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科技学院产教融合的理念

二、重庆科技学院产教融合的理念

唯先有理念的树立才能指导产教融合在高等学校的实施。重庆科技学院助推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其基本的理念是以学生为本、以能力为重,校企合作育人,这是实施产教融合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培养人才是高等教育的最终落脚点,应用型本科高校实施产教融合也应坚持以学生为本的理念。经过六十多年的办学历程,重庆科技学院确定了实践型人力资源的培养思路,即是说要以学生为本,按照生源的特点,按照大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兴趣和就业需求等现实状况,面向基层、综合培养。在这一理念的指引下,重庆科技学院专升本十年以来,学生服务更加精细化。通过校长信箱、学风调研、校长热线、访谈、教务在线、学生评教等多种形式倾听学生呼声,及时解决问题,从选课、考试及成绩查询到实习实验安排、毕业设计实行一条龙服务,学校所有实验室全面向学生开放,免费使用,并配备指导教师进行指导。实践教学基地、平台更加真实化。在校内,有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1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国家级大学生工程实践教育中心4个,国家级实验教学中心3个,市级实验教学中心6个,校级实验教学中心6个。在校外,学校与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武钢、西南铝、重钢、美国卡万塔能源公司、美国国际钻井承包商协会等百余家国内外知名企业签订的实习基地及产学研合作协议共216个,平均每个本科专业有4.5个校外实习就业前实践的专门基地。在这过程中,学生获得很多奖项和创造,其中,包括598项省部级以上奖励,238项挑战杯等国家奖励,120余篇论文发表,30多项专利等。其中尤为突出的是2013级石油与天然气专业的研究生刘宏伟同学,他以其低成本(2 400元)成功自主研发了3D打印抛光机,并通过央视节目《发明梦工厂》以200万元的价格转让了专利权。何为能力?任何一种能力都是知识的运用,这个知识包括了理论知识和实践知识两类,都是智力(包括注意力,观察力,思维力,记忆力,想象力等)转化为实际行动,成为完成某一任务的心理品质,所以,能力是知识和智力的结晶。而学校是培养一个人能力的重要场所。要如何培养学生这种能力,也成了应用型本科高校实施产教融合的另一内在需求。在《重庆科技学院2014级学习指南》中关于人才培养方案就有鲜明的特点,培养方案更加注重学习的职业能力培养。学校通过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开设有关课程,并邀请到行业(企业)专家参与到学校教育教学活动中,对课程体系进行系统的优化整合,使得课程的教学内容与职业标准、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得更加紧密。在《重庆科技学院本科课程管理办法》中关于课程设置就明确地指出,各专业应该坚持能力本为、应用导向,系统设计和整体优化课程体系。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设置的每门课程都要对显示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结构有确定映射关系。不管是人才培养方案还是课程设置无不凸显学生能力为重的理念。产教融合是校企合作的深层次发展,校企合作是产教融合的必要条件,唯有树立了校企合作育人理念才能更好地被应用型本科高校的管理者理解,以便实施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是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经济全球化和产业转型升级的必经之路,是各国企业、教育界都普遍认可的,与此同时也是当下各地高等院校在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以及革新体制机制方面的一个必由之路。

教育部在文件《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产教融合的水平的若干意见》中就有清楚地指出:全国各高等院校要促进与企业间的合作、协同创新,研究和探讨出校企合作共同培养人才的新方案。在这个浪潮中,重庆科技学院积极主动地投身于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的实践中。学校在本科人才培养及研究生教育的教育教学活动中,贯彻落实开展“五共同”“一个全过程”——共同制订人才培养方案、共同组建教师队伍、共同搭建实践教学平台、共同实施教学、共同评价人才培养产教融合的水平,企业参与人才培养全过程。与石油、安全相关企业及政府机关开展紧密合作,2012年成功获得石油和安全工程的满足国家特殊需求的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试点单位,以建设应用型大学为目标,以培养应用型科技人才为目的,对专业学位工程硕士培养实施“双导师制”——即其中一导师必须是企业技术或管理人员,在企业建立了十余个人才培养基地,聘请企业技术管理一线或工程技术主管来校任课教学,派出专业骨干老师到企业生产一线挂职锻炼,促进交流合作的同时,提升人才培养产教融合的水平。与重庆钢铁集团公司建立起校企合作关系,并在重庆垃圾焚烧发电技术研究院设立了博士后的一个工作室,齐心协力培养一批在学术、科研以及教学方面的高端实践型人才。重庆科技学院与200余家行业协会、地方政府部门、企业以及科研院所签订了合作协议,实现了学校办学与行业产业的不断融合,为学校的人才培养提供了坚强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