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利于专业定位和建设

一、有利于专业定位和建设

企业和高校紧密合作,当社会经济发展的路径发生变化时,企业能够第一时间感知到,企业将所需要的人才培养标准及时传达给高校,高校及时做出响应,使专业定位始终跟上时代的步伐。从教育方面看,近一段时期以来,我国职业教育的一大特色是以职业学校为主体培养初入职的技术技能人才,经济领域行业企业相对脱离于人才的正规职业准备教育,出现了职业院校对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共同育人和研发的需求格外强烈,然而困难也格外多的情景。企业拥有丰富的技术能手,对于行业需要的人才定位比较清楚,能够给专业定位和学科发展把脉。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培养技术技能人才是国际职业教育成功国家的共同规律。呼唤和渴求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培育技术技能人才在我国有着深刻的教育和经济背景。从经济领域看,我国正在进入工业化中期,努力实现产业升级转型、建立创新驱动的现代产业体系,对复合型和创新型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在倒逼行业企业做出变革。发展所面临的体制机制困境,保障技术应用和技能人才发展的实践问题,具有重大的研究意义与价值。从教育方面看,近一段时期以来,我国职业教育的一大特色是以职业学校为主体培养初入职的技术技能人才,经济领域行业企业相对脱离于人才的正规职业准备教育,出现了职业院校对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共同育人和研发的需求格外强烈,然而困难也格外多的情景。从经济领域看,我国正在进入工业化中期,努力实现产业升级转型、建立创新驱动的现代产业体系,对复合型和创新型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在倒逼行业企业做出变革。

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培养技术技能人才是国际职业教育成功国家的共同规律。呼唤和渴求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培育技术技能人才在我国有着深刻的教育和经济背景。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当前职业教育的体制机制不畅、承担和参与主体缺位、相关制度不匹配、政策措施不协调、发展动力不足等问题成为制约职业教育发展的瓶颈。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解决上述职业教育的瓶颈问题提出了全新视角、顶层思路。职业教育作为与社会经济发展密切相关的一种教育类型,同时肩负着面向人人和培养高技能人才的重任,关乎国家的经济发展与社会和谐。职业教育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的现代化,是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对全面深化改革,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具有重大意义。改革开放以来,在政府及各部门的积极努力下,职业教育的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但是,目前与我国经济社会的需求和人民群众的期盼相比,职业教育发展依然面临很多困境,许多问题表面看似乎在职业教育自身,而其实质是职业教育的外部制度、体制机制使然。“十一五”以来,我国职业教育的校企合作创设了“订单式”培养、工学交替、校中厂、厂中校、“政、校、企”三方联动等一批具有区域行业特色的校企合作人才培养实现形式,形成了“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的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理念,但是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也遇到了较多的困惑、问题和困难,尤其是参与各方对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国家制度政策的缺失体会颇深,对职业教育在国家政策、制度层面的顶层设计改革有着较为迫切的诉求。实行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是技能型人才培养的有效途径,体现了职业教育的本质特点。职业教育所肩负的培养技能型人才的任务需要职业院校与行业企业共同承担,日益成为职业院校、广大企业和社会各界的共识。

从“单维”管理理念转向“多元”治理理念,在治理理论的指导下,借鉴国际比较经验,研究职业教育的多元治理主体的权责、实行管办评分离、多样化治理工具、完善的治理制度体系、治理指标体系、治理的制度包与工具包等,具有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意义。首先,完善职业教育治理体系、实现职业教育治理能力现代化,将有助于我国数以亿计的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和可持续发展,有助于职业教育突破上述制约瓶颈和困境,增强职业教育服务产业结构调整、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其次,对职业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研究,有助于促进我国社会民主与全面提升,增强人民群众学有所教、学有所用的终身学习途径和机会,依靠职业教育提升国民素质和发展能力,提升体面就业、幸福生活的民主和谐境况。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进一步指出:“加快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培养高素质人才和技能型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