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省高等职业院校教育发展基本概况

一、贵州省高等职业院校教育发展基本概况

截至2016年年底,贵州省共有高等职业院校32所,其中,民办性质的高等职业院校4所,校址在省会贵阳的近三分之一,有13所;遵义、铜仁各3所;毕节、黔南各4所;黔东南州2所;安顺、六盘水、黔西南分别各1所。随着职业教育的蓬勃发展,高等职业院校在建校场地上不断扩大,有三分之一的高等职业院校学校占地面积达到一千亩[1]以上,由此看来,贵州高等职业院校的未来发展充满活力。每所学校内部均设有实训场地,为学生实操能力的培养创造条件。

随着农村外出人口数量的增加,社会结构转变加快,城镇化迅速扩展,这也带来贵州职业教育的发展期。对职业教育的资金投入逐年递增;经济发展势头迅猛、对技术型人才求贤若渴,助推了贵州高等职业院校教师对自身专业理论与实践进一步加强的行动力,随着教师培训、深造的人数不断上升,高等职业院校师资队伍有了更多高素质、精技能的双师教师;符合市场需求的相关专业毕业生走俏,此专业相关的理论和技能得到深层次的研究,进而毕业生服务县区的职业技术领域人数增加,为其基础建设打下基础;就业率的提高,会助推宣传力度的加强与招生人数的提高优势,高等职业院校进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以贵州职业技术学院为例:2009年9月贵州职业技术学院正式开学,前期发展并不如意,在经历了实训资源不足、双师队伍产教融合的水平低下等困境后,学院大力发展校企合作的办学方式,订单班的培养、共同出资建设实训场地等措施的实施,有利于企业人力资源融入学校教师团队,打开学院人才培养产教融合的水平不高的困扰,在短期内实现学校跨越式发展。贵州省高等职业院校大多采用“2+1”人才培养模式,前两年在校内学习理论知识和实训基础,最后一年进入东部地区发展前景好、市场需求量大的企业实习。此种分段式学习方式在不同学校时间点划分不同,大体一致,以此引进“新专业”,改造“老专业”。全省职业教育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服务区域经济为理念,加强校企融合程度,大力发展人才培养模式。省内常见的人才培养模式包括:订单班培养模式、“2+1”人才培养模式、工学交替以及新的“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贵州省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发展较成熟的订单班人才培养模式,能够及时组织教师结合企业的紧急需求,在短期内为企业量身培养一批即可上岗的技术过硬性人才。一般订单班都是企业主动联系学校,用工急、用工量大、目标精准,针对订单班人才的培养,校企融合度较高,配合指数也高,这种人才培养模式效率也是最高的,社会各方产业与高等职业院校都很认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