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学研究 第28辑》简介
《中国文学研究 第28辑》这本书是由.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复旦大学中国古代文学研究中心主办创作的,《中国文学研究 第28辑》共有105章节
1
目录
目 录 纪念朱东润先生诞辰120周年 元好问的青少年时代 朱东润师《后西征赋》述要 《中国文学批评史大纲》(校补本)整理说明 《元好问传》新本整理后记 子产年谱...
2
纪念朱东润先生诞辰120周年
编者按语 今年是我国著名传记文学家、文学史家、教育家、书法家,也是我的导师朱东润先生诞辰120周年。蒙《中国文学研究》编辑部赞同,本期刊发一组由我整理的朱先生遗...
3
元好问的青少年时代[1]
朱东润 金代入主中原的时间并不长。从宋钦宗靖康二年(1127年)至金哀宗天兴三年(1234年),前后不足一百零七年,对于中国北方人民已经造成极大的损失。通常分人...
4
朱东润师《后西征赋》述要
陈尚君 [解 题] 朱东润师此赋作于1939年,原刊《宇宙风》百期纪念号,此据师自存原刊校订本录出,标点有少数调整。1937年7月日本侵华战争全面爆发,全国抗战...
5
《中国文学批评史大纲》(校补本)整理说明
陈尚君 朱东润先生著《中国文学批评史大纲》1944年出版于重庆开明书店,虽然此前已经有郭绍虞先生《中国文学批评史》(上卷)和罗根泽先生《中国文学批评史》的出版,...
6
《元好问传》新本整理后记
陈尚君 《元好问传》是业师朱东润先生的最后一部著作,大约经始于1984年或1985年,完稿于1987年10月或11月。我记得该年12月初,先生指导的传记文学博士...
7
子产年谱(下)
韩高年 前543年 周景王二年 鲁襄公三十年 郑简公二十三年 子产四十三岁 老子二十八岁 孔子九岁 春正月,子产与叔向论郑国之政。 《左传·襄公三十年》载:子产...
8
老子的虚静认知论释解[1]
胡立新 [摘 要] 老子创造的虚静观涉及虚静认知论思想,它以“涤除玄鉴”“虚静观道”和“虚静观物”三个方面内容呈现出来。“涤除”是洗脑的工夫,它要求体道修道者虚...
9
一、涤除玄鉴
在人的认知实践中,已有的各种知识常常被人们作为教育的材料来施教于人,同时人们对局部事物、现象世界的认识远远多于对整体事物、本质世界的认识。特别是在老子那个时代,...
10
(一)“涤除”即“洗脑”
“涤除”用今天的词语来说就是“洗脑”,即虚空清静掉固有和习得的世俗化实用功利的智慧知识。人的认知心理是基于头脑中已经掌握了的知识(包括客观知识和价值知识)来认识...
11
(二)“玄鉴”即“道镜”
“涤除”是清洗头脑,让认知主体的心理达到虚空澄静的状态,这是认识主体体道悟道的基础条件。关于“玄鉴”一词的内涵,有解释说是:“深观远照。深则察及极微,远则照见一...
12
二、虚静观道
老子提出的“涤除玄鉴”观重点在于“涤除”,也就是去除认知心理中的尘垢,让心境处于虚空澄静的道镜状态,以便实现“玄鉴”认知。这原本也是出于虚静观道的目的,但它毕竟...
13
(一)虚静观道的认知方法
老子的“致虚守静”论揭示出了认知主体认识事物的方法。老子之所谓“致虚极,守静笃”,是要求观道者在“万物并作”这样一个纷繁复杂的运动世界中,以虚空而又宁静的心态,...
14
(二)虚静观道的认知过程和结果
老子的“致虚守静”论还揭示了认知主体获得真知的过程和结果。“致虚极,守静笃”的目的是“万物并作,吾以观复。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静曰复命;复命曰常,知...
15
三、虚静观物
“虚静观道”是《老子》中的核心观念,但是,“道”在老子这里并不是纯粹抽象的形而上的不及物的柏拉图所谓“理式”般的事物,而是与有形的、形而下的具体事物相联系的事物...
16
(一)换位观照
人们观察思考事物时,常常是从自身的思想情感、立场态度出发去感知、认识对象。因而,所获得的认识无不深深打上自我的烙印。老子第一个提出换位观察与思考,要求人们从认知...
17
(二)观妙观徼
《老子》第一章开篇就讲对“道”的认识问题,其中也讲到“观”的问题。这里所谓“观”主要是针对观道而言,但也涉及观物。更值得关注的是观道观物时,是以“有欲之我”和“...
18
儒家心性《诗》学原论
曹建国 张莉莉 [摘 要] 在战国中后期心性主题的大讨论中,《诗》与心、性的关系也被不断强化。儒家心性学派以“志”为桥梁,讨论《诗》与心、性之关系。对于性,诗与...
19
一 《诗》与“心”“性”
将《诗》与心性建立关系,是孔门心性学派的贡献。这在近出的简帛文献中有充分的证据,无论是简帛《五行》还是《性自命出》《孔子诗论》《民之父母》等都可以证明这一点。不...
20
二 心性《诗》学材料之分析
在孔子的言说中,《诗》是无所不能的。它不仅可以达政专对,还可以兴观群怨,事父事君,多识于草木鸟兽之名。我们认为,孔子关于《诗》与鸟兽草木之名的关系并不仅仅出于博...
21
三 读《诗》的方法
关于这一问题,我们认为简帛《五行》提到的直、兴、目(侔)、喻、譬、等几种术语就是心性学派具体的读《诗》法。我们逐条来加以讨论。 说直。《五行》将慎独,先后涉及《...
22
四 心性《诗》学的承传(上)
孔门四教,《诗》居其一。就古代典籍而言,《论语》记载孔子讨论最多的当数《诗》。归纳起来,孔子论《诗》大抵有三个方面的旨趣。一是德行,比如孔子说《诗》三百篇“思无...
23
五 心性《诗》学的承传(下)
到了汉代,《诗》的诠释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孔子所说的“兴观群怨”四者中,“观”和“怨”被发挥到了极致,而“兴”和“群”等倾向于道德的功能相对式微。汉初以《诗》学显...
24
黄希、黄鹤《补注杜诗》师注考[1]
彭 燕 [摘 要] 《四库全书》《补注杜诗·提要》认为黄希、黄鹤父子的《补注杜诗》中所引录的师注为师尹的杜诗注。笔者在阅读《补注杜诗》时发现,黄氏《补注杜诗》与...
25
一、《补注杜诗》与《九家集注杜诗》师注比较
郭知达《九家集注杜诗》序云:“因辑善本,得王文公、宋景文公、豫章黄先生、王原叔、薛梦符、杜时可、鲍文虎、师民瞻、赵彦材凡九家,属二三士友,各随是非而取之。”[5...
26
(一)《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李邕求识面,王翰欲卜邻”句
《补注杜诗》:“……,唐李邕有才名,后进想慕求识其面,以至道途聚观,传其眉目有异。唐王翰文士也,杜华尝与游,从华母。崔氏云,吾闻孟母三徙,吾今欲卜居,使汝与王翰...
27
(二)《秋雨三叹》(其一)“著叶满枝翠羽盖,开花无数黄金钱”句
《补注杜诗》:“……,叶满枝,花无数,不以风雨而摇落,喻君子遭患难而节操愈固,不凋丧也。” 《九家集注杜诗》:“张平子《东京赋》树翠羽之高盖。” 按,《补注杜诗...
28
(三)《秋雨三叹》(其二)“四海八荒同一云”“城中斗米换衾裯,相许宁论两相直”句
《补注杜诗》:“四海八荒同一云,言普天皆罹其害,马童而牛角,泾浊而渭清,此易辨也。风雨暝晦,马牛不能辨,泾渭不能分,以譬昏乱之世忠邪贤否混淆无别。华黍时和岁丰,...
29
(四)《苦雨奉寄陇西公兼呈王征士》“悄悄素浐路,迢迢天汉东”句
《补注杜诗》:“九者,阳数之极,九里至近,奈何为行潦所礙。虽有所思,欲通音问而不能达,况其远者乎。是宜素浐之路,天汉之东,悄悄无行人,迢迢相间隔,音问阻绝不获相...
30
(五)《苦雨奉寄陇西公兼呈王征士》“嘉蔬没溷浊”句
《补注杜诗》:“嘉蔬,所以养人。菊当秋,宜得其时。今碎于榛丛,反失其时也。溷浊,涂泥也。蔬与菊,皆喻贤人君子。当禄山之乱,小人得时,贤人君子失所,故有没溷浊、碎...