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型高校学科少
学科数量和实力是应用型高校深化产教融合(主要是校企合作方面)的基础。高等学校是以高深知识的创新、传播和应用来服务社会的,建立在知识创新和应用基础上的科研技术水平(或产品研发能力)是校企合作的重要资本。地方院校(包括地方重点院校和应用型高校)平均获得的企事业单位委托经费非常有限,仅分别为部委院校和教育部直属院校的5.8%和4%。从高校和企业在人才培养和项目研发方面的合作看,相比于应用型高校,研究型大学利用其在学科、技术、设备、政策等方面的优势,获得了大型企业尤其是从事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大型企业的兴趣和支持。可以说,一所高校的学科数量越多、实力越强,其科研技术水平和产品研发能力越高,越能为企业和社会提供好的服务,越能在校企合作市场上占据优势。根据目前的评价体制,如果某个一级学科具有博士学位授予权,则说明其学科实力较强。据此,可从高校的学科设置及其具有的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数量,大致估计其科研技术水平。相比于研究型大学,应用型高校主要以本科为主,拥有少量硕士点,学科实力和科研技术能力较弱,很难得到大型企业的橄榄枝。从高校获得的企事业单位委托经费来看,2015年,“985”“211”及省部共建高校平均获得的企事业单位委托经费为32 658.8万元,而其他本科高等学校(多数是应用型高校)和高等专科学校平均获得的企事业单位委托经费仅分别为2 073.5万元和42.1万元。这种以技术交换为支撑的校企互利合作,不仅能吸引大企业加盟,而且能切实推进产教融合,促进大学和企业在人才定制培养、学生实习实践、共建研发平台与合作研究、设立教育发展基金等方面开展长期深入的合作。不仅如此,研究型大学和许多大型企业建立了合作关系,几乎垄断了区域校企合作的高端市场,这增加了应用型高校和大型企业建立合作关系的市场准入难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