来,人们对企业的性质进行了不懈的探索,形成了一些颇具时代色彩的观点。古典经济学认为,企业是产业细化与协作的结果。社会经济逐渐从自给自足的整体生态经济发展到专业化的分工协作经济,从而衍生出了企业。亚当·斯密指出,劳动分工是经济增长的关键,企业是分工与专业化的产物。同时,企业的边界受制于市场范围,这也被称为“斯密定理”。卡尔·马克思则指出,在自给自足的整体生态经济状态下,社会生产的基本形式是个体小生产或家庭生产,生产的目的是满足家庭的需要,其生产规模狭小,几乎没有社会联系,因而不构成企业组织。进入资本主义之后,由于产业细化的发展,协作得到了长足进步,分工协作的资本主义生产实际上是同一资本雇用较多的工人,因而劳动过程是在扩大规模并提供大量产品之后才开始的。较多的工人在同一时间、同一空间或者同一劳动场所,为了生产某种商品,在同一资本家的指挥下工作,便构成了作为协作劳动组织的企业。新古典经济学认为企业是一个通过投入产出来追求利润最大化的专业化生产组织。
新古典经济学将企业视为由土地、资本、劳动力等生产要素联系起来的一个生产函数或“黑箱”,企业通过生产将这些生产要素转换为一定的产出,实现利润最大化。企业契约理论强调企业的“交易属性”,认为企业是市场治理结构的替代物。罗纳德·科斯在其1937年发表的《企业的性质》一文中提出疑问,既然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可以实现稀缺资源的有效配置,那为什么还存在企业?他给出的答案是,利用市场治理结构配置资源存在交易费用,当利用权威配置资源的成本小于市场治理结构通过价格配置资源的成本时就会形成企业。换言之,企业是对市场的替代,企业的产生是为了节约市场交易的费用。张五常则从契约的角度指出,企业和市场都只是一种交易契约,与其把企业看作要素市场对产品市场的取代(市场交易的对象是产品,企业内部交易的对象是生产要素),不如说企业是一种要素契约对产品契约的替代。企业能力理论强调企业的“生产属性”,认为企业的本质是能够生产“核心知识和能力”。企业能力理论包括资源基础理论、企业动力理论、企业知识基础理论、核心竞争力理论等一系列松散理论,主要从企业内含的“知识和能力”的角度分析企业的异质性,特别注意从隐含知识、技术、技能、生产过程、能力等内生性因素来理解企业自身的创新力及其竞争行为的多样性。如果说企业契约理论看到的是企业与外部组织在产品与服务方面的“交换”或交易,企业能力理论则看到了产品与服务在企业内部的“转换”或生产。利益相关者理论认为企业本质上是“生产”和“交易”的联合。
利益相关者理论指称,企业的利益相关者是那些失去其支持企业就无法生存的个人或团体,企业存在的目的,必须综合权衡企业的众多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利益关系,而不仅仅是为股东服务。企业的核心知识和能力的生产最大化的根本途径,是让企业的利益相关者参与企业的决策和管理,充分利用各方面的智慧和资源。较之股东单边治理,利益相关者共同参与企业治理,更有助于企业追求长期发展,减少员工的偷懒行为和企业的监督成本,降低企业的交易成本和代理成本。由此看来,企业兼具对外交易资源、对内生产资源的双重属性,既是一个具备交易属性的“关系契约网络”,又是一个拥有生产属性的“能力集合体”。
综上可见,企业是生产和交易的联合体,公司的发展方向在于最大化其利益相关者的利益。企业的利益相关者包括:企业内部的股东、经理人、员工,企业外部的政府、消费者和相关的竞争与合作组织。和其他利益相关者组织一样,企业的实际运营,往往追求权力最大的利益相关者(通常是股东、经理人等决策者)的利益最大化。企业是典型的经济利益团体,经济利益是企业的核心目标,尽管一些企业的利益相关者在企业中并不仅仅追求经济利益。所以,企业的核心利益在于,通过生产和交易最大化地满足其利益相关者的经济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