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教融合中的国家骨干高等职业院校发展
2010年,在对国家示范高等职业院校建设项目成果充分认可的基础上,教育部、财政部对继续延长该项目计划的实施做出具体安排,确定新增100所骨干高等职业院校建设,继续发挥财政专项对高职教育改革发展的引导作用,推进地方政府完善政策、加大投入,创新办学体制机制,推进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增强办学活力;并将校企合作体制机制建设作为突破工学结合教学改革瓶颈的重要举措,形成人才共育、过程共管、成果共享、责任共担的紧密型合作办学体制机制,促进校企深度合作,增强办学活力,形成新的引领机制。
骨干院校项目建设文件规定央财资金可以部分安排用于办学体制机制创新,成为政府引导骨干院校建设项目推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重要信号。一批国家骨干建设项目院校领导普遍认为,骨干建设项目不仅仅使学校办学业绩得到明显提升,更重要的是在校企合作体制机制上取得了成功突破,为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提供了保障。90%以上的骨干项目建设院校成立了校企合作办学理事会,成立了职教集团的骨干院校所有重点建设专业都成立了学科发展指导管理协会,部分重点专业探索了校企合作的升级模式。
《2018中国高等职业教育产教融合的水平年度报告》是由全国高职高专校长联席会议委托,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和麦可思研究院共同编制的高职产教融合的水平年报,已经连续发布几年。几年来,报告始终坚持需求导向、坚持第三方视角、坚持创新发展,逐步形成了由学生成长成才、学校办学实力、政策发展环境、国际影响力和服务贡献力构成的“五维产教融合的水平观”,探索建立了不同维度产教融合的水平评价的指标体系,持续引导高等职业教育强化内涵、提升产教融合的水平,成为社会了解高等职业教育的重要窗口。
正值中国改革开放40周年,2018年报告坚持创新内容、完善体系,努力反映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不停顿,开放不止步”的发展历程。党的十九大提出,“完善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高等职业教育产教融合的水平提升迎来新机遇。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的新形势,面向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施“中国制造2025”的战略目标,高等职业教育基于综合改革与本土实践的高产教融合的水平发展理念和体系正在形成,2017年人才培养工作取得新进展。报告显示:学生自信、上进等良好素养逐步形成,实践教学、社团活动的育人功能日益显现。毕业生就业率、月收入、专业相关度、母校满意度、自主创业比例、毕业三年职位晋升比例等指标稳中有升。毕业生就业产教融合的水平进一步提高,职业发展上升空间扩大,为阻断贫困代际传递做出贡献。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智能制造等相关专业高速和高质量发展,支撑新兴产业能力增强。高等职业院校深化产教融合过程中注重将产业先进技术等元素融入教学过程,企业的育人作用不断体现。专业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同向同行,呈现全方位育人的良好态势。信息化课堂教学渐入常态化,优质教学资源跨区域跨行业共建共享机制开始形成。高职教育服务脱贫攻坚呈现新态势,形成“专业支撑+产业扶贫”“组团式扶贫”等特色模式。校村合作、校镇合作成为城乡融合新模式,成为乡村振兴人才培养的新特点,一批中西部地区院校正在成为当地发展的新地标。优质院校得到地方政府和行业领军企业的认可与支持,为“中国制造”注入新动力。服务贡献50强院校整体水平有较大提升。高等职业院校服务“一带一路”呈现区域特点,开放办学持续深化,境外办学更加多样化。专业教学标准和课程标准逐步得到国(境)外认可,来华留学与培训量增长明显但仍处于起步阶段,亟待高等职业院校加强专业标准建设,更需要各级政府的政策引导和资源支持。
报告强调,政府责任是高等职业院校发展的环境质量重要方面。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教育脱贫攻坚等政策密集出台,优质院校建设成效显现,创新发展行动计划进一步落实。高职教育生均公共教育费用继续增长。产教融合的水平年报三级发布制度进入常态化,社会影响力增强。高等职业院校不平衡不充分发展问题亟待解决,高水平建设更需要强化中央财政的专项引导。报告首次发布的高等职业院校教学资源50强显示:东部地区高等职业院校资源水平整体较高;中西部地区院校的生均教学科研教学设施值等资源水平较弱,需要加大投入,加强建设;示范骨干高等职业院校教学资源水平优势明显,体现出财政专项投入对于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重要作用;教学资源存在明显的区域和院校不平衡性,亟待政府和院校予以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