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背景下高校产教融合的角色定位与实施标准

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背景下高校产教融合的角色定位与实施标准

校企合作是从“人才培养”和“用工需求”这一切入点来开展的,在此过程中需要对产教融合中的各个主体进行科学定位并厘清实施过程中的相关标准来助推其有效开展。产教融合最根本的落脚点和最终的追求是为学生服务。在产教融合的办学过程中,学校和企业应把为学生服务当作宗旨。如何使学生树立正确的求职观念、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是产教融合的目的所在。学校仅凭借企业需求的“订单”来培养学生势必存在弊端,而产教融合的根本目的也就偏离了,学校和企业不但要培养学生娴熟的专业技能,同时要帮助学生树立自身的求职观,以期通过校企共同培养人才的模式来取得成效。如此,高校在产教融合中的主体地位就显而易见了,作为产教融合实施的主体,向本地输送所需的实践型人力资源是高校发展的永恒主题。

各地的高校也就成了合作育人、合作办学首要推崇的主体。在我国校企合作办学的模式中,高校是产教融合的积极助推者,学生岗位实操、合作办学、创建实习基地等形式彰显了高校在培养学生和满足社会的需要的过程中所做的贡献。就高校与企业合作的项目而言,不同于中职院校的是高校在产品的开发和实际工作中更具实力,就此我国一批高校的成就得到了教育行政部门和社会公众的普遍认可,为产教融合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政府和企业在产教融合的过程中无疑起着助推和促进的作用。政府虽然置身于产教融合的具体实施外,但在政策的协调制定上、法律和财政扶持上对高校和企业有着宏观管理的职能。高校的产教融合发展是否顺利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政府是否支持与助推,所以西方发达国家制定了众多的法案来确保学校的产教融合顺利进行。与此同时,企业在产教融合模式化的办学中也是最大的受益者,这一模式能够大量满足企业自身发展的需要。既然企业有着对科研成果和人才储备的诉求,那么就会与高校进行人才联合上的培养。而产教融合在另一个角度来看也是一份良心工程,由于现代社会诸多不确定因素的影响,如何使企业在产教融合的参与中更具说服力和道德感,从而形成良性的产教制度保障,这就需要来自社会与政府的监督、监管,所以培养企业经营教育的社会责任感是产教融合办学的成功关键。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背景下产教融合三维标准。产教融合的实质是使培养出来的人才能够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从表面意义上来讲,产教融合是连接学校和企业之间人才供给的纽带;从更深层的意义上来说,产教融合又肩负着自身的使命,高校要完成人才“供给”与“需求”对等,要把如何培养人才、怎样培养、怎样实现人才与企业的需求相对接作为办学的重点,从而培养出优质的人才,助推经济的发展与社会的进步。实现产教融合主要包含以下三个方面的标准:

第一,招收的学生数量要与企业用人数量相协调。高校在开设专业前,要经过大量的市场调查与论证,通过统计各企业的人才缺口来设定专业及专业规模。这样做的好处在于既满足了市场的需求,又确保了学生、学校、企业的自愿和平等,使我国企业对应用型技术人才需求的紧缺状态得到缓解,同时也减轻了学生的就业压力,释放了由求职而引发的社会矛盾。

第二,高校培养的人才要符合各行业的标准。也就是说高校对学生的培养不能再拘泥于老传统和老规矩,要跳出固有的教育模式寻找适合学生发展的新型培养体系。在传授基本专业理论知识、遵从学生信仰之余,还要找到行业要求与学科发展的融合点,让更多的行业模范人物和企业管理者参与到人才的培养过程中,使学生的行业从业水准得以提升。

第三,高校要模拟企业的经营场景。在企业众多专利的申请中,“学生专利”占有很大一部分比重,由此可见学生在高校中实践能力的重要性。在学校中模拟企业场景可谓是增强学生实践能力的最有效途径。模拟场景的建设摒弃了纸上谈兵的弊端,让学生在学习专业基础知识的过程中快速将其转化为实际应用,不但使思维得以转换,更增强了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