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科技学院产教融合模式
重庆科技学院实施产教融合,其中,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是首位。学校积极与行业企业合作推进人才培养模式的不断发展和革新,现已形成以“五结合、五重点”为核心的人才培养模式。
首先得明白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是什么,顾名思义,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是高等学校对在校学生的一种期许,期盼培养出何种人才的设想。确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是各个高等院校制定相关制度政策体系,搭建独具自身特色的人才培养目标体系,以及明确高校自身所肩负的责任和义务。最近几年,由于国家教育战略的调整以及区域经济的飞速发展,要求地方本科院校培养适合于国家战略部署以及服务地方经济的实践型人力资源。而在我国处于经济转型和产业升级换代的时期,迫切需要大量高素质的实践型人力资源,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指出,“要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培养高素质人才和技能型人才”。重庆科技学院,作为一所应用型本科高校,2004年合校升本以来,学校传承历史,适应我国高等教育发展大势,近期发展目标即到2016年,力争在培养高级实践型人力资源方面在全国范围内具有示范性。中长期发展目标即是建成高级应用型专门人才培养高地和西部地区技术创新与应用基地,为此提出了“地方性,行业性,应用型,开放性”的定位。为认真落实“地方性”定位,在已经招生的46个专业中,24个直接服务于重庆市的支柱产业、战略新兴产业,占到50%以上。为深入落实“行业性”办学定位,学校领导带队每年定期走访行业企业,二级学院、教授博士倾力为行业企业开展技术研发服务,成立了合作发展部、产学研合作工作管理协会等专门机构促进与行业企业的合作,紧密维系了与石油行业、冶金行业的血脉联系。在《重庆科技学院2014级本科学习指南》中,就明确提出了其人才培养目标是坚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培养基础知识面宽、工程实践能力强、具有创新精神、面向石油冶金行业和重庆区域经济社会一线工作需要的高素质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何为“五结合、五重点”,重庆科技学院将其分为以下五种:
第一,课程体系设置与岗位需求相结合,重点考虑岗位实际需求。
第二,基础理论知识的传授与基本技能培养相结合,重点培养学生的基本技能。
第三,专业理论知识的传授与实践教学相结合,重点强化实践教学环节。
第四,通识教育与职业教育有机结合,重点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能力。
第五,校企合作培养、工学结合,重点培养学生的工程意识和实践能力。
(1)课程体系设置与岗位需求相结合,重点考虑岗位实际需求。学校定期走访企业,利用寒暑假,组织队伍分赴企业开展访问交流,主动询问企业行业对人才的需求,并依据企业岗位需求设置课程体系,加强专业课程与实训课程的针对性和应用型。提高专业课程整合的强度,进一步规范课程设置,促进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学校在已经招生的46个专业中,24个直接服务于重庆市的支柱产业、战略新兴产业,占到50%以上。而2013年课程改革也紧紧围绕着市场和岗位实际需求和导向。
(2)基础理论知识的传授与基本技能培养相结合,重点培养学生的基本技能。基础理论知识包括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基本技能指在知识的基础上,通过实践活动形成的活动方式和心智活动方式。众所周知,以往传统的大学都是一座象牙塔,学生永远是沉浸在书海之中,缺乏实际运用知识的环节。面对这一困境,学校通过学科专业竞赛、大学生创新资助计划、赛课计划、英语竞赛等方式,将理论知识的传授与基本技能相结合,较好地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基本技能。
(3)专业理论知识的传授与实践教学相结合,重点强化实践教学环节。专业理论知识的传授应根据学生未来的职业岗位需求而开展,而实践教学应建立在理论知识传授的基础之上,达到学和用相结合。而实践教学有利于学生获得直接知识、经验简介知识,使其能运用理论知识去解决具体问题,也能培养学生独立操作的意识和能力。比较2015级本科人才培养方案与2013、2014级本科人才培养方案,学校在不断推进实践教学改革,为确保落实职业能力培养,增开了17门专业综合实验课程。并与200余家国内外知名企业签订了实习基地,平均每个本科专业有4.5个校外实习就业前实践的专门基地。通识教育与职业教育有机结合,重点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能力。通识教育培养学生能够独立思考,且对不同的学科有所认识,将不同的知识融会贯通,最终目的是培养出完全、完整的人。职业教育是指为使受教育者获得某种职业技能或职业知识、形成良好的职业道德,从而满足从事一定社会生产劳动所需要而开展的一种教育活动。通识教育与职业教育相结合,能缩短学生踏入职业道路的时间,提高学校学生的就业率,同时也能够提高企业职工上岗工作的效率。目前重庆科技学院已将职业素质能力渗透入人才培养方案以及课程体系中,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能力,为以后踏入职业岗位做铺垫。
(4)校企合作、工学结合,重点培养学生的工程意识和实践能力。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注重学生在实践中学习,有利于满足学生就业的需求。学校除了与企业共建实习就业前实践的专门基地、产学研合作基地以外,重点在5个国家开设专业技术人员培养专业、2个特殊需求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领域推行工学结合模式,并积极推行大学生社会实践、社会调查工作,对全校形成示范带动效应,促进了大学生的就业产教融合的水平。2014年新增就业基地123个,使就业基地总数达到500余个。近年来的统计数据表明,45.83%的本科毕业生在石油、冶金行业就业,27.28%的本科毕业生在重庆地区和安全领域就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