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教师层面
从教师的成本-收益分析看,应用型高校深化产教融合短期内增加了教师的教育教学成本,降低了教师的利益剩余,不利于调动教师深化产教融合的积极性。应用型高校深化产教融合大幅增加了教师的工作量,却没有相应地提高教师的薪酬。总体来看,应用型高校深化产教融合,改革的重点和难点在教师。应用型高校深化产教融合对教师提出四点要求:更新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参加校外培训和侧重应用研究,这都会增加教师的成本。更新教学内容,意味着教师要根据产业发展和生产一线的实际重新备课,打破教材体系,自主构建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意味着教师要很大程度上减少使用成本较低的讲授法,更多地使用一些耗费时间、精力且难度更大的案例教学法、发现教学法、程序教学法和实验教学法等。参加校外培训,意味着教师要适应新的环境,放弃假期的闲暇和收入。侧重应用研究,意味着教师要慎重选择研究问题,将探索与发展知识的传授相结合。可以说,应用型高校深化产教融合的结果,让教师这份职业变得更不轻松,教师整体生态成为改革最大的反对者,这种反对的表现形式可能不是集会或者“发声”,而更多的是一种改革中的“不作为”或“假作为”。严重的是,应用型高校深化产教融合直接关系到教师的“去留”。深化产教融合,要求应用型高校根据地区产业发展需求调整学科专业设置,缩减甚至取消部分不适应产业发展需求的专业。过去,应用型高校的学科专业是因教师而设,即因为学校聘请了某学科专业的教师,所以学校要报请教育主管部门开设相关的学科专业,进而再招收学生。现在,应用型高校的学科专业是因产业发展需求而设,专业的背后是教师,调整专业的潜台词是调整教师,让被调整的教师“转业”或“失业”。
虽然从长期来看,教师与学生、学校休戚相关,教师深化产教融合有利于提高人才培养产教融合的水平,促进学生就业,增强应用型高校的市场竞争力,从而增加自身的福利——获得尊重、稳定工作、晋升职位和增加薪酬等。但是,短期来看,大学教师属于高层次知识分子,传播和创新知识以及提高精神境界是大学教师的职责与追求,所以其比较注重求知和道德修养等精神需求的满足。同时,教师是教学的引导者,教师教学的对象是学生,教师在工作中接触最多的也是学生,教师理所当然希望获得学生的尊重。从人的“经济人”特性看,教师和其他行业企业的职员一样,追求基本的物质需求,也希望能自我实现、获得领导认可和职位晋升,同时履行好自己的责任,所以大学教师的利益需求也多是以自我为中心的。此外,由于应用型高校的教师的收入有限,所以他们比较看重物质需求的满足和个人利益的实现。应用型高校深化产教融合,增加了教师的成本,伤害了教师的利益,且没有为教师提供相应的奖励或补偿,降低了教师的产教融合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