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抑郁和抗焦虑药物背后的真相

抗抑郁和抗焦虑药物背后的真相

你可能曾经听到过一种说法,认为抑郁症和焦虑症都是由大脑中的某种化学物质的失衡引发的,因此,只要摄入合适的药物,就可以重新让脑内的化学物质达到平衡,从而治愈抑郁症和焦虑症。你的身边甚至可能有朋友或者家人言之凿凿地告诉你,是帕罗西汀和氟西汀将他们拉出抑郁的旋涡。

但是,最近的一些研究让我们不得不怀疑这种理论的正确性,抑郁症或焦虑症到底是不是由大脑内化学物质失衡导致的呢?这些研究也让我们怀疑,这些抗抑郁药物并没有我们想象中的那样有效。如果你对这些研究感兴趣,我可以跟大家分享一些信息,不过这些信息可能会和我们日常生活中的认知有所出入。

你可能会在电视上看到这样的广告:

“在面对着很多人的时候你是不是会觉得害羞?你可能正遭受着社交障碍的困扰!研究人员认为社交障碍症是由脑内的某种化学物质的失调引起的。不过别担心,你是很幸运的!我们最近推出的XXX药物恰好可以矫正这种化学物质的失调。快去看医生开处方,拯救你的社交障碍症吧!”

旁白刚落,你就会看到一段动画。一群小小的血清素分子快乐地在你的神经末梢游动,刺激着你大脑的快乐中枢。接着,卡通渐渐淡出,画面中出现了一对情侣,他们手牵着手,在沙滩上奔跑玩闹。他们曾经也是社交障碍症患者,但是他们服用了XXX药物之后,已经从社交障碍中痊愈了,甚至还勇敢地谈起了轰轰烈烈的恋爱!

这种广告是非常具有诱导性的。看完广告之后,你可能满脑子都想着:我要吃药,我也想和漂亮姑娘手牵手在沙滩上打闹!但广告中传达的这些信息到底是不是真实有效的呢?焦虑症和抑郁症是不是真的是因为你脑内的化学物质失调导致的呢?服用药物到底是不是治疗焦虑和抑郁最有效的方式呢?

我们常常会觉得,如果一个病症是由生理原因导致的,那就应该用药物治疗。反之,如果一个病症是由心理原因导致的,那么就需要进行谈话式的心理治疗。然而,这种逻辑推论非常具有误导性。有的时候,心理问题也可以使用药物治疗。比如说,你因为过度紧张而头痛,就会去吃阿司匹林。阿司匹林在止痛方面效果超群,不到一个小时,你的头疼就会消失得无影无踪。所以你看,尽管你的病症是由于心理原因导致的,但通过吃阿司匹林这种药,病症确实可以得到很有效的解决。但这并不意味着,头疼是因为脑子里缺乏阿司匹林这种物质,阿司匹林只不过刚好是最快最有效的止疼药。反过来也是成立的,有的时候心理治疗对于治疗生理问题导致的症状也是很有用的。很多研究都表明,基因的问题可能会导致抑郁症或者多种形式的焦虑症。比如,有研究者就认为,晕血完完全全是由基因导致的。这种观点认为,我们不管出现了什么样的病征,肯定都是身体本身出了一点问题。因此,晕血肯定也是有其生理学原因的。但是,你可能会想起我在上一个章节中给大家分享过的那段经历。我只是在急诊室实习的时候遇到了一个浑身是血的病人,一瞬间就治愈了困扰我多年的晕血症。在我个人的例子中,其实就无意间运用了心理学疗法中的“洪水暴露法”(fl ooding),从而成功治愈了我的生理问题。

那么现在问题来了,到底用什么方法可以更有效地治疗抑郁症和焦虑症?我们应该吃药调整生理指标吗?还是应该做心理治疗?抑或是我们需要将两者结合?

根据化学物质失衡理论,药物显然是治愈焦虑症和抑郁症最好的方式。这种理论存在历时已久。实际上,该疗法甚至可以追溯到希波克拉底时期。当时,他把抑郁症称为“忧郁症”(melancholia),因为他认为抑郁症的病因是胆囊分泌出来了某种黑色有毒物质。这个词的前半部分“melanin”是一种黑色颜料的名称,后半部分“cholia”则代指胆囊。如今,科学家们仍然在苦苦追寻这种一旦失衡就会导致抑郁症和焦虑症的化学物质。与希波克拉底不同的是,现代科学家并不认为抑郁症是胆囊分泌物的问题,而是与大脑内的物质失衡息息相关。

目前,科学家们普遍重视的一种物质叫作血清素。血清素和其他脑内的化学物质一样,都在神经末梢之间传导电信号。很多神经病学家都认为,抑郁症和焦虑症的成因是大脑分泌的血清素不足,而躁狂症(极其欣快兴奋的状态)的成因则是大脑分泌的血清素过多。如果其背后的成因真的如此,那些可以刺激大脑分泌血清素的药物应该就有抗抑郁和抗焦虑的功能了。事实上,你可能会产生一种印象,认为血清素就是一种可以让人感到快乐的分子。

在我还在宾夕法尼亚大学医学院接受精神病住院医师培训期间,我对这套化学物质失衡理论做了多年研究。在那段时间里,我也在同业监督的期刊杂志上发表过一些研究,参与编写了一些心理学药物治疗的教科书,并且在美国和其他国家都教过相关的课程,主持过相关会议。我也因为一直以来对血清素代谢的研究而非常幸运地获得了A.E.本内特奖(A.E.Bennett Award),这也是精神科学研究的最高奖项。

在20世纪70年代,我和我的同事做了一系列实验测试这套理论,想看看抑郁症到底是不是由大脑内血清素分泌不足导致的,可以说,我们的研究结果基本和这个理论背道而驰。比如说,在我们的一个实验中,我们人为提高了患有抑郁症的退伍军人脑内的血清素含量,每天给他们使用大量的L色氨酸(L色氨酸是一种氨基酸,在进入大脑后可以迅速地转化为血清素)。但是,我们发现,这些军人的情绪并没有因为注射了药物而得到改善。

我们把这个研究发表在了业内顶尖期刊上。在研究过程中,我还回顾了世界上所有和脑内血清素水平相关的文献和报告,没有找到任何直接证据证明血清素或是其他任何一种脑内化学物质的失衡会导致抑郁症、焦虑症或是其他的精神性障碍。时至今日,我仍然没有见到任何研究可以直接证明化学物质失衡理论。

很多抗抑郁类药物都是在20世纪80年代推出的,氟西汀就是一个典型的代表。当时,这类药物被称作选择性血清素再摄取抑制剂(SSRI),这种药物可以对大脑的血清素分泌系统产生极大的影响。因此,如果抑郁症或焦虑症真的是由血清素分泌不足所致,那这类药物无疑是可以迅速治疗抑郁症和焦虑症的。换句话说,抑郁症和焦虑症患者们如果服用了选择性血清素再摄取抑制剂,就会迅速康复,因为这类药物可以大大提升脑内的血清素水平。

但是事实却并非如此。实际上,最新研究已经开始质疑这些所谓的抗抑郁药物的效果了。除了安慰剂效应外,这些药物是否真的有其他的真实的抗抑郁或抗焦虑功效呢?

很多神经学家都不再认为脑内化学物质失衡会导致焦虑症或是抑郁症。他们现在的研究重点主要在大脑内的神经回路上,而并非化学物质的平衡问题。毕竟,我们的大脑不是一个像汽车刹车那样简单的液压系统。相反,大脑是一个复杂而巨大的信息处理加工中枢,有点像一个可以自己思考,并且有自己的感情的超级电脑。但是人脑和电脑的区别在于,人脑每天都会产生新的脑细胞和新的电信号回路。所以,每天早上我们醒来的时候,从字面意义上说,我们都是一个“全新的人”,因为我们的脑细胞在过去的24小时里已经全部更新一遍了。

不过,很多抑郁症或是焦虑症患者都坚持认为自己的情绪问题是脑内化学物质失衡所致,这也是可以理解的,毕竟你的主治医生是这样说的,你在电视上看到的广告也不停地在灌输相同的理念。其实,在你的医生告诉你,你脑内的化学物质失衡的时候,他们可能混淆了一个概念——化学物质失衡导致抑郁症和焦虑症目前仅仅停留在理论的层面,而理论并不等同于事实。医生们认真工作,也真心实意地希望能够尽他们所能帮助患者康复。医生们自己每天也不停地听到这种化学物质失衡理论。而这种理论的传播动力更多地是来自其背后的制药公司,而非其强有力的治疗效果。每年销售抗抑郁药物和抗焦虑药物的利润可达数十亿美元,一旦研究表明这些药物其实没有实际效果,那么这个药物帝国就将倾覆。因此,制药公司才会花重金宣传这种化学物质失衡理论。他们还为美国精神病学会提供了巨额赞助,也赞助了很多医学院的研究和教学。

当然,支持研究和教育肯定不是件坏事,但这种影响力是用钱买来的,而不是因为这些药物真的有神奇的效果。一直以来,制药公司都致力于营销他们自己生产的药物。原本科学研究的真谛是为了寻找真理,而药物公司赞助这些研究只是为了更好地销售他们的新产品。

就比如说,如果你最近经常觉得疲倦,来我这里看病,我怀疑这可能是缺铁性贫血导致的,而我是一个内科医师,我肯定不能做出没有任何依据的判断,所以,我会让你去做个血常规来验证我的想法。如果血常规检测的结果符合我的诊断,我就会给你开处方,处方里会包括一些铁元素补充剂。服用一段时间后,你就会觉得自己的身体重获活力。那么现在,我们换一个情境。如果我告诉你,你的抑郁或是惊恐发作是由于你脑内的某种化学物质失衡了,但是这种失衡是无法验证的,因为现在不存在任何测试可以检测人脑内的化学物质水平。你还会相信我的判断吗?有些人可能会觉得这个事实难以接受。因为化学物质失衡理论早就被广泛接受了。打个比方说,你可能会在杂志或者电视上看到一些抑郁症或焦虑症患者的脑部扫描图像。研究者们可能会指出,和那些已经康复并且重新感受到快乐的患者们相比,这些病人的脑部扫描图像是有着显著不同的。有些人可能会认为,仅凭这些图像就可以证明是脑部的化学物质失衡导致了抑郁症或者焦虑症。实际上,人们曾经确实是使用这种逻辑去“证实”了一系列包括抑郁症、焦虑症、多动症在内的情绪或行为问题都属于脑部疾病,需要用药物治疗。

科学家也对于新型的神经成像技术,比如核磁共振(MRI)、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扫描(SPECT)或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扫描(PET)抱有很高的期待。正是这些技术让我们第一次得以窥见活体大脑的一角。这些影像可以显示出脑部的血液流动状况和氧气利用情况。从影像上可以看出,当大脑的某一部分活跃的时候,会消耗更多的血氧。因此,通过测量脑内的血液流动和氧气利用情况,研究者就可以间接地了解当病人处在不同的行为和情绪状态之时,大脑不同部分的活跃程度。

然而,大脑中血液流动的情况对我们有意识的想法以及感受的影响是非常有限的。大脑的影像无法向我们揭示到底什么物质是正常水平,什么物质是非正常水平。简单来说,大脑成像技术无法揭示任何脑内的“化学物质失衡”。这种成像技术也无法向我们揭示出任何脑内物质变化与情绪之间的因果关系。从脑成像中,我们只能得知,我们的大脑是活的,是正常运转的。如果你觉得难过,你的脑成像可能会呈现出某一种模式;如果你觉得开心,脑成像可能也会随之变化。但这些影像并不能够让我们下定论说这种悲伤、开心或是兴奋的情绪一定和某种脑部疾病有关,也不能告诉我们是我们的大脑创造出了这些感受。实际上,我们到现在为止,甚至都不知道大脑是怎么创造出意识的,更别提其他的一些诸如抑郁、愤怒或惊恐之类的非正常状态了。

不管抑郁和焦虑到底是由什么原因导致的,我们都面临着一个很实际的问题,那就是我们要如何战胜抑郁和焦虑。

很多人都会觉得,药物治疗是最有效的治疗手段。事实上,这也是美国精神病学会的官方立场,大部分美国的精神病学家也都认为这是不争的事实。我在第一章中也提到过,治疗焦虑和抑郁一般都会被推荐使用两种类型的药物。一种是安定类镇静剂,如:阿普唑仑(Xanax)、劳拉西泮(Ativan)和地西泮(Valium)。另一种则是抗抑郁药,如:氟西汀(Prozac)、帕罗西汀(Paxil)和舍曲林(Zoloft)。安定类镇静剂也被称为苯二氮类,他们确实有很强的抗焦虑效果。打个比方说,你因为持续地担忧而失眠,所以你就服用了2.5毫克剂量的阿普唑仑片。如果你以前从来没有吃过阿普唑仑,这种药物可以发挥出近乎神奇的功效。到了休息的时间,你会立刻睡着,第二天早上醒来,你会觉得自己重获新生,全身轻松,简直像是奇迹!但这是不是就能说明阿普唑仑片校正了你脑内的化学物质失衡呢?并不尽然。这只能说明阿普唑仑能帮助你放松,并且有很好的助眠作用。也许你在睡前喝一两口小酒,也会有一样的效果,但很显然,酒精并没有校正你脑内的化学物质失衡。

阿普唑仑疗法也并非尽善尽美。如果你开始吃阿普唑仑或是其他的安定类镇静药物,你的身体可能在三周内就会产生赖药性。当你决定停药的时候,你就会体会到一种强烈的戒断反应,会感受到甚至比之前更加严重的焦虑和失眠。你服用安定类镇静剂的剂量和频率越高,你的戒断反应持续的时间也就会越长,严重程度也会越深。而戒断反应引起的焦虑和失眠恰恰就是你最初开始吃阿普唑仑的原因。由于你重新回到了焦虑和失眠的状态,你的医生也许就会告诉你,你并没有完全康复,因此需要继续服药。这也就是很多人会对安定类镇静剂上瘾的原因。

实际上,很多专家都表示,戒阿普唑仑片的难度可能和戒海洛因的难度相当。因此,在我的从医生涯中,我从来没有给焦虑或者抑郁症病人开过任何的安定类镇静剂。当然了,在某些病例中,阿普唑仑还是很有帮助的。比如说,你要做结肠镜检查,然后主治医生就给你的静脉注射安定类镇静剂,帮助你在做检查时保持放松。这种时候你就不要犹豫了,注射了阿普唑仑后,你可能会觉得脑袋晕晕乎乎的,并且爱上结肠检查,你甚至可能会希望每周都做一次结肠检查!

不过,如果你受到的是焦虑、失眠或抑郁带来的影响,就不要太心急地使用安定类镇静剂。在治疗抑郁症和焦虑症的时候,医生们都会推荐使用抗抑郁药。大家都听说过氟西汀。相比于安定类镇静剂来说,抗抑郁药最大的优点就是——服用不会上瘾。但是这种抗抑郁药到底有没有用呢?有没有最新的调查数据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