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抑郁药真的有效吗?
最近的一些关于抗抑郁药的实验结果更让人担忧。近期公布的一份调查研究显示,所有的这些新型抗抑郁药都增加了儿童的实际自杀率。食品药监局也因此要求在这些药物的包装外打上黑色警告标签,一般来说,只有最危险的药物才会打上黑标。虽然这份研究报告揭示的是儿童自杀率和抗抑郁药之间的联系,但实际上,服用抗抑郁药也可能会导致成人自杀。威尔士大学医学院的戴维·黑利(David Healy)博士最近利用美国联邦政府颁布的《信息自由法》从食品药监局处获得了近年来全球药物公司对于服用选择性血清素再摄取抑制剂(SSRI)类抗抑郁药的成年患者数据,并且与安慰剂实验组的数据进行了对比。他发现,服用抗抑郁药实验组的病人自杀率是安慰剂组自杀率的3倍。如果这些所谓的抗抑郁药真的具有抗抑郁的效果,那为什么服药后,成年病人和儿童患者的自杀率都有如此大的提升呢?按照这个实验数据,我们甚至都会觉得,根本不该给任何抑郁症患者开抗抑郁药作为处方![1]
这些研究都表明,根本不存在真正有抗抑郁效果的药物。虽然诸如氟西汀和帕罗西汀一类的化学品都被称作抗抑郁药,但它们几乎都没有真正意义上的抗抑郁效果,很多人都觉得这些反面的研究结果一时间难以接受,甚至干脆拒绝相信这些结果。我们也常常听到患者说:“氟西汀真的有用,是氟西汀救了我。”但大家有没有想过,其实在那些服用安慰剂的人群当中,也有三到四成的人会发表类似的言论。
我过去几年的临床经验其实和最近这些新的科学研究结果是一致的。在前文中我也曾经提到过,我最早是在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医学院的情感类疾病研究小组做脑科学及精神药物学研究的。在那个时候,毫不夸张地说,我几乎是一桶一桶地给病人开抗抑郁药。少数病人的情况得到了很大改善,有一些病人得到了部分改善,但大部分病人即使吃了抗抑郁药,抑郁的症状也没有好转。
这些临床经验和我参加制药公司赞助的那些美国精神病协会大会或其他的持续性教育研讨会上发布的数据大相径庭。这些大会上总是有人声称,80%的抑郁症或焦虑症病人在服用了抗抑郁药后会有所好转,而我却不明白为什么我的病人的治愈率远没有达到这么高。我确信我开的药肯定没问题,因为宾大的精神药理学团队是世界一流的。
在我还在疯狂给病人开抗抑郁药的时候,其实我就已经开始尝试使用某些特定的心理疗法作为药物治疗的补充了。然而,我第一次听到认知行为学疗法(CBT)的时候,我并没有觉得印象特别深刻。我知道我的病人常年都暴露在消极想法之下,比如,他们常常会觉得:“我没救了,我不可能好起来了。”但我并不相信,只要他们改变自己的想法,就会慢慢走向康复。因为这听起来太像诺曼·文森特·皮尔(Norman Vincent Peale)博士的畅销书《积极思考的力量》了。我一直认为,抑郁与焦虑的情况更为复杂,也更为严重,似乎不适用于这么简单的方法。
我有几位症状特别严重的病人,最后我不得不尝试用这种方法治疗他们。正是这种尝试彻底改变了我对认知行为疗法的看法。我那几位感到绝望、认为自己毫无价值的病人在接受了认知行为疗法后,竟然开始一点点康复了!
最开始的时候,我很难相信这种简单的转换思维方式的操作会起作用,但我也不否认,当我的病人们开始转变想法,认为自己所有的消极想法都是大脑的骗局时,他们的状态都有所改善。有的时候他们就突然间在我的面前康复了,那些被绝望困扰了多年的病人们就在那么一瞬间战胜了自己的问题。我至今仍然记得我有一位来自法国的女病人,她被抑郁症困扰了超过50年。她曾经试图自杀过三次,每一次都差一点点就成功了。就是这样一位严重的病人,竟然有一天会在我的办公室里用法语兴奋地大喊:“活着真好!”
随着临床康复的案例越来越多,我逐渐也将工作的重心从脑科学研究转移到了临床治疗中来,也有意识地探索了一下我内心深处的想法。最终,我决定放弃我的科学研究事业,转而做一名全职的临床心理治疗师。在过去的多年中,我为抑郁症和焦虑症患者提供了三万五千多次治疗,我至今仍然对认知行为疗法的疗效感到兴奋不已。
然而,我和我的同事们在20世纪70年代中期才开始改进这种疗法,今天,这种治疗方法比当年更加先进有效。在过去的30年中,很多研究都证实了认知行为疗法在抑郁症和焦虑症治疗中的有效性。实际上,认知行为疗法也是目前在美国实验最广的心理治疗方法,同时也是在临床治疗中使用最多的疗法。
比如,在书籍的导论部分,我就援引了亨利·A.韦斯特拉(Henry A.Westra)博士和雪莉·H.斯图瓦特(Sherry H.Stewart)博士的研究数据。他们回顾了全球所有使用药物治疗或认知行为疗法治疗的研究文献,然后总结认为,其实治疗焦虑症最好的方法就是认知行为疗法而非药物疗法,并且建议将认知行为疗法作为治疗焦虑症的黄金准则。
大卫·安东卢西奥(David Antonuccio)博士和他的同事们也回顾了很多研究文献,对比了认知行为疗法和药物治疗在抑郁症治疗方面的作用。他们认为,不管是对于儿童、青少年,还是成年的抑郁症患者来说,认知行为疗法都比药物治疗更加有效。最近的几项研究还表明,认知行为疗法在短期上看可以快速改善病人的情绪,从长期来看其效果也优于药物疗法。这些研究结果和我的临床经验如出一辙。在每个病人正式出院之前,我都会仔细地给他们做防复发训练(RPT),至今为止,因为抑郁症或焦虑症复发而回来就诊的病人屈指可数。而且,大部分复发的病人都只需要再做一到两次治疗就可以彻底掐灭抑郁或焦虑的种子,重归幸福生活。我觉得这是一件很激动人心的事情,因为如果单用药物治疗抑郁症和焦虑症,病人的症状是很容易长期反复的。
那么你自己要不要试一试使用认知行为疗法呢?在做认知行为疗法的时候是不是一定就需要找一个优秀的治疗师配合呢?
在导论中,我也援引了斯克金(Scogin)博士和他同事们在阿拉巴马大学医学中心得出的研究结果。他们的研究清晰地表明,患有严重抑郁症和焦虑症的病人自己就可以使用认知行为疗法有效地治疗自己,而不需要进行药物治疗或是其他心理治疗,只需要看一本像本书一样的工具书,然后按照要求做练习就可以了。我把这种治疗方式称作“图书治疗法”。
斯克金博士的研究结果让很多病人的心为之一振,这一研究也至关重要,毕竟不是人人都有经济能力负担长期的治疗费用,也不是人人都能找到最好的心理治疗师。
当然,我也并不是说所有人都不应该去找医生,只需要自己读书治疗。很多病情比较严重的抑郁症患者还是很需要去医院找专业精神科医生进行治疗和康复指导的。这也不是什么丢脸的事情。有时候,治疗性地改变一下过去的生活方式,再辅以一点点专业的心理指导,就可以让病人的情况大大改善!
药物治疗还是心理治疗:伯恩斯医生的处方
·毫无疑问,基因因素和环境因素都会对一个人思考、感受和行为的方式造成巨大的影响,但目前仍未有证据可以证明抑郁和焦虑是脑中化学物质失衡导致的。科学家们还不知道到底是什么导致了抑郁和焦虑情绪。
·把药物奉为抑郁症和焦虑症对症治疗的法宝是不理性的。虽然美国精神病学会一直对外宣传药物治疗的诸多效果,在药物学界也广泛达成了这样的共识,但最近的研究结果与之并不相符,甚至还会让人对于抗抑郁药和安定类药物的安全性和有效性产生怀疑。目前的研究显示,对于抑郁症和焦虑症的治疗来说,无论是从长期来看还是短期来看,认知行为疗法都比药物治疗更加有效。
·对于有些情况特别严重的抑郁症或者焦虑症患者来说,吃药可能也很有用,甚至可以救他们的命。但是药物治疗也需要和认知行为疗法结合方可达到最佳治疗效果。
·有些严重的精神障碍症(比如精神分裂或者双相情感障碍)需要药物治疗,但认知行为疗法也同样有效。
·病人其实并不需要长期服用抗抑郁药。在病人完全从抑郁或焦虑发作中康复过来的时候,如果开始使用认知行为疗法或者开始学习本书内教授的技巧,就可以停用抗抑郁类药物了。
·很多人都可以自己学会书中教授的这些技巧,这一过程并不需要治疗师的指导。但一个好的治疗师却可以加快病人康复的速度,尤其是当病人的状况比较严重的时候。
·不管你目前接受的是药物治疗、心理治疗还是同时接受两种治疗,或者是你已经开始自学书中的技巧,你都应该至少一周做一次“简明情绪量表”的测试(见本书第29页),以随时监测自己是否有康复的迹象。不管是哪一种疗法,其目的都是相同的,那就是康复。
·不过请记住不要服用安定类药物,比如:阿普唑仑片、地西泮、劳拉西泮,这些药物是会成瘾的。
·也尽量不要同时服用几种不同的药物,因为不同的药物交叉服用可能会导致不良反应。
·如果你已经在服用抗抑郁药了,请时刻检测自己的自杀冲动,如果想要自杀,请立刻寻求帮助。当然,同样的建议对那些还没有开始服用抗抑郁药的病人也同样适用。
·千万不要自己乱买药、乱吃药,买药前请咨询医师。团队协作和互相信任亦是治疗的关键。
【注释】
[1]你可以去往下面的网址阅读服用SSRI抗抑郁药导致自杀率提升的文章:www.ohri.ca/ newsroom/02172005.as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