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斯特的产学合作理论
英国著名学者、教育家福斯特在现代产学合作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代表价值,他的产学合作理念对教育界的发展来说具有很高的战略性。福斯特认为,当前许多职业教育计划难以实现都是因为受训者缺乏必要的基础理论知识与基础技能知识。正是基于此,福斯特认为,产学合作的过程中应该首先从课程职业化设计出发,以理论基础为切入点,最终搭建就业化平台。同时,职业院校中中、低级人才的培养应该注重走“产学融合”的道路。正是基于此,学校在开展各种职业培训计划的过程中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培养和改造:
第一,要控制好地方工科院校发展的规模,拓展学生能力的基础上要结合社会经济发展的现实状况。
第二,要改革好地方工科院校的课程内容,多设置一些工读交替的“三明治”课程。
第三,要控制好地方工科院校中生源的比例,有可能的话让在职人员成为地方工科院校生源的主要来源渠道之一。福斯特产学合作的理论对包括中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的教育来说具有很好的借鉴作用。
福斯特是当今国际职业教育理论界深具影响力的著名学者,多年来致力于职业教育理论的研究。他早年毕业于伦敦大学经济学院,曾经担任过美国芝加哥大学教育学和社会学教授、比较教育中心主任;澳大利亚麦夸里大学教育学教授兼院长;美国纽约州立大学教育学和社会学教授。福斯特以他的《发展规划中的职业学校谬误》一文而闻名于世。此文发表于1965年,其许多关于职教发展的重要思想即包含在此文中。福斯特职教思想的许多观点被世界银行借鉴,成为当今指导各国职教发展政策性文件的重要组成部分。20世纪60年代,正是西方“发展经济学”盛行时期。这一理论提出: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增长“可以让政府去发挥主要作用”;可采用“集中的、非面向市场的计划模式”。受其影响,当时教育理论界有人提出了“人力资源说”,即主张学校可以根据政府的经济发展计划和“长期性的人力预测”来提供一定数量训练有素的人力储备为经济发展服务。在教育发展战略上,这一学派主张发展中国家通过重点投资学校形态的职业教育和在普通学校课程中渗入职教内容来促进经济发展。人力资源说在当时得到了包括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世界银行在内的一些国际组织的支持,成为当时发展中国家教育与经济发展的指导理论。这一学派的观点以当时英国经济学家巴洛夫为代表。针对巴洛夫的主流派理论,作为长期致力于发展中国家教育理论研究专家的福斯特,以他多年来的研究成果为依据,写下了《发展规划中的职业学校谬误》这一名作,从教育发展的一些根本问题上系统地阐述了他的职教思想,提出了许多与巴洛夫为首的主流派不同的观点,从而在职教理论界引发了一场长达1/4世纪的大论战。最后,福斯特由少数派成为当今职业教育界最有影响的主流学派。福斯特的职业教育思想福斯特职教思想反映在《发展规划中的职业学校谬误》这篇名作以及他以后发表的文章中,我们可对其主要思想和观点进行以下概括:
(1)职业教育必须以劳动力就业市场的需求为出发点。
福斯特认为,受训者在劳动力市场中的就业机会和就业后的发展前景,是职业教育发展的最关键因素。正是基于此,职业技术教育的发展必须以劳动力就业市场的实际需求为出发点。
(2)“技术浪费”应成为职教计划评估中的一项重要内容。
福斯特注意到,许多发展中国家的职教毕业生的就业岗位与其所受的专业训练不一致,从而他提出了职教中的“技术浪费”问题。他认为“技术浪费”通常是以下三个方面的原因造成的:一是国家为促进经济发展提前培训某类人才,但现有经济并不能利用和消化这些人才;二是市场需要这些人才,但被安排到与训练不相关的职位,所用非所学;三是市场需要这类人才,但职业前景和职业报酬不理想导致职业教育毕业生选择了与培训无关的职业。对这种“技术浪费”资源缺乏的发展中国家应足够重视,把它纳入职业教育计划评估,并作为其中的一项重要内容。他还认为尽管“技术浪费”现象在发达国家也存在,但在发展中国家更严重,而由于发展中国家的资源更加有限,所以,这种“浪费”更应该加以足够的重视。
(3)职业化的学校课程既不能决定学生的职业志愿也不能解决其失业问题。
以巴洛夫为首的主流派认为,通过学校课程的职业化可引导学生的职业志愿,从而避免学生不切实际的就业愿望,减少失业。福斯特认为,学生的职业志愿更多地由个人对经济交换部门的就业机会的看法决定,学校课程本身对这一选择过程并无多大的影响;失业的原因并不简单是学校课程上的缺陷,很大程度上是劳动力市场对受训者缺乏实际需求。
(4)基于简单预测的“人力规划”不能成为职业教育发展的依据。
20世纪60年代是“人力规划”最时兴的时期,大规模人力预测成果作为各级各类教育与人才培养的依据,对职业教育的影响尤为突出。福斯特对此持批评态度。首先,他对人力预测的准确性表示怀疑,他认为“经济交换部门的增长率是很难准确估计的”。其次,他对人力规划的后果表示担忧,因为,一旦经济增长率不足以吸收和消化人力规划所培养的人才,不仅会造成人力和物力浪费,还会加重社会上的失业状况。应当指出的是,在计划经济下大规模计划是行不通的,但与实际发展密切相关的小规模的培训计划还是应提倡的,福斯特反对的是那种脱离市场的“大规模的”人力规划,他支持那种“与实际发展密切相关的”“小规模的”职业教育计划。这也是他所强调的“职业教育发展必须以劳动力就业市场的实际需求为出发点”。
(5)职业学校谬误论。
巴洛夫等主张发展中国家用职业学校培养初、中级人才。福斯特从职校体制内部指出“学校形态”职业教育办学方式的局限性和一些自身难以克服的缺陷,具体包括:职校办学成本高;培训设备很难跟上现实要求;发展中国家职业学校学生不甘于放弃升学的希望,把职业教育课程作升学的奠基石,学生期望与职业教育规划者志愿相悖;学校所设课程往往与就业岗位所需经验格格不入,所学技能往往与现实职业要求不符,职业培训与职业工作情景不相关;不易找到合适的师资等。另外,职校的学制较长,一般要三年左右,不能对劳动力市场做出迅速而灵活的反应。正是由于以上原因,福斯特认为,学校本位的职业教育最终难免失败的命运。正是基于此,就结果而言,职业学校只能是一种“谬误”。
(6)职业教育的重点是非正规的在职培训。
“企业本位”的职业培训优于学校本位的职业教育。福斯特认为,发展企业本位的在职培训计划要比发展正规的职校“更加经济”“更少浪费”。因为企业比职校更了解培训“产品”的标准和要求,而且企业有提供在职培训的良好条件。
(7)倡导“产学合作”的办学形式。
福斯特认为,职校在人才培养上有规模效益,但鉴于职校本身一些难以克服的缺陷,必须对职校进行改造。最重要的措施是走产学合作的道路。如改革课程形式,多设工读交替的“三明治”课程;实践课尽量在企业进行,缩小正规学校职教与实际工作情景之间的距离等。另外,在生源方面,可招收在职人员。总之,职业教育和培训逐渐从学校本位走向产学合作。
(8)职教与普教的关系是互补关系而非替代关系。
福斯特指出,成功的职教需要成功的普教作基础。随着社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生产过程要求人才具有更为深厚的文化基础知识。学生具备扎实的文化基础也有助于提高其以后的继续教育能力和职业转换能力。正是基于此,要在扎实的普教基础上开展职业教育。
(9)反对“普通教育职业化”。
巴洛夫主张除大力发展职业学校外,还要在普通学校增设职业课程,实现“普通教育职业化”。福斯特认为在发展中国家不应采用这种形式的职业教育。他认为,“普通教育职业化”既达不到普教的目的,也达不到职教的目的。
(10)农村职业教育要点。
福斯特非常重视农村职业教育,对此提出以下主要观点:
第一,农村职业教育的对象是农民而非学生。
第二,农村职业教育的主要任务是向农民推广生产知识、新技术。
第三,农村职业教育必须注意农民的求知积极性:农民非常注重实际,只有当他们看到科技带来的实际收益时,才会有学习的意愿,农村职业教育只有与当地发展和农民收益直接相关,才有可能获得成功。
福斯特长期从事职业教育理论研究,并在大量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提出其职教思想,有着坚实的理论和实践基础。虽然福斯特职教思想主要产生于20世纪60年代中期,但其中的许多观点今天来看仍然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如职业教育必须以劳动力就业市场的需求为出发点、基于简单预测的人力规划不能成为职教发展的依据、要在扎实的普教基础上开展职业教育与培训等,被证明依然符合当前职教发展的实际。特别是福斯特认为,“对职业学校进行改造,走产学结合的办学道路”,更是一种先进的战略定位,因为职业教育不同于研究型的高等教育,它不需要太多的超前理论,而是更多地注重于实践知识的传授,技能重于研究,动手操作重于理论思维。所以,注重“产学合作”,加强对职业学校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是一个永恒的主题,也是当前世界范围内对职业教育的一个主流认识。福斯特职教理论主要是基于当时非洲几个发展中国家职业教育发展的实践得出的,难免有其局限性。其局限性的核心是几乎全盘否定了“学校形态”的职业教育。福斯特对学校本位的职教持否定态度,显然是不符合我国的现实状况的,这一点已无须怀疑。学校本位的职业教育作为我国教育的一种基本形式,已被职业教育法的形式规定,在现实中,职业学校仍然是我国职业教育中的办学主体。学校形态职业教育有其难以取代的优势,除了有人才培养的规模优势外,关键是在培养学生的文化基础、人文素质等方面是其他形式的职教不可比拟的。即使在发达国家,学校形态的职业教育仍是当今职业教育的主流。虽然,学校形态的职业教育有其局限性和一些缺陷,但是通过改革办学形式、课程体系、教学方式等手段可以加以弥补。再者,在多元化的社会,不同国家和同一个国家的不同地区,人们对职业教育的需求也是多方面的,应该提倡多元化的职业教育办学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