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思,故我惧

第一章 我思,故我惧

所有人都了解焦虑担心、紧张害怕、坐立不安或惊恐难当的滋味。一般情况下,焦虑只是一种令人觉得讨厌的情绪罢了,但有的时候,焦虑会使人陷入停滞,成为我们正常生活的阻碍。不过大家也无须担心,因为我们完全可以战胜焦虑。我们发现了一种全新疗法,这种疗法十分有效,无须用药即可治疗抑郁症以及其他可能出现的焦虑情绪,例如慢性焦虑、羞怯、公共演讲焦虑、考试焦虑、各种恐惧症和惊恐发作。该疗法的治疗目标不仅仅是局部改善,而且是完全康复。我们希望每一个人在早上醒来之时,心中都毫无恐惧,并且充满着对新鲜生活的渴望,然后告诉自己:活着真好。

焦虑有许多不同的形式,欢迎大家对号入座:

·慢性焦虑。经常担心自己的家庭、健康、事业或财务状况。总是提心吊胆,感觉会发生不好的事情,但又无法确切地说出是什么事。

·各种恐惧症。可能表现为晕针、晕血、恐高,也可能会害怕搭电梯、开车或坐飞机,不敢下水,害怕蜘蛛、蛇、狗、暴风雨、桥梁或是有各种形式的幽闭恐惧。

·表现焦虑。只要是参加考试、体育比赛,或是需要在其他人面前展示自己的时候就会不知所措。

·公众演讲焦虑。面对人群说话会感到紧张,还会不停地告诉自己:“我肯定会发抖,大家都会看出我很紧张。我的大脑一片空白,就像个不折不扣的傻子,所有人都会瞧不起我,觉得我是个神经病。”

·羞怯。在社交聚会中会感到紧张和害羞,脑子里会充斥着这样的想法:“每个人都显得如此迷人和放松,但我却那么无趣。我的脸上可能写满了羞愧和尴尬。大家肯定会觉得我是个怪胎,或者认为我很失败。我是唯一一个有这种感觉的人,我到底怎么了?”

·惊恐发作。会感到突如其来的恐慌,这种恐慌如同闪电般毫无预兆,让人头晕目眩、心跳过速、手脚发麻。你可能会想:“我一定是心脏病发作了,我会昏迷吗?我会死吗?我无法呼吸了!如果窒息了怎么办?”你努力地挣扎着想要活下去。但过了一会儿,这种恐慌就会突然神奇地消失,这时,你可能会感到困惑、恐惧和丢脸,不知道刚才到底发生了什么,也不知道下一次发生会是什么时候。

·广场恐怖症。独自一人离开家时会感到恐惧,总觉得出门在外就会发生可怕的事(比如惊恐发作)并且孤立无援。害怕开放式空间、桥梁、人群。在杂货店排队或乘坐公共交通工具也会感到恐惧。

·强迫症。被强迫性的想法所困扰,无法摆脱自己的思想,会在强迫性冲动的驱使下进行迷信的仪式以控制恐惧。比如因为害怕细菌就强迫性地整天洗手,或是上床睡觉之后反复确认是否关上了煤气。

·创伤后应激障碍症。被几个月甚至多年前发生的恐怖记忆困扰,比如强奸、虐待、酷刑或谋杀。

·过度担心自己的外表(躯体变形障碍症)。不论朋友和家人如何保证,总会觉得自己的外表不正常,可能会感觉自己鼻子变形、头发脱落,或是身体畸形。坚信所有人都认为自己畸形,因此可能会花大量时间咨询整形外科医生,或者盯着镜子试图改善缺陷。

·过度担心健康(疑病症)。因为疼痛、疲劳、头晕或其他症状四处求医,总觉得自己得了重疾,但实际上身体毫无问题。得到医生的保证后可能会轻松几天,但很快又会再度陷入循环,开始过度担心自己的健康状况。

如果你常常能够感受到这些恐惧并且不堪其扰,那么请想一想:如果我能教你克服这些恐惧,将会给你带来怎样的改变?

如果你是个容易紧张的人,克服紧张之后,你就可以在演讲或考试前夜睡一个自信满满的安稳觉;如果你是个害羞的人,克服害羞之后,在任何地方你都可以自在地与周围的人攀谈;如果你常常感到恐惧,或者是有任何形式的强迫症,克服它们之后,想象一下,你又会有怎样的改变呢?

如果你常年在焦虑或抑郁中挣扎,克服恐惧与焦虑简直是天方夜谭。但我相信,我们是可以战胜恐惧或焦虑的,而且整个过程无须用药,也无须接受长期治疗。这听起来可能有些离经叛道。医生可能会告诉我们,我们之所以感到焦虑,是因为大脑中存在的化学物质失衡了,所以需要用药来纠正这种失衡。然而,最新的研究证实了我多年来的临床经验:我们完全可以在不用药的情况下战胜恐惧。我们所需要的只是一点点勇气、生活常识以及本书中教给大家的技巧。

关于焦虑的成因,心理学家们提出了很多理论模型,本书主要关注以下四个模型:

·认知模型(Cognitive Model)认为焦虑是由消极想法导致的。“认知”这个词说白了就是“想法”的意思。每当我们感到焦虑或害怕的时候,其实都是我们自己在杞人忧天。打个比方,如果你害怕坐飞机,当飞机遇到气流产生颠簸的时候,你可能就会感到无比恐慌,因为你的潜意识会认为,这架飞机马上就要坠毁了。然后你的眼前就会出现飞机爆炸、乘客们尖叫的画面。你的恐惧不是来源于客观上的“气流”,而是主观上的臆想。当你改变自己的思考方式的时候,你的感受也会随之改变。

·暴露模型(Exposure Model)认为逃避(avoidance)是焦虑的主要原因。简单来说,我们之所以会感到焦虑,是因为我们在刻意逃避那些我们恐惧的事物。比如说,假如你恐高,你可能就会刻意避免爬梯子、登山或是搭乘观光电梯。再比如说,假如你很害羞,你可能就会刻意避开他人。这种模型认为,只要你勇敢直面心中的恐惧,就可以战胜这种恐惧。就好像我们抬起头来,勇敢地对一直欺负我们的人说:“你尽管打我吧!我根本不怕你!我不会再逃避了!”

·情感隐藏模型(Hidden Emotion Model )认为善良(niceness)是焦虑的主要原因。容易感到焦虑的人通常都是讨好者,因为他们会害怕冲突,也会害怕包括愤怒在内的消极情绪。当这一类人感到沮丧的时候,他们往往会将这种感情隐藏起来,因为他们不希望自己的情绪牵连到他人。而且这种反应可能是非常迅速和自然的,他们可能根本没有意识到自己做出了这样的反应。而被他们自己主动隐藏起来的消极情绪就会自然而然地变成焦虑、担忧或是恐惧。因此,只要你能够将自己的情绪原原本本地展现出来,并且主动出击解决问题,焦虑感自然会被一扫而空。

·生物学模型(Biological Model)认为焦虑与抑郁都是由于脑内化学成分失衡造成,因此我们需要吃药来缓解焦虑或抑郁的情绪。通常医生们会建议使用两种类型的药物:一种是安定类镇静剂,如阿普唑仑(Xanax)、劳拉西泮(Ativan)和地西泮(Valium);另一种是抗抑郁药,如氟西汀(Prozac)、帕罗西汀(Paxil)和舍曲林(Zoloft)。医生可能会告诉你,这些药物是治疗抑郁症和焦虑症的唯一真正有效的方法,而且病人需要终身服药,就像糖尿病人为了调节血糖,不得不终身注射胰岛素一样。

你看,我们现在就有了四种完全不一样的理论解释焦虑的原因,也有了四种脱胎于不同的理论的治疗方法。那么哪一种理论才是正确的呢?根据认知模型,要想战胜焦虑,我们必须改变思维方式;根据暴露模型,要想战胜焦虑,我们需要直面心中的恐惧,不再逃避;根据情感隐藏模型,要想战胜焦虑,我们就要直接表达自己的感受,不再躲躲藏藏;而根据生物学模型,要想战胜焦虑,我们就得去医院看病吃药。

每个理论都有一批忠实的支持者。我个人比较赞同前三种理论。因此我在治疗焦虑症病人的时候,主要用到的是认知模型、暴露模型和情感隐藏模型指导下的治疗技术。相比之下,生物学模型的争议会比较大。虽然我早年一直都是一个全职的精神病药理学家,也基本是以药物手段进行治疗,但如今我却坚定地支持这种全新治疗方法,我深信无须用药就可以治疗焦虑症和抑郁症,这也是我多年行医的经验告诉我的。比起药物,这种全新的方法更加有效,起效也更快。此外,长期来看,这种新方法也更有优势,因为在未来的病程中,患者可以一直用这种方法来克服不良情绪的反扑。

当然,我并不是说大家必须要做一个决断,一定要在这些方法中做一个选择。如果你和你的医生一致认为药物治疗是必须的,或者你自己坚信你必须要一直服用抗抑郁的药物,你也完全可以选择继续服药或是采用药物和心理治疗相结合的方法。但还有成百上千万吃了药却仍然饱受焦虑和抑郁侵扰的病人和一些强烈反对用药的病人,对他们来说,这种全新无须用药的治疗方法无疑就是一种福音了。

我们一起来看一看这种新方法是怎样操作的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