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科技学院产教融合的经验
自成立以来,重庆科技学院紧密围绕着石油冶金行业升级转型以及重庆市大力发展建设区域经济的契机,紧密跟随国家关于科技发展的战略思想,以传统优势的石油冶金专业为主主动参与到区域经济的建设当中来,通过深化与相关行业和重庆地区的紧密合作,建立起相关的研发基地和就业前实践平台,吸引校内外各方面的资源与各种企业产业和区域政府科研机构等紧密开展产教融合,致力于提升院校自身的教学水平和服务与相关产业及重庆地区的能力,摸索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产教融合的有效发展道路,与此同时也取得了一些成果。如前所述,产教融合的成效,不仅体现在学校建成了一批较高水平的校内外就业前实践平台,完善了实践型人力资源培养模式,也体现在保持了良好的大学生就业率和就业产教融合的水平(初次就业率一直保持在90%以上)。同时,教师队伍的结构也有明显改善,现有正高职称160余人、博士学位教师近260名、“双师双能型”教师538人。还促进了学科科研的建设发展,不但惠及学校,而且惠及企业。
学校先后“十二五”重点建设一级学科2个、二级学科2个,重庆市重点实验室4个,重庆市工程技术中心2个,重庆市科技创新团队4个。重庆垃圾焚烧发电技术研究院、重庆安全工程学院已成为重庆市高校产学研合作的成功范例。建校之初,研究经费不到500万,2005年突破1 000万,2010年突破5 000万,2012年首次突破亿元,2012、2013、2014、2015年连续四年研究经费突破亿元。2006年,学校实现了国家自科、社科基金零的突破;国家自科、社科项目立项17项,资助经费869万元,是2010年的5.29倍,居重庆市高校前列。2015年年初,作为参与单位获得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2008年以来,全校共主持国家级课题32项、省部级课题363项,获省部级以上科技进步奖13项。获得国家整体生态科学基金项目10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3项,重庆市科委项目26项,重庆市教委基础研究项目56项,并获得重庆科技进步一等奖的新突破。近几年来学校签约的科研项目超过1 000项,其中获得省部级科技进步奖的达40多项,获得授权专利318件,有2 000余篇论文被SCI和EI等检索和收录。
学校的教学科研任务紧密围绕着相关产业的先进技术需求,致力于在产业和行业上实现技术和应用的创新,以达到为企业创造直接经济效益、服务于企业的长期发展的目的。学校与几十家石油及冶金企业建立起了产教融合就业前实践的专门基地,并向十多家石油冶金企业进行科技人才的输送,通过对企业进行严格的调研来分析企业和行业的近期及未来需求,帮助企业解决具体生产过程中的技术问题和未来可能预计到的问题。学校自主研究和发明的新型低污染钻井液体系、PTS-II井控装备试压自动监控系统设备、方位随钻测井仪等设施都已广泛地应用于国内的石油企业,创造了极为可观的直接经济效益。自主研发的冶金检测相关设备已经应用在60余家冶金企业当中,所创造的直接经济效益高达数十亿。与重庆耐德公司合作开发的冷能利用设备降低了企业对相关进口设备的依赖,节省了大量的经费。自主研制的高性能板带轧制试验系统、铝电解穿孔阳极制备、大极板电解铅自动化生产线成套装备有助于冶金行业的升级转型,创造了可观的经济效益。通过近几年产教融合的实践,重庆科技学院取得了一些成效,在这些成效中笔者总结了以下几个成功的经验:
第一,校企合作共同培养学生的工程技术能力。如该校的化工学院自2005年9月以来,按照该院系的相关规划先后走访了重庆十余家制药企业,对企业的人才需求的实际状况,进行了有效的调研,从而为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培养高素质实践型人力资源奠定了基础,并最终取得了有效的结果。重庆多家制药企业还投入经费与学校联合培养人才,编写相应的实践教材,产教深度融合已经渐入佳境。
第二,按照产教融合要求完善课程体系。学校以能力为导向,通过与各个企业的紧密合作来开发具有很强应用性和创新性的课程内容,这不仅填补了应用型本科院校在课程设置方面存在的空白,而且通过聘请企业专家和具备生产一线经验的相关技术及管理人员组成学院专业指导管理协会,在平台上构建起了产教融合课程内容体系。
第三,建立稳固的校外实习基地。学校已建立起200多个校外实习基地,并聘请了行业知名人士、企业技术及管理人员及其他专家担任骨干课程的教授,引导学生的实习和教学指导工作。学校通过和企业建立起共建共管的校外实习基地制度,签订了相关的协议,确保了校外实习基地的稳定存在和发展。
第四,建立人才需求网络。学校依托人才市场等中介机构搜集各个方面的信息并展开调研,充分论证产教人融合教育培养人才的效果。通过教师积极深入地参与到毕业生就业指导和就业推荐上,提升毕业生的就业意识,并针对企业的实际需求进行毕业生毕业前教育,提升毕业生的就业率。
第五,加强学生职业素质培养。学校注重对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致力于将企业文化和职业道德融入课程教学当中,学院在课程设置上,将核心的课程内容中10%的课时分配给相关行业的专家进行授课,在学校开展产教融合的实践过程当中,学校积极地与有影响力的多家企业进行合作,结合实际企业行业岗位中的调研来制定教学大纲和教学内容,并优化专业设置和课程结构,甚至还有相关企业开发针对性的专业课程。
第六,健全实践教学过程产教融合的水平监控制度。学校在教学过程中进行严格的管理制度,对教学产教融合的水平和教学过程进行严格的监控和监督,尤其对实践教学的过程进行更加细致的监控和考核评估,因而使得存在于教学中及实践工作中的问题能够被及时发现,并有效解决。在学生完成学业进入社会后,根据毕业生实行跟踪调查,对毕业生、校友、企业反馈等实行监督和产教融合的水平评估。这十分有利于学校产教融合实践的拓展和高素质实践型人力资源的培养。
第七,实践教学真实项目引进。学生在进入专业课学习的过程中,教师会通过自身及学校的相关资源,积极引入企业中的实际项目并带领学生完成整个项目的流程。学生在教学的过程中全程参与到了实际工作项目的实施,完整地掌握了工作流程,并且得到了实际能力训练,为就业提供了良好的经验和工作积累。
重庆科技学院通过多年来不懈努力的探索,对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已经积累下了一定的经验,但是学校也同时面临着以下三大问题:第一,产教融合过程中学校基本属于有求于人的一方,加上学校是新建本科院校,在和老牌本科高校进行竞争中还处于弱势,难以形成一个长远而有效的机制。为摆脱这一困境,学校应该抓好三个工作:一是不断增强自身能力;二是主动上门服务;三是用实实在在的成果说话。
第二,学校的学术领军人物、学术带头人数量不足,在点上实现技术研发突破比较容易,但是难以完成大项目、形成大成果,难以形成规模效应。所以学校花了大力气引进、培养、用好、留住人才,精心组建学术团队、梯队,而且这是一项长期性的工作,考验着学校的耐心和耐力。
第三,科研和教学容易脱节。一开始,有些教师只愿意做科研,另有一些教师只愿意做教学,能够把科研和教学同时做好的教师是少数。所以,学校要从政策、制度、文化建设上加以引导,逐步让教师达到科教平衡。
【注释】
[1]1亩≈666.67平方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