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科技学院产教融合实施要点
经过查阅和分析职业核心能力的相关资料和文献,笔者将职业核心能力总结为以下四种:
第一,人与人的交流与合作。
第二,现代信息化数字的运用。
第三,自主学习和创新能力。
第四,外语的运用。
职业核心能力可以伴随着个人到终身,因为它适合于人们在做的各种行业,并且都是最基本的能力。我们应该把推进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当作一个系统工程去运作,而不是片面强调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对实践型人力资源而言,职业核心能力非常重要。从学生方面来说,拥有职业核心能力能够帮助学生更好更快地适应职业岗位的环境,并在新的环境中习得新的知识和技能,也可以扩大学生毕业后的择业空间,以及自我的提升空间。从企业方面来说,提高企业员工的职业核心能力是企业提高竞争力的内在需要求。总而言之,学生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在学校的教育教学过程中尤为重要,不仅表现在对学校和学生的促进作用,还表现在对企业发展的推动作用。其中,学生作为用人单位和高校的桥梁,更加密切了学校和企业之间的关系,通过产教融合,更好地适应了社会。重庆科技学院在设计人才培养方案的时候,将职业核心能力融入了各个专业的课程体系以及日常教学当中。学校所有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课程设置以及教学过程无不渗透着职业核心能力教育的培养。2010年以来,学校就对各个专业采取了革新人才培养方案的重大举措,各个专业在修订人才培养方案之前,都要派遣学院领导、系主任、专业骨干教师到行业企业调研,弄清楚它们对实践型人力资源的需求和要求,同时还邀请到了企事业单位的专家到学校一同讨论、研究、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在这一过程中积极地接受企业(行业)专家的建议和意见,使职业核心能力培养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尤其是2013年重庆科技学院人才培养新方案中两个重要的特点就是:其一,学分结构的变化。降低总学分,提高选修课和实践课的比例,工科类实践教学学分占总学分的30%左右(其中实验类课程不少于5学分)。其二,在取得学分的途径中也可通过参加与专业有关的竞赛活动获得名次,或参加与专业相关的技能培训获得专业技能证书,符合学校相关规定即可取得学分。课程体系的设计是职业核心能力培养必不可少的一项工作。按照职业核心能力这条主线,加大专业课程整合力度,规范课程设置,推进校企合作育人。一是落实了各级卓越专业技术人员教育培养计划专业在内的17个专业,共计设置了125门校企合作课程。二是继续推进实践教学改革,确保落实职业能力培养,增开了17门专业综合实验课程。三是加强国际化能力培养,增开双语课、全英文课程54门。四是加强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研究能力,增开自主学习课程、研究型课程共79门。《重庆科技学院本科课程管理办法》第一章第四条中就明确提出:课程应体现实践型人力资源培养特色,注重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各专业应构建产教融合、协同育人的课程体系。在此要求下,《重庆科技学院2013级本科学习指南》中人才培养方案将课程的分类由以往的公共基础课、公共选修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专业限选课、专业任选课、实践课等多种类型调整为通识教育课、文理基础课、专业教育课、素质教育课四种类型。为满足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的需要,重庆科技学院在四种课程类型中分别植入了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的相关课程或渗透了相关教学内容。
首先,在通识选修课程中开设与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相关的课程。如开设礼仪与社交、礼仪实训、大学生创业学、创业管理学、企业文化等课程,目的在于加强学生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将职业核心能力中关于社交能力、数据处理能力、协同合作能力、自主解决问题、自我提高能力等渗透到日常的教育教学内容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其次,在此基础上,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劳动实践、科技发明、技能大赛、管理实践、社会实践等活动,拓展职业核心能力培养。截止到2014年,学校共举办学术、文化讲座138场,开展课外科技、文化活动项目150项。学生社团62个,参与社团学生5 814人,保障了各项活动有质有量的开展。除了上述的两种途径,重庆科技学院也将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积极地在其他课程中开展,使其能够全方位地服务于学生。在日常的教育教学过程中,注重职业核心能力相关内容的教授,能够加强学生对其的理解,并在实际的应用中不断提升。创新高校的大学生双创教育是高等学校实施产教融合的有效途径。重庆科技学院深入贯彻落实《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高校的大学生双创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创新高校的大学生双创教育参与到人才培养全过程中,并有机结合专业教育与高校的大学生双创教育。实施创新高校的大学生双创教育,有利于提升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增强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在创新基础上的创业能力,帮助大学生转变就业观念、培育创业意识、树立创业信心、掌握创业技能、提高创业管理的能力,促进高等学校转变教育思想观念,改革人才培养模式,促进产教融合在高等学校中有效的开展。重庆科技学院于2012年制定了《重庆科技学院大学生创新创业培训计划实施细则》,并就开展创新高校的大学生双创教育的指导思想、工作目标、主要形式、组织与分工、经费使用与管理、表彰与奖励6个方面进行了阐述。通过推行“创新人才培养资助计划”“大学生科技研究训练计划”、全校性的“赛课计划”、各类学科竞赛活动、创业培训项目和资助创业实践项目等措施积极鼓励学生参与到创新创业的活动中。一是进一步展开大学生创新高校的大学生双创教育。全年开设创业类公共选课程12门,吸引全校近1 000人选课并获得学分,选派6名教师先后参加了重庆市及全国创业指导师培训。二是细致做好创业训练与实践项目的相关工作。学校第三届大学生创业训练(实践)项目共立项39个,35个项目通过专家组验收结题。全校共有70余个团队参与申报学校第四届大学生创业训练(实践)项目,最终经专家评审同意立项42项。三是积极举办创新创业活动。成功举办了重庆市第五届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校内选拔赛,承办了重庆市第五届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复赛之沙盘模拟竞赛。四是新建了大学生微企创业孵化园并获批重庆市大学生创业示范基地称号。结合现有条件,与社会单位合作,已成功打造A、B、C三个功能互补、层次推进且各具特色的园区,园区共计3 500平方米,涵盖微企服务咨询、创业实训、创业孵化等多种功能并能为在校大学生提供微企创业一站式服务。一个很好的实例就是石油与天然气工程领域2013级的研究生刘宏伟,刘宏伟研制出了3D打印抛光机,通过竞价方式以200万元转让专利权。最后,他决定组建团队,努力向创新创业的方向继续发展。“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是当下最热的话题,学校开展了众创空间建设,刘宏伟以敏锐的触觉把握时代、把握机遇,成立了重庆百阿企业,是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重要助推力量和实施主体。高等学校职能之一便是主动服务地方经济,而要服务好区域经济,就需要企业的指导。换句话说,企业才是职业核心能力培养标准的制定者和评判者,亦是职业核心能力培养中的参与者与实施者。唯有肯定企业在职业核心能力培养中的重要作用,才能真正实现产教融合的五大要求,即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毕业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职业教育与终身学习对接。
重庆科技学院实质性开展“五共同”“一个全过程”,即用人单位和高校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共同组建教师队伍、共同搭建实践教学平台、共同实施教学、共同评价人才培养产教融合的水平,企业参与人才培养全过程。由此可以看出企业在人才培养,以及学生职业核心能力培养中的重要角色。
对于应用型本科高校的学生而言,要尽可能多地参加实习、实训。将习得的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经验,并且内化为职业核心能力,这是至关重要的。一方面,企业作为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一方,在与学校共建实验、实习、实训平台中发挥着必不可少的作用。目前,企业与重庆科技学院建立了200个就业基地,签订了近200余项合作协议。另一方面,重庆科技学院协同企事业单位共同培养人才。学校2014年修改的2014级本科人才培养方案中就明确显示出培养方案更加注重学生的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通过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开设课程,行业企业专家参与教学活动,对课程体系进行优化整合,使课程教学内容与职业标准、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更加紧密。通过建立实验班,邀请专家到学校讲课,和企事业单位一起培养学生的职业核心能力。在其过程中,企业的角色是必不可少的、无可替代的。在学生参与实验、实习和实训的过程中,企业作为一个社会中的大学,在其中也给学生指导学习的内容、学习的方法,传授实践的经验,使其能够更快地掌握工作技能,为将来学生迈进职业生涯做好铺垫。校企共建实践教学平台是实践产教融合的有效途径。根据教育部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的思想,学校要根据工学结合、知行合一的具体要求不断完善学生实验实训实习基地的搭建,依据市场生产部门的生产结构和流程不断完善理论知识体系和实践课程体系。校企共建教学科研平台。在学校内部,与中石油集团公司、重庆钢铁股份公司、中冶赛迪股份公司、重庆市安监局等一起,共同建立了“石油天然气钻采集输技术与装备教学科研综合平台”“冶金技术与装备教学科研综合平台”“国家工程中心冶金设备重点实验室”“化工技术及装备教学科研综合平台”“安全工程教学科研综合平台”,总投资为6 000多万元。目前学校教学科研教学设施总值3.8亿元,生均值达到19 000元。在学校外部,和重庆钢铁股份公司、中国石油集团公司等共建了3个“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学校与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武钢、西南铝、重钢、美国卡万塔能源公司、美国国际钻井承包商协会等百余家国内外知名企业签订的实习基地及产学研合作协议共200余个,在企事业单位建立了就业基地500余个。学校和企业一起建立培训中心、相关专业和二级学院。重庆科技学院与中石油集团公司联合共建石油工程技术研究与培训中心;与重庆市科委、重庆钢铁集团、美国卡万塔能源公司联合成立了重庆垃圾焚烧发电技术研究院,开发培育出垃圾发电专业方向;与重庆市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协同构建了重庆安全工程学院,重点培养高端应用型安全工程人才。每年为石油冶金行业培训8 000人次,为安全行业培训12 000人次,为地方技术及管理培训22 000人次。教师队伍的水平是衡量人才培养产教融合的水平的重要因素,亦是产教融合发展的必经之路。教育部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的思想,就明确指出了要培养“双师双能型”教师团队,要重新调整现有的教师队伍结构,完善教师的聘任制度以及评价的方法,同时,根据市场的需求,积极主动地聘请一些应用型的人才。《重庆科技学院本科课程管理办法》中就教师队伍建设提出了明确的指示:建设一支学缘结构、年龄结构、职称结构合理,由企业行业专家参与的学术水平高、工程能力强、教学经验丰富的“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并通过多项措施来建立双师型的师资队伍。学校采取四项措施打造“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一是实施青年教师“三种经历”(青年教师须到企业实践锻炼经历、任辅导员经历、到国内外高校进修经历)计划,先后有近200名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二是实行教师实践教学能力考核和实践教学资格认证制度;三是注重引进具有企业工作经验的硕士、博士到校任教;四是直接聘请企业工程技术人员、管理人员担任学校兼职教师和硕士生导师。目前,具有工程实践背景和执业资格的教师占专业教师的47.3%。2014年,学校召开了第一次人才工作大会,确定了“调结构、强能力、打造领军人物”的人才队伍建设思路,按照此要求,学校将大力推进中青年教师能力提升计划的“11121”名师造就工程,即每个学科力争一名省部级以上领军人才、每年选派100名教师参加工程实践锻炼、选派100名教师参加国内外短期深造、选派200名教师参加综合能力提升培训和100名教师参加英语应用能力培训。单单2014年,学校就选送37名中青年骨干教师赴国外深造,组织206名教师参加校内外培训,攻读博士学位47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