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的产学融合模式
目前,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成为各国提升国家竞争力和实现社会稳定的重要战略。中国应充分学习和借鉴世界各国的先进技术和经验,以更加开放的姿态融入国际职业教育改革发展中。本书拟就日本职业教育促进产业发展的经验及举措作分析探讨。日本从1871年东京“工学寮”建立始,进入了现代职业教育阶段。一个多世纪以来,日本职业教育取得了长足发展,特色突出,发挥了国家经济腾飞助推器的作用。日本职业教育系统的立法,让职业教育有法可依、有章可循。1899年颁布的《实业学校令》是日本第一部职业教育法令。1916—1947年实施《工厂法施行令》,指出要对雇佣人员进行教育培训。1947年颁布《教育基本法》,对劳动基准和职业训练目的等做出规定,同年还颁布了《职业安定法》。1951年颁布《产业教育振兴法》,是“二战”后日本一部比较全面的职业教育立法。1958年,颁布实施职业教育的基本法——《职业训练法》,为工业以及其他行业培养拥有技能的从业人员,在寻求职业安定和人才地位提高的过程中,使经济得以发展。除此之外,随着产业结构和经济社会变化以及职业教育发展的需要,日本还陆续出台了其他诸多相关法律,保障了职业教育的持续发展。日本职业教育为其产业结构调整提供了人力、智力支持,有力地助推了经济的发展。“二战”结束时,日本经济受到严重影响,1946年的第一、第二、第三产业比重分别为38.8%、26.3%、34.9%,到1955年为38.8%、28.7%、32.5%。
尽管这段时间三次产业结构并没有明显的变化,但随着经济总量的高速增长和生产规模的扩大,产业界对技术人员的需求大大增加。从1956年起,日本产业结构进行调整,第一产业比重不断下降,到1989年下降至2.9%;第二产业比重迅速攀升,到1989年达到39.2%;第三产业比重逐渐上升,到1983年更上升至60.8%。经济的发展变化对职业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20世纪50年代中期到70年代中期,职业高中在校学生构成中,第一产业的学生数基本维持不变,而第二、第三产业的学生数持续增长。在此期间,日本职业教育很好地适应了产业发展的变化,满足了经济高速增长对人才的大量需求。20世纪初,日本职业教育的形式以学校教育为主,主要有徒弟学校、实业学校、实业实习学校、专修学校、实业专科学校等,当时的职业学校已达500多所,在校生75 000人,为日本工业崛起提供了技术人才支持。由于20世纪70年代日本的重化工业受到世界石油危机的严重冲击,80年代日本产业进入新一轮结构调整,走技术立国的经济发展战略,逐渐将产业结构由重化工业、汽车制造业等向金融、电子通信、生物工程、医药保健、新能源等产业转化,相应地,各职业教育学校也逐渐开设相关专业。日本将原来的综合学科分解为若干小学科,如把商业学科细分为经理科、事务科、信息处理科、秘书科、营业科、贸易科等,从1966年到1978年,学科种类从218种发展到了251种,仅工业学科就达到了117种。每年职教新专业的开设从1985年的67个增加到1991年的247个,每年旧专业的废止从1980年的88个增加到1991年的230个。日本职业学校以私营学校为主,一般在800人以下,但其办学的灵活性与多样性、课程设置的实践性和针对性以及严谨的治学精神培养的学生很好地契合了当地产业的发展,为产业界输送了急需的各类专门人才。日本职业教育办学主体多样,除了职业学校以外,企业非常重视根据自身需求进行职业教育。
日本的《职业能力开发促进法》规定了企业对人才自发的、有计划的能力开发负有积极支持的责任和义务。日本企业对员工实施职业教育的投入很大,根据2008年日本雇佣能力开发研讨会对教育培训市场资金投入的推算,在总计投入的1兆7 500亿日元中,企业投入8 800亿日元,占全部的50.3%,比财政投入多40个百分点左右,比个人投入多10个百分点。企业对员工进行职业规划,支持员工参加各种职业教育培训,以提高员工的生产技能和管理水平。这种企业职业教育是受企业和产业需求驱动而形成的一种职业教育模式,极大地提高了日本的社会劳动生产率,促进了日本经济的发达。产学合作是日本职业教育的典型特点,日本通过此方式培养出了大批高级实践型人力资源,对经济恢复和振兴发挥了重要作用。日本出台了《大学等技术转化促进法》,对高等职业学校研究成果如何尽快地向企业转化,促使日本产业结构的调整做出了详尽的规定。
日本企业为了获得所需的技术人才和科研服务,积极地与学校合作,而专门学校为了提高就业率、办好教学,也加强与企业联系,这样最终形成了用人单位和高校互利互惠的良性循环。产业界与学校在人才培养上充分合作,一方面,企业为学生提供奖学金,学生毕业后到企业工作,而企业也选派员工到学校参加进修和培训,再返回企业工作;另一方面,企业人员可以受聘于学校,进行讲学或实验指导,学校的老师也兼任企业的相关职位,对企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此外,日本还设立了学术振兴资金、科研费补助金等,对产学合作项目给予一定的资助,学校可接受企业的委托或与企业一起从事相应项目研究工作,并快速、便捷地将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日本通过实施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等值发展体系建设,从根本上提升了职业教育的地位。同时,日本也是世界上最早提出终身教育理念的国家之一,注重从学校进入社会后的教育与培训,如通过企业主办的职业教育、社会主办的职业教育、通信教育、自发的学习会或研究会等来更新知识和技能。这种职业教育多由企业提供,从初级培训到提升培训,分为不同的等级,以保证员工素质不断提高,适应新技术的应用和企业发展的要求。
1995年,第19届东京都产业教育审议会发表的《关于在终身学习社会期待的职业教育》咨询报告中提出,要构筑终身学习社会,把走上社会后的学习作为人生体系的重要一环。这一系列的法律规章和权威报告,有力地助推了终身职业教育理念的普及。除此之外,日本还通过职业资格认证体系来提升职业教育的社会地位和鼓励发展终身职教事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