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关注民意和经济社会发展

一、政府关注民意和经济社会发展

政府代表人民利益并关注民意。从社会契约论看,政府是人类为维护自身利益自由契约而成的。人类最初所处的状态是每个人自由、平等的由整体生态法统治的状态。在这种整体生态状态下,个人可以按照他们认为合适的办法决定他们的行动,处理他们的财产和人身,而无须得到任何人的许可或听命于任何人。然而,这种整体生态状态主要通过战争和强力分配资源,缺少一个衡量是非的共同标准和一个公正的裁判者,因而是不稳定的。人们为了克服整体生态状态的这些缺陷,更好地保护自己的人身和财产,便同意自愿放弃自己的某些权利,交由他们指定的人来行使,于是便产生了作为公民权利代理者的国家。由此可见,公民选举产生政府,政府代表的是有益于所有让渡权利的选民的想法和意愿。从马克思主义看,政府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后产业细化的产物,它起源于社会公共管理的需要并以这种需要为其活动的边界。

政府有两大职能,具体如下:

(1)社会管理职能:主要解决社会自身无力解决的问题,比如,政府管理宏观经济。

(2)政治(阶级)统治职能:政府掌握并使用国家机器对被统治阶级实行统治,以维护统治阶级的利益。

在社会主义社会,无产阶级(工人阶级)应成为统治者,领导人民组建政府并履行政府职能。在建立社会主义初期,政治统治和武装斗争是政府的主要职能。随着社会局势的稳定,社会管理职能应成为政府的主要职能。政府的职能是不断变化的。政府、市场和第三部门既是资源配置的三种不同方式,也是社会治理的三大制衡主体,这三大主体的权力边界以及力量对比,共同决定着政府在某一时空中的职能。以世界范围内的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在理论上的演化为例,15世纪到17世纪末的重商主义经济学,认为财富即金银且来源于对外贸易顺差,主张政府重视管理经济并积极开辟世界市场;18世纪到20世纪初的古典主义经济学指出,政府应充当“守夜人”,尽可能不干预经济活动。20世纪30年代,为化解经济危机等市场失灵问题所引发的灾难,凯恩斯主义主张,政府积极干预经济,鼓励政府刺激投资和消费,实行赤字财政。

20世纪70年代,政府干预出现了政府失灵(主要表现为经济“滞胀”),新自由主义开始提倡削弱政府在经济活动中的作用,市场化改革成为时代潮流。虽然关于政府与市场关系的经济理论与经济的发展不是严格对应的,但这些理论基本上反映了历史上不同阶段世界经济活动的总体趋势。现阶段我国政府的职能主要集中在经济社会的宏观管理。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社会管理成为政府的职能重心,积极转变职能,放松对经济活动的管制,建立社会服务体系,成为政府职能转变的趋势。2005年开始,高校扩招效应开始凸显,大学生就业难成为社会焦点问题。近年来,高等教育人才供给与劳动力市场的人才需求脱节问题突出,社会反响大,引起了政府的重点关注。2012年开始,中国GDP年增长率降落到6%~8%的中高速增长阶段,中国经济进入了新常态阶段。新常态下,要想继续保证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发展,必须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经济发展的路径,加快产业优化升级,坚持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进教育领域的综合改革。所以,从2013年起,政府开始助推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高校转变,其主要目的在于,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民意)和促进经济发展(履行经济社会发展职能)。

十八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指出,经济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地发挥政府作用。必须积极稳妥地从广度和深度上推进市场化改革,大幅度减少政府对资源的直接配置,助推资源配置依据市场规则、市场价格、市场竞争实现效益最大化和效率最优化。政府的职责和作用主要是保持宏观经济稳定,加强和优化公共服务,保障公平竞争,加强市场监管,维护市场秩序,助推可持续发展,促进共同富裕,弥补市场失灵。关注民意和管理经济社会,是政府助推应用型高校深化产教融合的重要缘由。可以说,政府助推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直接缘由是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和经济转型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