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节 学生层面

第五节 学生层面

大学生是拥有教育需求的求学者,有较强的求知欲,渴望通过学习提升自己的能力,促进自己的发展,所以比较关注精神需要的满足和自身能力的提升;另外,大学生也具有“经济人”特性,希望通过大学教育提高自己的收入,进而过上幸福的生活,而且他们的物质需求相对迫切,所以比较关注工作、收入等基本生活需要。

应用型高校深化产教融合主要是通过学校变革促进学生的发展和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学生是产教融合最主要的受益主体,本该具有较强的产教融合动力。然而,调查发现,不少学生对产教融合持漠不关心的态度。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有三点:一是应用型高校深化产教融合短期内无法显著提升学生的就业水平。1789年,德国学者席勒在耶拿大学的一次演讲中指出,在大学中存在两种类型的学生,一种为谋生而求学,另一种是为学术或学问本身而求学。在席勒看来,谋生型求学者学习的目的仅在于得到好的职业,改善其物质情况,满足其追逐名誉的需要。反对大学中功利观念的席勒提倡学生应追求学问及探究与整合本身,而不是将其视为达到世俗目的的手段。然而,席勒的主张可能更多地适用于古典的研究型大学,在现实的应用型高校之中,大量学生是为谋生而求学的,更直接地说为找到可以为其带来丰厚收入、名誉和社会地位的工作而选择读大学。但是,应用型高校的文凭价值有限,在高等教育劳动力市场供过于求的情况下,应用型高校深化产教融合很难在短期内提高其文凭价值,让学生找到好的工作。所以,不少学生对产教融合漠不关心,只希望尽快毕业。二是学生在应用型高校产教融合中处于被动的地位。在应用型高校产教融合的诸多主体中,政府属于助推者,学校管理人员属于改革方,教师属于改革对象,行业企业属于配合方,学生属于改革的受益方和服从者。从理论上说,学生不应仅仅是改革的服从者,而应充分维护自己的受教育权,给产教融合的改革方施加压力,并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参与产教融合。实际上,在教学资源的提供者导向的助推下,学生及其家长几乎没有能力和权利监督学校提高教育产教融合的水平,只能被动地接受教育的低产教融合的水平或者学校变革或好或坏的结果。如此,学生也很难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难以积极参与到应用型高校深化产教融合的改革之中。三是学生也具有机会主义倾向,有着反对应用型高校深化产教融合的一面。学生不是完美的天使,他们同样追求享乐和不劳而获,希望尽可能轻松地通过考试和毕业,学生在求学过程中偷懒、蒙混、作弊的现象也屡见不鲜。其实,学生的机会主义倾向早已被人所认识,为此还制造出一系列抑制学生机会主义的措施,如教育惩罚和道德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