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教融合360评估系统的构建

二、产教融合360评估系统的构建

从高校方面考虑,在高校投入方面,主要考虑高校投入科技人员,主要考查高校投入产教融合科技人员占高校科技人员的比重;高校投入实验仪器,主要考查高校投入产教融合实验仪器占高校试验仪器的比重;高校为企业吸入科研成果,主要考查高校提供给企业的科研成果数量占高校科研成果的比重;高校在合作运行过程中,考虑师资队伍,主要考查应用技术型本科高校兼职教师的比例以及具备现场工作能力与技术开发双师型教师的比例;合作课程设置,主要考查实践课程占总学时的比例、工学结合方式授课的课程占总数的比例;协调组织,主要考查是否设立企业专家工作室、专家建设指导管理协会,以及其成员校外企业或行业协会所占的比例;育人资源共享,主要考查育人资源共享程度;高校在合作效益方面,主要考虑毕业生的就业能力;毕业生就业能力,主要考查毕业生就业率、对口率、起薪水平;合作发表论文,主要考查合作发表的论文量;合作发表专著,主要考查合作出版的专著数量。

从企业方面考虑,在签订技术转让合同方面,主要考查合作签订技术转让合同的数量;企业投入资金,主要考查企业投入的资金量;企业投入设备,主要考查企业投入的设备量;企业建设就业前实践的专门基地,主要考查企业建立就业前实践的专门基地能否满足要求;企业投入研发人员,主要考查企业投入研发人员占企业研发总人员的比重;合作中技术开发与应用,主要考查合作中技术开发与应用的程度;教学设施利用,主要考查教学设施的利用率;合作项目,主要考查合作项目的数量;协调组织,主要考查高校专家工作室;合作中知识产权,主要考查合作中知识产权的授权数;对区域经济发展的贡献,主要考查毕业生占当年区域新增人力资源的比例;合作中产生的利润,主要考查合作中产生的利润值;合作产生高技术产品,主要考查合作产生高技术产品的数量;为企业培养专业技术人员,主要考查为企业培养现场专业技术人员的数量;为企业培养专业技术人员,主要考查为企业培养专业技术人员的数量。

在产教融合360评估系统总体设计上,拟对参与主体进行分类,从高校、企业两个主体方面进行综合评价。高校评价、企业评价作为总体评价指标体系的2个一级指标,然后将2个一级指标分解为6个二级指标,在此基础上,对6个二级指标分解为25个三级指标。对这些指标进行选取和设计时,既要考虑合作的两个主体——高校、企业,也要考虑合作的三个方面——投入、过程、效益,使评价指标体系能较好地反映产教融合运行的实效性,以便于后续研究者参考。根据产教融合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设计原则,初步设计出产教融合综合评价指标体系,高校是产教融合中培养实践型人力资源的主体,在产教融合的过程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和作用,所以将高校的权重设为0.5。从高校角度构建评价指标,主要为“高校投入”“合作过程”“合作效益”3个二级指标和10个三级指标。企业是产教融合中培养实践型人力资源的主要合作对象,也是决定实践型人力资源培养的关键合作对象和输出对象,所以将企业的权重设为0.5。从企业角度构建评价指标,主要为“企业投入”“合作过程”“合作效益”3个二级指标和15个三级指标。

高校产教融合是适应社会的发展需求、是教育教学的资源与社会目标协调发展的必经之路。在本研究中,笔者通过对产教融合法律和法规保障、经费保障、组织保障及360评估系统的研究,认为产教融合要想从根本上得到发展,政府必须把以上四大层面的问题进行解决:建立一套适应产教融合发展的规范的、成熟的法律和法规政策,来明确参与主体的权利、义务,监督、约束各参与主体的行为;拓宽产教融合经费的筹措渠道,加大企业税收优惠政策,完善产教融合风险投资机制,使高校、企业能积极参与到合作中;建立完善的产教融合组织运行管理机构、产教融合制度保障来规划和完善现有的体制,充分发挥他们的效能,解决实际问题;建立合理的产教融合360评估系统,对合作中涉及的资金、项目、组织结构、合作效果等进行评价,建立一套科学性、权威性、标准性的支持高校产教融合发展的管理体系。

从国家层面上,对高校产教融合支持系统进行研究和设计在国内尚属首例。研究至此,深切地感悟到中国高校产教融合是一个庞大而复杂的问题,要从宏观层面上把握高校产教融合支持系统的研究,还需要更多的实践和理论。研究提出了一些原创性的观点,但由于可借鉴、参考的相关文献有限,在学理层面上不够深入,在方法层面上不够成熟,在应用层面上不够具体,留下了一些今后需要改进的内容。例如:一是调查的范围不广。调查对象是当地的几所高校,没有选取更多的高校,结果没有说服力,不能作为推广的代表;二是调查的对象不够全面。由于负责产教融合的相关责任人事务繁多,在跟企业互相联系时,因各种公务延误,参加调查的企业寥寥无几,得到的数据有片面性;三是访谈提纲不够成熟。受笔者的理论水平和研究水平的局限,有些问题思考不够完整、成熟,不具有科学性。除此之外,在访谈过程中,因为经验较少,笔者会被访谈者带动,有些问题不能得到及时反馈和解答。

综上所述,本研究仅对高校产教融合支持系统这个具有重大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的研究命题进行了初步的研究,今后,还将继续研究并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